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巢州、涨庐州 潜入湖底 寻找失踪的居巢县 安徽省新一轮巢湖水下考古今年有望重启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历史上的居巢县究竟在哪?相关的考古学证据在近年来陆续有所发现。
自20世纪90年代末,陆续有人从巢湖北岸柘皋河与烔炀河交叉口唐咀村附近湖滩发现文物。这些文物类型很多,包括玉器、银器、铜器、铁器、陶等,类型丰富,包括了从新石器石斧至王莽时期钱币等各个时代。
记者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为了寻找失踪的居巢县,安徽省新一轮巢湖水下考古今年有望重启。
“报告已按程序送上级部门,等待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张辉向记者透露。按照计划,本轮水下考古将从裕溪河河口向巢湖延伸。“我们将考察水下(裕溪)河两岸的聚落遗址。”
张辉曾经参与过对巢湖水下文化遗存的历次探索。他告诉记者:目前主要有四方城、东库门和唐咀三大遗址可重点调查,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四方城遗址”可能与“陷巢湖”有关。
四方城遗址,位于巢湖市居巢区中垾镇沿湖村南部的巢湖之中。“据当地老渔民回忆,曾看到湖底四方形城墙的情形,城周长二里,高2至3米,有南、北两个石砌城门。”
此前,张辉在进行实地调研时曾用乘船之竹篙下捅湖底感受到湖底有较硬的堆积存在。张辉认为:“此处可能与“陷巢州”的典故有关,可作为仪器探测和水下探摸的重点调查对象。”
他同时提到,据了解,建国前,当地渔民迫于生计,经常进行一种叫做“赶湖拣鱼”的危险性极高的生产活动,即每当冬季强劲的西北风刮过,巢湖湖面会产生较大波浪,波峰与波谷之间形成很大落差。当落差大于或等于湖水深度时,来不及随波峰游走的鱼就会搁浅在湖底,渔民随即跑进湖底迅速抓起搁浅的鱼再跑到岸上,稍有不慎就会葬身湖底。
此外,20世纪80年代村民曾经在东库门西侧200至500米范围的水面下发现过青砖和瓦当。“此处应为一处古建筑遗存,但线索比较单一,可作为仪器探测和水下探摸的一般调查对象。”
4
张靖华认为,居巢县消失的过程中,除了人为作为以外,自然作用也不能完全忽视。
康熙《巢县志》引旧志云:“吴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又说“按赤乌二年己未乃吴孙权十六年戊午岁所改号至次年则己未,旧志误称西晋,今改正之”。
实际上,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孙权修筑东兴堤后至废止的11年间,确实有大地震集中在赤乌二年前后。
居巢县陷没之后,秦汉巢湖向东部扩展了,而西部杭埠河流域和施口边的陆地则暴露出来,湖水向东部的倾泻造成西部河床地理环境的变化,形成了不可避免的断流和淤塞。
“在人力和自然力联合作用之下,西部湖水向东部漫灌速度加快,最终形成了东部堰塞区和巢湖漫灌区形成连片水面,这一地貌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不可逆转。”张靖华告诉安徽商报记者。
“与此同时,因为秦汉巢湖的湖水溢出,导致水位下降,合肥就越来越多的‘露’了出来。”他认为,巢湖地区民间俗语中的“陷巢州,涨庐州”之说描述了这一过程:“在此后长达500年的时间里,居巢县和合肥县所在的两个区域逐渐分道扬镳,分别完成了‘被巢湖湖水覆盖’和‘远离湖水’的过程。”
疑点仍然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孙权筑堤诱发居巢陷落的故事,还没有得到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同。“居巢陷落就是地震引起的,跟筑堤无关。”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研究员钱玉春告诉安徽商报记者。
张靖华也告诉记者,尽管清朝学者陆龙腾早在《巢县志》中就提出过类似假说。但这一假说依然存在几大疑点。
第一个疑点来自于巢湖西部。2019年12月31日,记者前往肥东县长临河镇吴大海村,这里地处巢湖西部,但沙滩上遍布各个历史时期的瓷片。“如果(巢湖)西半部分当时是较深的湖泊,那么今天的湖底显然不会有战汉时期的聚落,但吴大海村外的湖里,据村民说有一口井,并且还挖出了弩机等兵器,这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疑点是,如果巢湖西半部当时是较大的湖泊,那么“施口”(南淝河入巢湖处)就不应在当前位置,必须在今天南淝河上游地区。
第三个疑点是,在成化年间和康熙年间的东部湖区的两次湖泊干旱,都发现了大量城砖,这些砖石存量很大,显然不同于一些普通商周聚落遗址的状貌。从砖石大量被搬运贩卖的过程来看,这只能是一座坚固的城市。“按照常理,成化年间既然已经在湖中搬运,应该会搬运基本完毕,为什么到了康熙年间又发现了数万块?”
他进一步提出:巢湖中心究竟是有一座还是几座古城?在东兴堤被堵住的十几年里,堰塞湖究竟是如何缓慢的演化成今天巢湖的样子,这个过程和大地震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梳理。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文/摄 周继龙/图
新闻推荐
侵占水域搞餐饮或处五万以下罚款 合肥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河道治理保护
1月6日,记者从合肥市政府办获悉,《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草案)已经启动征求公众意见。今后,合肥市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