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靓丽 城市客厅 尽览合肥人文风景

江淮晨报 2020-09-04 05:19 大字

国内首个由监狱旧址改造的文创园——合柴1972。

夜晚,空中俯瞰城隍庙。

合柴1972内景。

老工业厂房变身长江180艺术街区。

合肥“老报馆”变身为充满情调的潮流之所。

城隍庙打造成历史文化休闲古街区。

作为市民和八方来客共享休闲时光的场所,“城市客厅”将合肥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未来汇聚在形色各异的人文景观之上。博物馆、书店、剧院、艺术园区、特色街区、公园……这些广泛意义上的“城市客厅”犹如一个个看似散落的“综合体”,各种文化共生于其间,层次分明又相得益彰,错落有致而又浑然一体。“城市客厅”以一种兼收并蓄的从容、淡泊、宽舒和自信,集多样性与独特性为一体,促进了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的交往与交流。它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正铸成合肥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文化性格。

“城市客厅”是人文之乡,也是市民乐土。集文化、产业、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城市客厅”,凸显合肥贯彻“五高地一示范”的城市发展之“道”,将合肥优秀的文化品格绵延至今,抒写人文风景新气象。

全覆盖 文化与群众生活同频共振

华灯初上,合肥三孝口新华书店外,车水马龙,店内轻缓的音乐伴着柔和的灯光,木质书架和座椅旁的读者专心地沉浸在书籍的世界。

下班后,27岁的李志没有回家。他照例乘坐地铁2号线来到离家5站路的合肥三孝口新华书店自习。在这栋永远亮灯的建筑物里,每一层都以图书为载体,呈现各自的特色。

“现在时代发展了,夜生活越来越多。24小时书店给夜里的人一个文化场所,也给一些人提供落脚的地方。”李志说,24小时书店不会拒绝任何一个人,会一直给他们亮起希望和知识的灯。

跟李志一样,段慧慧也有“打卡”阅读点的喜好。每到周末,她都带着四岁的儿子去位于庐阳区杏花公园的悦·书房杏花书院。一本书、一杯茶,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就可以悠然地度过一段惬意安详的时光,段慧慧习惯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一边看书,一边看着孩子写作业。

如今,110个城市阅读空间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大街小巷,建在老百姓家门口,以正能量、高品位、强功能成为合肥市重要的主流文化新阵地。除了主流阵地更“强”了,文化设施也“活”了,城市阅读空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注入了活力,通过业态和功能多元增强了引力,作用发挥和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在各类图书馆、书店和城市阅读空间的作用下,阅读文化活动“热”了,市民文明素养悄然提高,以文润城的效果正在逐渐凸显。

不仅是阅读,还有各类博物馆见证并延续着合肥历史文脉。走进安徽博物院,建筑造型沧桑厚重,体现了“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徽派建筑风格。现存22万余件套现藏文物,包括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古代陶瓷器、宋元金银器、文房四宝、明清书画、徽州雕刻、古籍善本、契约文书、近现代文物等特色藏品,让市民可以在家门口感受现代博物馆功能多元化、服务人性化的发展特色:“画魂玉良”“文房雅集”“青铜古韵”等9大系列上千种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实现公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名人馆、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家门口的“文化客厅”让历史不再遥远,让文明变得亲近,让文化走进生活,合肥正在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征程中,继往开来,铿锵前行。

多年来,高雅剧目演出的剧院为群众持续提供文化艺术精品,为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带来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献上一场别样的视听盛宴;国家京剧院的《国粹在身边——国家京剧院戏曲音乐演唱会》在合肥唱响,最正宗、最顶尖的京剧表演惊艳庐州大地。不仅如此,国宝级的国际芭蕾舞团也为合肥市民舞蹈、最出色的国家话剧演员为合肥市民表演、最顶尖的世界魔术大师为合肥市民献艺……如今,在合肥,观看高雅剧目成为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常态。

为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化有礼、全民畅享”活动2015年正式启动以来,合肥大剧院和安徽大剧院连续推出文化惠民演出,促进高雅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市民文化素养。灯光、舞台、音乐、掌声……六季活动以来,这些发生在剧场里的场景,拉近了文化与群众的距离,也使得文化与群众生活同频共振。

“城市客厅”的独特性,与城市文化息息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可以说,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不断优化,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空间体系不断完善,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气氛,激发创新活力。

