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文艺作品擂响合肥抗疫战鼓

江淮晨报 2020-03-06 00:59 大字

庐剧《老头我在家不赶热哄》。

庐州大鼓抗疫文化活动。

“武汉加油”的篆刻印章。

合肥本土音乐团创作的歌曲《平安武汉》。

水彩画《白衣天使》。

新冠肺炎突袭,全国展开了紧张的抗“疫”之战。庐州大地上,白衣天使与病毒贴身战斗、基层工作者们日夜坚守筑牢防控防线,党员干部、普通市民、工人农民……无数的普通人挺身而出,坚守在一个个抗击疫情的岗位上。在这场冲破冬天的战斗中,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对各县(市)区和市直宣口单位作出安排部署,鼓励引导文艺工作者密切关注疫情,积极创作作品。围绕疫情防控工作,用各类文艺形式记录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感人瞬间,鼓舞全市人民士气和斗志,擂响坚决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的文艺战鼓。

以“艺”战“疫”!不同的艺术形式,记录下一个个抗击疫情中感人的合肥故事。目前,围绕疫情防控工作这一主题,全市的文艺工作者们用音乐、书法、美术等多种形式,创作出1000余部书法、漫画、曲艺、庐剧等抗击疫情的主题文艺作品。“发扬优良传统,积极担当作为”的创作理念,也在一部部经典的作品中体现。

无论是视觉冲击还是听觉盛宴,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艺术,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爱好者们奏响了文化战“疫”的进行曲。鼓舞着全市人民抗击疫情的士气和斗志,擂响了坚决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的文艺战鼓。

音符跨越山海

从合肥流出的旋律,感动了全国的听众

合肥本土音乐团创作的歌曲《平安武汉》、《逆行的天使》,点击量已超过1000万次。先后被新华网、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转发转载,这个包含了多名安徽优秀音乐创作者组成的创作团队,用温情脉脉的曲调、坚定不移的态度,向全国的听众们传达着合肥面对疫情的团结与决心。

“武汉平安、平安武汉,我们众志成城共筑安澜。”入选全国优秀战“疫”公益歌曲展板系列的曲目里,饱含着合肥人民对身处疫情中同胞的爱。“自武汉封城后,我和身边的很多词曲作者都想为武汉做点什么,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受春晚朗诵节目的触动,我和朋友们在年三十晚上,共同创作了这首歌。希望可以用歌声的力量,鼓励武汉同胞,祝愿他们平安度过这场灾难。”《平安武汉》的演唱者刘小雅激动地说。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说自己和其他几位创作者心里都有一团火,也正是因为这团火,整个创作团队都拧成了一股劲。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整首歌的录制。“15年的音乐生涯让我第一眼就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很有画面感,能触动很多人的心。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都相信音乐就是武器,可以代表我们驰援武汉的决心。”刘小雅说,在合肥像他们这样的音乐人还有很多,大家都在努力将旋律化作力量,以自己的方式为武汉祈福。

1月31日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放之后,不少观众特地在各大音乐平台搜索《平安武汉》。播放平台的歌曲评论里,也充斥着听众们“焦点访谈的背景音乐,真的感动”、“听完有点热血沸腾、武汉挺住”的心声。《平安武汉》的创作团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记录着这场疫情之下的伤痛和勇气。也将合肥这座古老城市的美好祝福,通过互联网跨越400多公里,传递给疫情中的武汉人民。为他们在紧张的抗疫之旅中,点燃一盏希望的明灯。

RAP鼓点下,合肥少年为武汉鼓劲

娓娓道来的流行音乐,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千里之外听到了合肥声音,看见了合肥态度,他们不仅鼓励着直面病魔的武汉同胞,也号召越来越多的合肥市民,共同抵御疫情蔓延,做好自我防护。在这座文艺之花盛开的城市里,不仅有旋律悦耳的通俗歌曲,节奏明快、动感十足的RAP,渐渐成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首选方式。

家住庐阳区海棠街道的高三学生姚逸辰,最近成了同学圈里的小红人。一段他在自家客厅演唱为武汉加油的RAP视频,被身边的老师同学不断转发。“我们无畏灾难都会再继续向前,武汉加油,每个国人都血脉相连。”押韵的词藻与律动的节拍背后,这个年轻的声音用充满节奏感的方式,将疫情之下医护人员的英勇无畏、八方支援的众志成城表现了出来。

“我的父亲是一名化工用品从业者,疫情发生期间他竭尽所能为周围的人提供口罩。看见他的身影,我就想到了很多和他一样,为抗击疫情默默奉献的人。”平常就喜欢唱两句RAP的姚逸辰,想到要自己填一首词来致敬父亲和一线工作者。“我把自己创作的歌词唱出来后,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支持,还特地帮我剪辑了一部穿插着抗疫画面的MV。”姚逸辰说,作为高三学生,他和许许多多的合肥学子一样,管好自己不出门,认真备战考试,就是对一线工作人员最大的支持。

