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来鱼满舱 从档案中看巢湖渔业发展(上)

合肥晚报 2020-05-07 00:43 大字

○市民在合肥市档案馆查阅档案

○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批转省农业厅党组“关于安徽省国合联营巢湖养鱼规划(草案)的报告”

○中共合肥市委财贸部、农工部关于统一巢湖捕鱼问题的联合报告

○巢湖帆船

波光粼粼,白帆片片,霞光万道,渔舟唱晚;风里浪里撒网、拖网、起网,鱼蹦浪起和兴高采烈的渔民——这生动优美的劳动画面,常常在光与影中定格。我们都知道,巢湖水产资源丰富,捕鱼生产历史悠久。但您了解巢湖渔民一直以来的生活状况吗?让我们翻开那些尘封的档案。

■“文件中的档案故事”

今起推出

档案是一座山,由古及今地积淀着历史尘埃;档案是一条河,由远及近地流淌着世间记忆;档案是一部尘封的书,一页一页地记载着人文故事;档案是一根链条,将过去与现在连接在一起。

在众多的档案门类中,有一类尤为重要,那就是不同时期政府部门出台的文件。这些文书档案真实记载并客观反映着某个时期甚至一个时代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变迁。

在合肥市档案馆里,就保管有大量不同时期,特别是解放后的多个部门文件。因此,从今天起,由合肥市档案馆、合肥晚报联合主办的《档案观止》栏目将推出“文件中的档案故事”系列报道,我们将翻开尘封的档案,每周一期为您讲述这些老档案背后的故事,回望合肥这座城市厚重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印迹,同时也能为今天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档案文化支持。

新闻记录当下,档案保存过往。当新闻和档案相遇在一起时,我们相信,一定会碰撞出古为今用、鉴史资政的神奇火花。

“级别”不低的渔业管理机构

“我们同意省农业厅党组关于‘安徽省国合联营巣湖养鱼规划(草案)’的报告,望你们抓紧时间积极筹备,要求今年投入生产,加速把巢湖建设成又富又美的风景湖。当前要做好干部配备、资源繁殖保护和扎箔准备工作……”在合肥市档案馆,馆藏着一份1958年5月12日由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签发的文件。而随着这份文件的签发,在1958年5月,一个新的机构——安徽省巢湖国合联营水产养殖场就组建成功了,养殖场下设中庙、罗港、马尾河、长临河、齐头嘴和西湖6个作业区,不久后又改作业区为管理区。

安徽省巢湖国合联营水产养殖场是个什么机构呢?在这份馆藏档案中,我们看到在养殖场组建之前专门成立了一个巢湖养鱼筹备委员会,“芜湖地委(当时巢县属芜湖地区管辖,1958年6月后划归合肥市管辖)农工部一名副部长为主任委员,巢县县委书记及庐江、肥西、肥东三县农工部部长为副主任委员,沿湖六个区、27个乡各派一人参加筹备委员会。”而组建后的安徽省巢湖国合联营水产养殖场,“场长由芜湖地委配备,副场长(相当于县处级干部)由肥西、巢县和省农业厅配备。”从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安徽省巢湖国合联营水产养殖场是为发展巢湖渔业而专门组建的一个机构,而且从干部的配备来看“级别”还不低,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这也说明了对巢湖渔业的管理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了。

我们都知道,巢湖水产资源丰富,捕鱼生产历史悠久。在这份档案中我们就看到,“湖内有渔业社9个,360户2674人;渔农业社105个,7813户39948人;渔运社(半运输半捕鱼)3个,49户256人;合计117个社,8611户42870人;其中专业渔民总户数占7.6%……1957年巢湖水产自然产量为1260万斤……”而在另一份档案中,我们看到,巢县划归合肥成立巢湖区后的1959年,“区内21547人中,就有国营捕捞队及管理区常年捕捞队2200多人,其余人员均为渔、农结合”。真是应了那句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那么,巢湖渔业的发展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巢湖渔业发展历程

