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古洞:神奇的庐州“桃花源”
○寨基山顶的祖师洞,据说伏虎禅师曾经隐世于此
○有着冶父山八景之一“虎洞吟风”景致的伏虎洞
(上接03版)
藏佛洞边有一古刹,名藏佛寺,据说源于唐朝,香火兴盛时,曾为巢湖第一大寺。
藏佛洞石碑上这样记载着,藏佛洞又名猫耳洞,位于小岭村大白山与笔架山之间。洞东西长三百米,宽三至四十米,从洞前到洞后有三个台阶,每处台阶五至六米不等。洞内钟乳奇异,怪石嶙峋,泉水淙淙,空寂幽谧。据了解,此洞抗日期间曾作为新四军的兵工厂之用。
与虎为伴的禅师——祖师洞
庐江县黄屯古镇南行三公里有一座寨基山,山顶有一个祖师洞。祖师洞是远古的传奇,进入洞里,仿若一抬脚就跨入了历史深处。
祖师洞由山顶上的巨石自然形成洞穴,主洞并不深大,宛如依山凿建的一所石房子。有一方宽阔的洞门,接纳日月精华,天地灵气。站在洞里面,能够感觉到一股清凉,剔去了人间的困惑纷扰,有仙风道骨的气场,裹挟着自然的原始气息弥漫在身体周遭,并潜入鼻息,让人顿感身心通泰。有一眼泉位于主洞正前方,泉水顺着石缝悄无声息地缓缓流淌,汇集在洞底的石洼处,形成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水潭。潭底的石块上依附着朝积暮攒的灰尘形成的苔藓,有一些一元硬币沉寂地安歇在水底,贴合在苔藓上,将这与世隔绝的山洞,和外界联系到了一起。
依附着主洞的还有一个次洞。主次两个洞门成锐角状,次洞的门并不小,往里走几步,石洞的形态发生了改变,甚至有些石头像钟乳石那样拖下来,洞体变得狭长,只能容一人低头行走。次洞洞口两端通天,所以由此端至彼端,日影返照,室始洞然。这两个石洞静静地聚在一起,供人们欣赏、凭吊,也供人们发思古幽情。
山顶的石洞之所以叫祖师洞,是因为伏虎禅师曾经隐世于此,故得此名。这里面还有一个跌宕起伏、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禅师是黄屯本地人,自幼就是盲人。其父见他不似常人,狠心将他遗弃于山中。一只怀孕的雌虎下山觅食时看见了他,并没有加害于他,而是将其带到山顶石洞,像呵护自己的孩子般以乳汁将其喂养长大。雌虎还用利爪刨开石头,以涌出的清泉水日复一日帮其拭目,直到他重见光明。这汪清泉就是虎刨泉,也就是祖师洞里的那眼泉。
成年后的禅师慈眉善目,颇有佛缘,复明后的他因为经历过黑暗,更加珍惜光明,善念也长存于他的心中,让他爱其众生。深居简出与虎为伴居住在深山的禅师,终被一得道高僧发现,高僧见他异于凡人,于是收他为徒,传他佛教真经,待他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后,高僧便消隐了。
禅师在民间行善积德,广结善缘,后来在村民的支持拥护下,于黄屯光明顶上修建寺庙,命名光明寺。那只雌虎也一直与他相依相伴,从此他的声名逐渐远扬。后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拥兵自重,建立了以淮南(今江苏扬州)为中心的地盘,将在庐江的府邸改成寺庙,命名金刚寺,杨行密将禅师聘请为金刚寺住持。然而,杨行密乃武将,又有着巩固内部、割据地盘的野心,不免要铲除异己,杀戮频频。禅师为其打理金刚寺,也备感罪过,后辞去住持一职,前往冶父山开山修行。
正因禅师曾经在寨基山的山洞里与虎为伴,为他日后的修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个山洞也因为他的曾经隐居而声名鹊起,被后人赋予祖师洞的美誉。
伏虎禅师与虎有缘,因而在他修行的冶父山上也有一伏虎洞,是伏虎禅师开山建寺时,与老虎栖息为伴的住所。老虎陪伴伏虎禅师打坐诵经,助他一臂之力。伏虎洞高不过一米六七,深不满丈,弯腰方能进入。若是刮西风,风灌洞内,声响酷似虎啸,惟妙惟肖。若有人胆小,还真以为洞内有虎,不禁双腿战战兢兢。“虎洞吟风”,单听名字就充满诗情画意,让人陶醉不已,因此其也是冶父山八景之一。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秦鸣
(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闻推荐
6月1日上午,澎湃新闻从彭银华亲属处获悉,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烈士彭银华的妻子8时40分在湖...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