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动力势能强劲 创新之都笃定前行
新闻摘要
时代浪潮澎湃向前,科技创新勇进者胜。
翻开岁月印鉴,时光给2019年的合肥科技创新勾勒出浓厚的一笔:
全国首个创新主题场馆开馆,向世界展示安徽、诉说合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正式开建,离子医学中心竣工进入倒计时;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实现新突破。
时序更迭,初心不改。2020年,合肥将以“归零”的心态、“奋发”的状态,重整行装再出发;合肥人将继续以非凡的智慧、胆略和气魄,笃定前行,奋力谱写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瞄准重大平台和科技前沿,增强创新支撑力量
深冬时节,八百里巢湖静谧、安然。北岸,安徽创新馆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兴展览、荐项目、引资金、促转化、聚合力……自开馆以来,这座全国首个创新主题场馆,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截至目前,安徽创新馆已累计举办各类活动30场,发布重大成果130余项,初步形成科技磁场效应,成为向世界展示安徽、合肥创新成果的窗口。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展示窗口,安徽创新馆仅仅是合肥打造创新平台的一个缩影。2019年,合肥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水平与辐射力不断提升。
这一年,引领性重大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围绕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领域,合肥加快布局重大平台和工程,量子创新院主体工程全面封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正式开工建设,离子医学中心竣工进入倒计时,先进计算中心、人工智能平台等创新平台稳步推进。
这一年,大院大所合作平台建设不断深化。持续推动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院建设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资源集聚和整合功能,中科大先研院建设联合实验室53家,孵化企业247家;清华公共安全院加快推动城市生命线示范应用;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累计孵化企业70家,成立国内首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定向投资基金。
这一年,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稳步进行。聚焦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建成运行13家省级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出台组建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的意见及管理办法,启动建设首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的“预备队”和全市各类创新基地的“先锋队”。
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实现量质同步提升
对于“90后”韩东成来说,2019年可谓圆满收官,就在前两天,他和校友范超自主研发的等效负折射率平板透镜入选合肥市第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名单,在追梦“空气成像”的道路上再进一步。
2016年底,二人成立了“东超科技”,在一系列扶持高新企业的优惠政策帮助之下,日渐发展壮大。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合肥的“创新沃土”,折射的是合肥聚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真心”。
2019年,在合肥,与东超科技一样收获满满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创新企业。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针对初创型企业,1460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针对成长型企业,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58户,支持研发项目79个,累计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0亿元;针对成熟型企业,支持企业建设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融资上市。
——提升企业研发转化能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新建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00家。新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6家,总数达157家(其中国家级34家),在孵企业2567家,在孵团队约2000个。
——优化企业创新服务。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大调研等专项活动,着力解决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难题,加速科技金融结合,推行创新贷、科技小额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累计投放科技贷款近8亿元。(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新滨湖的概念从提出到落地其实没几年,却已是合肥人心中继政务、滨湖之后又一片价值蓝海。尤其是政府主动引入文旅巨头,扛起...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