退捕转产渔民赵素霞的小康生活

巢湖晨刊 2020-11-22 17:27 大字

11月17日,星期二,赵素霞一大早就在陪读租房忙个不停:叫醒正在烔炀中学读高二的儿子起床,忙碌着为儿子烧早饭;儿子上学后她立即上街去买菜、准备午饭。一切忙好,赵素霞再骑车赶到2公里外的公司去上班。

今年44岁的赵素霞在位于烔炀镇的安徽华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班,丈夫董劲松在合肥市安徽伟宏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班,每个月只能偶尔回几趟烔炀镇老家,赵素霞便在镇上一边上班一边陪读。

两年前,赵素霞、董劲松夫妻俩还是巢湖渔民身份,现在他们俩早已实现退捕转产了。

丈夫董劲松家中没有耕地,14岁开始就跟着父亲捕鱼,2002年与同为烔炀镇唐嘴村的赵素霞结婚。成家后,夫妻俩凭借着一条大水泥船、一条铁船和一只木盆,从虾汛到冬捕,除了禁渔期,他们一年到头都在湖面上过着捕鱼生活,全家收入来源都靠着渔船和捕捞。“湖里捕鱼是‘水里求财’全靠运气,除了起早贪黑辛苦之外,一网下去能捕多少心里完全没有底,一年也就几万块钱收入。”赵素霞说。

2018年,烔炀镇全力推进巢湖禁捕工作,董劲松家也不例外。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董劲松夫妻俩和其他渔民一样退捕转产了。“禁捕退捕是国家政策,我们肯定无条件支持。但是我们夫妻俩一没文化二没一技之长,往后的生活怎么办?”赵素霞笑着说,“没想到镇村早已把我们上岸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解决了我们后顾之忧。”

王世昌是烔炀镇唐嘴村党总支书记,也是唐嘴村退捕渔民帮扶“保姆”之一,专门为退捕渔民提供跟踪服务和退捕政策宣讲,董劲松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据王世昌介绍,为解决董劲松夫妻俩退捕上岸后生活难题,2019年2月,烔炀镇唐嘴村两委经过积极协调,介绍董劲松去安徽伟宏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董劲松也从一名渔民转变为一名电焊工人,现在每月工资6000多元。今年3月,华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户烔炀镇,唐嘴村两委又推荐了赵素霞,赵素霞当上了一名零配件工人,每月工资也有2000多元。在家门口就业的赵素霞还能兼顾照料正在读高中的儿子生活,在退捕上岸后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孩子的成绩提升得也很明显。

从2019年开始,董劲松和赵素霞可以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夫妻俩在退捕上岸后都可以即时享受医保及医疗救助待遇。在退捕渔民社保政策上,目前政府部门已经为董劲松和赵素霞分别办理2000元/年的社会保障金,并将缴满15年;另外,董劲松所在公司自2019年起还为他办理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赵素霞此前也自费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金,这样确保了董劲松和赵素霞退捕上岸“退得出、稳定住、能小康”。

当一系列就业帮扶举措和配套保障摆放在董劲松夫妻俩面前时,夫妻俩也彻底转变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主动配合禁捕退捕工作,将家里的水泥船、铁船和木盆全部上交销毁,还顺利获得10多万元补偿款。

目前,董劲松一家人已经彻底结束20多年的捕鱼生活,真正实现了上岸就业,且社保齐全;同时董劲松一家还享受到600元/年交通费补助。“我们在近期还将为唐嘴村25户、94名退捕转产渔民,举办一期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服务,帮助渔民解决就业创业中遇到的难题疑惑,确保渔民退捕转产有技能、能致富。”烔炀镇唐嘴村党总支书记王世昌说。

谈及现在生活变化,不善言辞的赵素霞感慨万千:“捕鱼时怎么也没想到我们有一天会告别渔民身份。相比以前,上岸后我们生活稳定,收入稳定,还有养老和医疗保险;平时也有时间陪伴和照顾孩子,这就是我的小康生活,好得很。”

据烔炀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惠珍介绍,烔炀镇共有建档立卡退捕渔民76户、277人。为稳妥有序解决好退捕渔民上岸后顾之忧,烔炀镇全面核查渔船渔民基本情况,完善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工作,严格审核,逐户签字确认;同时在76户禁捕退捕渔民所在的3个村确定一名镇班子成员和一名村主要负责人,明确结对帮联关系和帮扶措施,实行精准帮扶;按照一人一档原则,收集退捕渔民身份证、户口本等基础资料和参保证明,详细填写就业信息登记表、培训意愿登记表;在落实社保补贴上,烔炀镇组织召开全镇退捕渔民政策宣讲会,工作人员以现场讲解、答疑等形式,紧紧围绕就业补贴、社保补贴等,详细解读巢湖禁捕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

截至目前,烔炀镇已与镇内76户115条捕捞渔船、19户49条生活用船户主签订渔船上岸、退捕转产协议,累计投入补偿资金1733万元,同时经积极协调,近20家本地缺工企业为退捕渔民提供超过200个工作岗位。

本报记者黄庆松向枫林文/图

新闻推荐

湖光社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

晨刊讯为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使辖区居民得到更多更好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11月13日上午,卧牛山街道...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