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坚守水位站半个多世纪 汛情期间每天蹚水来回只为准确读出巢湖水位
李云霞正在蹚水进入水位站。
李云霞进入水位站。
李云霞正在读取当日水位,现在巢湖水位已开始缓降。
自7月19日巢湖水位上涨到12.7米以上后,55岁的李云霞每天上班都要蹚过60米的水路。而她的工作却是让全合肥都关注的“巢湖水位观测人”。
这份工作从她的公公开始,已经传承了半个多世纪,在一次次洪水来袭时,为合肥水务调节提供第一手准确资料。
每天8时风雨无阻读水位
7月22日7时50分,巢湖中庙一位55岁的妇女在自家二楼套上了一件渔夫连体雨裤,然后下楼开始蹚着没过小腿的洪水,一点点往60米外一根竖立在水中的水位尺走去。而这跟水位尺,就是李云霞的战场,她已坚持独自读水位30年。
从1990年开始,李云霞从家人手中接过“为巢湖中庙水文站读水位”的工作以来,每天上午8时,她都要准时来到水位尺边,蹲下身子使视线与水位保持齐平,然后读出当天上午8时的水位,记录在案,并且发送给合肥水文局,作为当日的水情信息。而这每天一次的读数,是在水文站安装了自测水位计且水情平稳的情况下。在没有水位计前,李云霞每天至少要早晚各来一次,为后方提供最新的当日水情。
7月17日降在合肥的暴雨,让巢湖水位一涨不可收拾。而巢湖水位基本就是以李云霞所读的忠庙站水位为参考的。看着水准尺上的数字节节高升,自己在水文站里的家,一层已经被淹掉了50厘米。李云霞和丈夫一边忙着把家里的东西往楼上搬,一边加快了去水位尺观测的频率。
“家里都来不及管,冰箱、橱柜、桌子被淹坏了好多东西。”
其实,自从前几年合肥水文局在忠庙水文站设置了浮子式自测水位计后,李云霞的读数已经从唯一的信息来源变成了辅助核准电子读数。尽管有水位计每隔几分钟就向信息平台传递信息,但眼看着洪水越来越高,李云霞还是不放心,总要时不时地走到水位尺边上看一眼。
7月22日这一天她读了5次数
据李云霞回忆,汛期前水位平稳时期她每天只要上午8点来读一次水位,进行一下仪器核准就行了。但从17日开始,她每天午饭前后,傍晚前后,晚上8点左右都要去现场读一下水位。
“水准尺离我们家还有60米的距离,自从水涨到12.7米以后,每天去读尺都要蹚水过去。但就是放心不下,这么高的水位,万一仪器出现什么故障,总要让后方掌握到最准确的数字才行。”
7月19日中午,眼看着巢湖水位超出12.80米的历史最高纪录,李云霞也开始紧张起来。
“1991年的历史最高纪录就是我读出来的,我明白水位涨到这个位置对巢湖会有多少影响。”李云霞就是巢湖中庙人,因为每天都要去读尺,所以就住在水文站里的3层小楼里,而这里也就只有他们一户人家。“我们既是读数人,又是守站人。”
看着自家一楼已经被淹到小腿,李云霞提高了去读数的次数。
7月22日上午,巢湖新的水位历史最高纪录13.43米被读出来以后,李云霞说,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吓了一跳,“前前后后读了五次数。”
“这么高的水位就意味着中庙附近肯定好多地方都遭了殃,我当时满心想的就是不要再涨了,自己一定要保证读数准确。”
和李云霞同时读出这一数据的水位计,此时已经将这个惊人数字传递给了后方的水信息平台。
“能测出这个数据真的挺不容易的。原来水位计最高只能测到13.30米(历史最高水位往上半米的高度),没想到这次的洪水涨得这么猛。还是合肥水务局的工作人员提前赶过来进行仪器增高,才能保证人工和仪器同时读出这个数据。”
仪器经历了紧急“抢险”,李云霞同样也是。“受大暴雨影响,湖面上水大、风大、浪也大,对读数的精准度影响很大。”为了能够很准确地读出实时水位,李云霞那几天在水里一蹲就是十几分钟。
“认真读水位”的两代人
说起“风浪大的时候,就要在水里多蹲一会,保持视线与水面平齐,多读几组数最后取个平均值。”这个小秘诀,李云霞说还是自己的公公教给家里人的。
原来,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李云霞已去世的公公就受水务局委托,开始了每日观测水位的工作。
“听我婆婆说,我公公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只要是下雨天,就会读好几遍数。”
李云霞介绍,自己的丈夫有兄弟四个人,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当过忠庙站的读水位人。后来大家因为工作原因无法一直驻守在站里,才由李云霞接手,一读就读了30年。“一个月的补贴也就几百元,为了保证每天读数,我哪里都去不了。”李云霞说, “一家人对这个站都有了感情了。”
这几天李云霞在外地工作的女儿也总是会打电话回来,询问家乡的水情。
“跟别人不一样,我女儿一打电话就问水位,可能是因为全家都是读水位的,她也耳濡目染了解一些。”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文 高博/摄
通讯员 王海玉
新闻推荐
水利部网站7月30日晚消息,当日,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鄂竟平主持会商,分析研判长江、淮河、太湖汛情和西南、华南、...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