载记忆 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

工业遗产记录了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承载了行业和工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

“这些年,周边的公共文化服务一直在变好,而且越来越有品位。”说到现在家门口可以享受的文化服务,市民赵永正说,工业厂房变身文化艺术中心,老物件里藏着“艺术中心”、文化馆,破旧的建筑里面焕然一新,成为开放的“城市客厅”,老城区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合柴1972保留合肥柴油机厂的原有肌理,不做大拆大建。基于原有工业遗存的结构特征和建筑文化,再行二次设计和改造。斑驳的红砖瓦墙、随处可见的改造标语,12000平方米的大穹顶车间等,无不溢动着厚重的建筑文化和为之震撼的历史感。

“走,到合柴1972打卡去!”位于合肥市金寨南路的合柴1972文创园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胜地。昔日的老监狱蝶变为文创园区,不仅极具怀旧气息,且文艺范十足。

合柴1972位于金寨路与天堂寨路交口,其前身为1972年启用的合肥柴油机厂,1996年正式更名为安徽省合肥监狱。园内利用合柴旧厂房空间创建了“合肥当代美术馆”,开展“2019艺术合肥·当代艺术季“活动;利用园区老建筑,将其改造更新为彰显家电发展的“合肥家电故事馆”。

在这里,人们找到许多映衬年轻时的老物件。窗外的大草坪,走廊里的美术作品,厂房的天花板,转弯处的一个雕塑,都会让人会心一笑。

近年来,“科技之城”“创新之都”这些瞩目的词汇是合肥这座城市的“前缀”,文创产业也在搭乘合肥发展的快车。在合肥市瑶海区长江东路180号,一座文艺范儿十足、艺术气息浓郁的艺术街区应运而生。

走在合肥长江180艺术街区,红砖厂房里,文创工坊、餐厅、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入驻其中,内部精致的装修很有网红店的味道。步道两侧原有的机械零件被妆点为创意街景,“搞文创、促生产”的年代标语仿佛穿越了时空。

这里原是一片工业厂房,为有效利用老工业厂房,保留工业文化特色,当地在旧厂房内注入现代元素,将其打造成为集创意办公、文创展示、公共阅读、体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创园区。

在入口处,矗立着一个个高大的老工业机械,上面的斑斑锈迹代表了时代的烙印。除了醒目的园区名“长江180艺术街区”极具标志性,门头上正反两面的“撸袖子 加油干”“搞文创 促生产”几个大字好像让人一脚踏进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耳边传来工人们响亮的口号。道路两旁,生锈的老机器、机床零件等一些有年头的老物件,掩映在花草树木之间。不过,稍加修饰与点缀,便一改沉闷的风格,摇身一变为十二生肖主题雕塑,可爱的卡通风为园区增添一道极具创意的风景线。

长江180艺术街区既保留了工业文化特色,又植入了创意文化元素,集创意办公、文创展示、公共阅读、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创意影院、配套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创意办公分享地、文艺潮人集聚地、艺术生活体验地”。

有人在这里读故事,有人把这里当作绝佳的拍照点。这里文创业态齐聚,互动体验感十足。在梦想谷艺术培训基地。陶艺、纸雕等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时代的更迭总免不了新旧交替,新兴的文创产业不断催促“老工业区”迈动转型升级的步伐,旧工厂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在同一片土地,工业气息融入了文化的清香,让它重新焕发出生机。长江180艺术街区,是瑶海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缩影,将继续成为合肥城市的变迁与飞速发展的见证者,不断给予人们惊喜。

合肥在保护工业遗产基础上使其成为文化创新资源,让城市文化历久弥新,永续发展。以合柴1972和长江180艺术街区为代表的工业文化,如同打造了一条记忆长廊,将合肥的历史与现在连接在一起,让人们记住合肥这段历史,望向充满活力的未来。

人气旺 打造消费休闲新风尚

漫步特色街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循着青石路,时光仿佛慢了下来,人们在这里可以体会那一份岁月静好、内心安然。当群众与历史有更加近距离的接触,于无声处增强合肥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随着不断的发展壮大,罍街成为集文化、旅游、美食、民俗、双创于一体的特色街区,也成为了合肥乃至安徽的文化地标。罍街一期之前的建筑风格是偏工业风,当时也未融入“罍”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转,街区建筑外立面样式老旧,也显现陈旧之气,影响到整体的视觉效果和美感。