笔尖描绘温情

信心与希望在书画墨香中飘散

在此次以“艺”战“疫”的优秀文艺作品中,大量来自普通人的书法字画,都不约而同地描绘出一副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城市画卷。来自巢湖市的尹金枝和她的水彩画《白衣天使》就是其中之一。画面中四名穿着防护服,戴着医用口罩的医护人员们,正推着一张病床快步向前走去。病床上的患者还挂着输液瓶,整个画面都散发出抢救中的紧张感。

尹金枝说,新闻中医护人员救治病患的画面对她的冲击力很大。作为绘画爱好者,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笔,记录下这些难忘的时刻。除了尹金枝创作的救援现场外,钟馗捉病毒、救护队人物画像等各种风格迥异的画作更是创意十足。合肥市的绘画爱好者们,用自己的优秀作品振奋抗疫精神、陪伴武汉人民渡过难关。

“国遇时艰齐奋力、更候春阳待芳芬”、“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除了琳琅满目的画作,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书法也成了这些文艺作品中的一大亮点。不仅是书法爱好者们纷纷挥毫,用墨宝鼓励大家在疫情中团结斗争。不少有心人,还为此次疫情赋上了韵味十足的短诗,甚至打造了刻有“武汉加油”的篆刻印章、手工剪纸。合肥人民的抗疫决心,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熠熠生辉。

80后原创画家,绘出温暖战“疫”科普

疫情发生之后,80后原创画家榆木先生却突然忙了起来。看见新闻滚动播放的疫情情况,他总想着为疫情做点什么。“最开始就是画一些疫情的科普知识,提醒大家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出门要记得戴口罩。后来,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和媒体注意到,希望我再画一些疫情防控的知识。”榆木说,不论是口罩的佩戴和处理还是复工注意事项,都是现在老百姓急需储备的知识。因此他便陆陆续续地绘制了上百个防疫小专题的漫画,换种方式科普防护知识。“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看新闻,时间久了难免枯燥,我们文艺工作者能用多种艺术形式给大家调节生活,是非常不错的机会。”

口罩、宣传册、体温计,这些平日里冷冰冰的防护物资,在榆木的笔下以动漫的方式呈现出来,显得格外生动温暖。“我之前一直以画民俗风俗内容为主,这次尝试以漫画的形式,希望能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画中的信息。”因为榆木的画作既生动又形象,不仅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还有不少社区工作人员向他求取原稿,希望印发给社区的居民以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榆木说,随着疫情的发展到现在逐渐稳定,自己一共创作了几百张图片,不仅给大家普及知识,也有一些作品是为了安抚大家的情绪,鼓励读者们能够坚持在家隔离。“我创作的《疫中宅记》系列,以居家生活为背景、结合闲来做家务、全民学厨艺等热点元素,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纷纷表示简直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想让画作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榆木选择了手绘的方式。不仅创作时间变长了,画纸画笔等物资的缺乏,也给他带来了一些困境。

在合肥还有很多像榆木一样的绘画工作者,他们有自己擅长的绘画形式,将疫情下的紧张生活以水彩、油画、简笔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以鼓励身边的人和网上观众共同加油。“网购恢复以后,我经常要跑到20公里外的取货点取纸笔。在家里往往也是从早上睁开眼就要开始创作。” 榆木说,虽然现在的情况下创作难度有所增加,但是能用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帮助、鼓励到更多人,他觉得这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

传统艺术为抗疫加油

快板这么一打 防疫劳模夸一夸

悠扬的曲调和创作感十足的画作让年轻人找到了情感的共鸣。他们谱出了众人的心声、勾勒出抗疫的决心,用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感染和号召着无数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散落于千千万万个家庭里的斗志与决心。他们用柔软而美好的方式,提醒着我们病毒的汹涌和一线人员的伟大,用声音和笔尖记录华夏儿女的英勇无畏,记录着举国之力驰援武汉。

在五彩斑斓的艺术殿堂,除了流行音乐、手绘动漫能引起大众的审美共鸣,快板、戏曲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同样也在以艺抗疫的文化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肥东人民自编自演的快板《给肥东县防疫劳模点个赞》,就是用老百姓们最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灵活巧妙地将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沿的工作人员,辞别年迈父母、延迟婚期、舍小家顾大家的典型事迹串在了一起,在大家熟悉的快板韵律中唱响了庐州儿女的抗疫情怀。

观众们一边跟随着快板的节奏享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边认识到疫情的有效控制,离不开无数一线工作者的辛苦与付出。“第一次听这段快板的时候,我觉得挺有趣的,和以前听到的传统快板很不一样。当我女儿把字幕放给我看时,我被快板里说的这些防疫工作人员感动到了。转发到了身边的好几个群里,大家都觉得这是疫情宣传中,难得一见的方式。”合肥市瑶海区的居民陈皖红说,作为中年人她觉得,比起看普通的报道,用快板这样的方式描述抗疫故事,让她觉得有意思得多。

