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的抗战记忆 侯玉卿专访 身经百战 他是一名新四军战士

淮河早报 2020-09-03 08:19 大字

本报记者 王玲 摄影报道

75年,在人类历史上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沧桑巨变;75年,对于一群曾身穿军装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人来说,见证了战友的英勇,更见证了抗战的胜利。出生于1921年的侯玉卿老人便是在峥嵘岁月中披荆斩棘,在战火硝烟里抛洒热血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侯玉卿老人虽然年近百岁,但是谈起曾经的战争岁月,老人立刻两眼闪着光亮、精神十足。老人是1938年从家里跑出来参军的。“我祖籍河南永城县(现永城市),因为家里穷,读了三四年书就不读了,在家里种地干活,1938年6月在冀鲁豫支队第二大队三营当了一个小小的勤务员,那时才十六七岁,跟着队伍从河北一路南下,1941年1月底在苏北地区,新四军宣布成立军部和7个师,我被收编入新四军三师八旅23团,当了一名卫生员,自己一边看书学习救护知识,一边跟着医生学习救护、包扎,后来一步步从卫生员干到了医务员,当了一名医生。”已近百岁的老人详细地回忆着自己的过去。

侯玉卿老人称,枪林弹雨的场景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十六七岁的年纪,跟着大部队从河北到苏北,从听到第一声枪响的害怕到后来的习以为常。“第一次听到枪响,腿都发抖,但是听到战友们喊着冲呀、上呀!立刻就忘了什么叫怕,就一门心思要打赢,后来把日本人打走了,看到那个战场,心里又有些后怕。不过,后来经历的多了,也就没有什么害怕的想法了。”老人回忆着自己第一次上战场的场景,激动不已。

“苏北地区是很重要的交通要道,为了攻打我们,日军在盐阜地区设置了很多据点,经常疯狂扫荡。日军一来扫荡,我们就和日军兜圈子、藏猫猫,然后进行反扫荡。”而让侯玉卿老人印象最深刻,也是经常对儿孙们提起的一场战役发生在苏北的陈集。陈集位于阜宁县城西南大约二三十里,是一个有200多户人家的大镇。据了解,这里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因为地势平坦,林稀木少,视野开阔,便于观察敌情。又因为四面水河串通,聚散方便,是我根据地藏、走的好地方,易守难攻。敌人见这里地形重要,扫荡时即在这儿建了据点,驻日军一个中队,配重机枪、轻机枪、掷弹筒等强火力防守。谈到曾经的岁月,老人能够详细地记住每一个细节。

因为日军包围了陈集,给陈集的老百姓带去了灾难,侯玉卿老人所在的新四军三师八旅23团就想对日军进行一次围剿。“当时部队先派侦察兵潜入镇外仔细侦察了地形及敌人的活动情况,综合各方面情报,再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乘着夜雨,主攻部队神出鬼没进至离敌人据点只有几十米之外隐蔽。因为敌人正在加紧赶修的主体工事尚未完工,到处布满了障碍和围沟,对我军冲击很不利。后来我军找到了敌军防御工事薄弱的地方,趁着天黑,迅速爬过障碍、围沟,突破敌军各种防御工事和警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勇猛地扑了进去。当时我军主力部队冲进镇中据点时,敌军主力部队还在睡觉,被我部队冲散后,吓得满街乱跑,敌人失去了工事和障碍依托,被迫和我们打巷战,但因为我们有全面部署,敌人只能负隅顽抗。这场战役从晚上6点多打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我们打死了100多个敌人。”侯玉卿老人非常激动地把当时战役情况说给记者听。而老人反复念叨的“我们三师八旅23团”和“从晚上6点多打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让记者深深地感受到老人对部队的怀念,对那段战役的深刻记忆。

后来,日本投降了,侯玉卿又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而且一直都服务于医疗卫生系统。1954年,侯玉卿回到地方,先在巢湖康复医院任副院长,1956年扎根淮南至今。如今老人身体还算硬朗,儿孙绕膝其乐融融,每每谈到过去,老人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收藏的一枚枚纪念章,是老人的最爱,也是对历史的见证。

新闻推荐

52台水泵马力全开 沿河联圩日夜排涝

本报讯8月30日,巢湖市夏阁镇沿河联圩具备抽水排涝条件,3个应急排涝点的52台水泵马力全开进行日夜排涝,预计10日内将沿河...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