特色景观小品,互动体验无处不在。罍街在景观小品文化中突出合肥地域文化民俗,包含合肥话方言互动、安徽美食大道、合肥历史沿革活字印刷等旅游文化体验。罍街从平民夜市到旅游胜地、从单一业态到文创小镇的华丽转变,已成为一个承载包河区乃至合肥市的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一个文创聚集地。

放眼全市,除罍街外,步行街、城隍庙、老报馆等“夜商圈”,近几年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增加特色餐饮比重,形成美食购物、体验娱乐、文化休闲等消费场景。

淮河路步行街,它承载了老合肥人的记忆,是合肥历史上有名的商业街,也是人文荟萃的一条老街。淮河路步行街长920米、宽22米的商业步行街东起环城路,西至宿州路。淮河路步行街始建于1993年,1998年市政府对淮河路东段的拓宽改造,则使其形成了集购物、旅游、文化、休闲、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文化商业步行街。

城隍庙作为老合肥的文化聚集地,打造成历史文化休闲古街区,有着千年历史的城隍庙保留其中老合肥的文化记忆,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合肥人的眼前。如今的城隍庙,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徽风皖韵、古色古香,每一处景都是一幅画……合肥城隍庙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无数老合肥人的记忆。

“老报馆”原先是安徽日报社。随着时间的变化,合肥“老报馆”已经变身为合肥充满情调的潮流之所。金水里特色文化产业园所属西七商圈,项目利用牛奶厂的老旧厂房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商圈带来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复古情怀。

特色街区和商圈的发展不独是经济,“文化特色”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合肥立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有传承,有文化,有内涵的“城市客厅”,不仅能够挖掘和彰显深厚的城市底蕴,也在提升城市整体的凝聚力和口碑指数。

生态美 扮靓城市“诗与远方”独特气质

生态发展,从超越一般意义来看,不仅蕴含着自然的“生态”之道,也蕴含着文化的“生态”之道、产业的“生态”之道、生活的“生态”之道。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和城市治理的协调发展,创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客厅”,关系着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关系着全面小康的质量成色。

在擦亮生态底色基础上,合肥着力培育起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客厅”,涵养自己的生态文化特质。环抱老城,融合新城,城中有园,环城公园在原环城林带基础上建设形成带状敞开式公园;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拥湖入怀”,巢湖犹如一颗镶嵌于合肥的璀璨明珠;春来鸟语花香,夏日绿荫蔽日,秋至落叶婆娑,冬有银装雪霁,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等不断刷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颜值”和“气质”。

近年来,合肥坚持生态优先、城湖共生,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水平打造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域打造美丽合肥,巢湖之畔,碧波荡漾。如今,“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美好愿景,正在庐州大地成为现实。

生活在环城公园附近的人们“以园为厅”,享生态之美,文化之美。以环城路护城河为主线形成的林带,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和自然景观,而分布在这座古城四周2000余年来丰富的文化遗存,更积淀着丰厚的人文内涵。环城东北有著名的逍遥津,园内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亭;城南包河有包公祠,相传为宋代名宦包拯幼年读书处,坐落在景色秀丽的包河香花墩上;城西南高坡有稻香楼,下临雨花塘一池碧水;城西北黑池坝,壑高潭深,有参天巨树,临池又是一番景象,让这座城市成就了众多美丽诗篇。

不止于此。城区中,一条条道路绿化汇成条条绿色长廊,一个个翡翠般的公园镶嵌其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诗意栖居格局已然形成。走在合肥街头,稍加留意便会邂逅色彩斑斓、造型独特的“花境”。各色花卉争奇斗艳、摇曳生姿,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优美的生态组成合肥人文景观的万卷画廊。历史中有传承,闲适中见优雅,彰显合肥独特城市气质。

对于一座城的留恋之情,在于事业前程、生活前景,也在于文化栖居。文化吸引力的提炼和再造,促使城市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同时生态资源功能的再提升、价值再挖掘,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高品质需求。

合肥的生态底色,扮靓了“城市客厅”的气质和底蕴,成为经济增长和民生发展的生命力,更成为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文 高博/摄

实习生 解瑞琦

新闻推荐

洪水无情人有情阳光捐赠暖人心

9月1日,合肥市阳光小学师生代表将学生们捐赠的100多套学习用具,送到肥东县长临河受灾学校和巢湖烔炀中心校为灾区小伙伴送...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