不仅是像陈皖红这样的中年人,在文艺合肥等多个公众平台上的年轻用户也表示,当热点事件搭载上传统文化形式,接地气的同时又饱含着我们自己的家国情怀,转发到朋友圈里别有一番风味。合肥文艺爱好者们,在紧急事件中努力探索着用中国的艺术讲中国的故事的方式,为合肥营造良好疫情防控环境出了一分力的同时,也搭建了一座传统艺术与当下群众需求之间的桥梁。

庐剧讲述安徽人的抗疫故事

谈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戏曲”是总也绕不开的话题。沪剧温婉多情,豫剧曲尽其妙,合肥这片土地上滋养的庐剧更是风格多变。不论是阳春白雪地娓娓道来,还是下里巴人地惟妙惟肖,作为传统戏曲的中流砥柱,它总是活灵活现地描绘着安徽人的生活百态,记录着庐州城的人情冷暖。

此次以艺抗疫活动中,合肥的多名庐剧表演艺术家和庐剧爱好者们,创作了一系列生动反映合肥人民疫情防控生活的剧目。他们充分利用本土特色,作品中不论是曲调还是用词,都体现着浓浓的合肥味道。《逆行者》《这才是眼前的头等事》《老头我在家不赶热哄》《湖北,安徽与你同在》等多个庐剧作品用原汁原味的庐腔,朗朗上口的合肥词,将大家熟悉的旋律进行改编,生动活泼地宣传了疫情防控做法,用本地特有的艺术形式为民众做好防疫科普,在基层疫情防控工作中成效显著。

“赶热哄”既是合肥话中最有代表性的热门词语,也是合肥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而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这却成了最需要防控的事情。合肥市庐剧院的创作人员通过一曲《老头我在家不赶热哄》,描绘了一个从毫不知情四处溜达,到经过疫情防控教育自觉居家隔离的“倔老头”的转变故事,生动形象地提醒观众们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

“在疫情最开始的阶段,剧院的很多年轻人都希望能通过创作一些曲目,来唤起大家对疫情的重视,特别是父母辈的中老年人。因此《这才是眼前的头等事》、《老头我在家不赶热哄》等曲子就应运而生。”合肥市庐剧院的创作者介绍,疫情刚发生时,看见家里长辈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还很模糊,不少人还没有意识到戴口罩的重要性,于是自己就想到了用庐剧的方式,给大家进行科普。

25岁的小伙子去扮演一名中年倔老头,这可让演唱者朱伟杰犯了难。“我平日里是唱小丑的角色,这次要表演老生,不论是形体、还是唱腔的发声位置都有很大的不同”,朱伟杰说,为了让更多人能被这段庐剧吸引,他和同事们商量用尽量诙谐幽默的感觉来表演。“只有让大家接受了我们的表演,才能更好地将其中的防疫知识传播出去。”

防疫是每个人都在面临的大事,湖北和安徽的人文文化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庐剧的演绎不仅是提醒合肥人民注意自我保护,更是对武汉同胞的支持与祝福。“这次的庐剧内容也是根据疫情的发展来创作的。除了疫情之初的两首宣传防护知识的曲目,还有表达对医务人员的敬佩和对武汉的鼓励的曲子。”作品创作者介绍,《逆行者》中“前赴后继奔武汉,逆行者从不怕火海刀山”是庐剧演员们对于医务工作者发自内心的敬佩;“同饮一江水,同上大别山岭寻画眉鸟”在《湖北,安徽与你同在》中体现了安徽人民期待湖北顺利度过疫情的美好祝愿。

戏曲是中国独有的艺术方式,用自己独有的文化去表达中国人迎难而上、团结一致的美好品质,是疫情之下所有合肥文艺工作者们的共同心声。庐剧是安徽土生土长的剧种,在合肥话的语言传递下,它将冷酷的疫情和家乡的情怀合二为一,成为了合肥人民以及众多庐剧爱好者的温暖港湾。

在全国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记录真实、表达情感成了艺术表现的重中之重。华丽的服装和绚烂的舞台在此刻,反而没有发自内心的呼唤、一笔一画的勾勒、一招一式的唱段来得耀眼。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千万种,而核心思想却都是“共抗疫情”。合肥人民用自己的文艺情怀,在各地开出了朵朵希望之花。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

新闻推荐

环湖大道沿线景点暂时关闭 城管提醒:疫情期间市民勿到巢湖岸边游玩

巢湖岸边是市民的“后花园”,2月初因连续多日天气晴好,很多市民驱车前往巢湖岸边的景区散心透气,给环湖大道景区的防疫...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