虽然巢湖水产资源丰富,但据档案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巢湖的捕捞力量并不强。1940年前后,巢湖仅有渔船约110只,腰盆600只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巢湖的渔业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到1982年,全湖渔船有150余只,其中机帆船及机船80只,总运载量达到了2135吨,帆船46只,总运载量达到了1437吨。

在捕鱼方法上,早在三国时期,吴、魏争战巢湖时,东吴水军中有些原是江浙一带的渔民,他们把家乡先进的渔具、渔法带入巢湖,促进了巢湖渔业生产的发展。据档案记载,到清朝光绪年间就有钩、钓、板罾网、简、鸬鹚鸟等十几种渔具渔法。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捕捞网具基本上实现了化纤化,计有渔具法44种,其中网渔具27种,占到了61%左右,当然,其渔获物的产量也占巢湖总产量的95%左右,是巢湖中占绝对优势的渔具渔法。

当然,这些巢湖渔民的构成也是有多个类型的。据档案记载,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巢湖渔民中一部分是国营捕捞队。1959年合肥市巢湖区成立时,将沿湖各专业队上升为全民所有制,1961年后又将大部分人员下放到地方,留下的部分仍属国营捕捞队,虽然其船只劳力较少,但工具设备先进;还有部分是本湖专业渔业队,比如当时的合肥市郊区塘西渔业队、肥西县的陈家户渔业队、庐江县渔业队、肥东县的长临渔业队、巢县河南网渔业队等,这些渔业队原来是巢湖渔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后来都不同程度开展了一些工副业生产,捕鱼在他们的经济收入中占比缩小;另有部分是外湖的专业捕捞队。因为历史上就有外湖渔民来巢湖从事捕鱼的习惯,最多时有几个省的数千人进入巢湖,后来逐渐固定下来的有天长、嘉山、寿县、霍邱四个县的渔业单位,他们船多、人多,特别是渔民的技术高,肯吃苦,捕捞产量高。最后还有部分是农渔结合的副业渔民。巢湖沿湖一带群众大多有农忙务农、农闲捕鱼的习惯。他们因为人多、分散、灵活,所以捕捞量大,并且捕获物都是大鱼、虾、蟹等价值较高的产品。

巢湖渔民的生活

“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这句歌词是渔民生活的形象反映。那么,巢湖沿岸的渔民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据档案记载,巢湖沿岸的渔民,特别是一些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解放前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人都是以船为家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船上,因此船上生活用品等一应俱全。而船头则是渔民捕鱼劳作的地方,常常是妇女在船艄摇船,男子在弹丸之地船头上撒网、放线、收线等,每看到有鱼挂在线上,鱼剧烈挣扎,未等线离水,就用网兜潜入水里,从水里由下往上捞起网兜,鱼就乖乖地逮住了,随后,将鱼倒入船头的活水舱里。鱼放在这里,就如放在湖里一样。只要不受伤害,一般存活时间比较长。

而一些住在岸上的渔民,往往清晨五六点便从家里出发,带上多条渔网和多只虾笼入湖,下网和下笼的地点是根据经验判断,一般来说把渔网和虾笼安置好都要两个小时左右。这其中,渔网等待两个小时后便可收网,虾笼要等五六天才能收,但渔网收的过程时间比较长,要到傍晚才能搞好。据一些老渔民介绍,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捕鱼几十斤,差的时候一天也只有十几斤。

在一些渔民后代的脑海中,则大多留有这样的记忆:小的时候站在巢湖岸边,看见船帆升起,就知道大人们要出发打鱼了;而在巢湖岸边等候时,远远看见桅杆、船帆,就知道大人们返航了,这时候孩子们会在岸边欢呼雀跃。

是啊,波光粼粼,白帆片片,霞光万道,渔舟唱晚;风里浪里撒网、拖网、起网,鱼蹦浪起和兴高采烈的渔民——这定格在光与影中的生动优美画面,正是多少代巢湖沿岸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程堂义

新闻推荐

昨日上午柘无路上三车追尾 所幸无人员伤亡

本报讯4月28日上午,记者在采访途中经过柘无路时,注意到一起3车相撞事故,所幸无人员伤亡。位于三车最后位置的是一辆工程车,该...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