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成语故事 品味庐州经典 中华成语中的合肥文化(二)

合肥晚报 2019-11-22 01:13 大字

○南淝河源头红石桥

○“旗鼓相当”的旗山(右)和鼓山(左)

○洗耳池公园里的巢父牵牛与许由洗耳雕塑

○鼓山寺

○旗山

○“亚父”范增

合肥古称庐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千百年来诞生出了数之不尽的合肥故事。比如古老的神话传说、民间典故,还有精彩的人物传记、历史战役等,其中衍生出的大量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脉气象,彰显出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你知道这些熟悉的成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吗?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和合肥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华成语中的合肥文化。

神话传说造就独特庐州成语文化

合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数千年来衍生出了大量美丽动人的神话和传说,而一些脍炙人口的中华成语就与合肥丰富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关,造就了独特的庐州成语文化。

成语“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语出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来。

成语“班门弄斧”指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鲁班是春秋时期我国有名的巧匠,尊称公输子。他聪明灵巧,有很多发明创造,是我国木匠、泥瓦匠的“祖师”,他的名字也就成了内行人的代称。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庄子在《徐无鬼》里说匠石有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匠石手中拿着斧子,“刷”的一下子,就用斧子将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之大。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王氏伯仲唱和诗序》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思是说,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门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了,也就是不知丑了。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古往今来,这个著名成语曾被很多文人墨客所引用,宋代欧阳修《与梅圣俞书》中就直接引用了“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明朝有个文人叫梅之涣。有一回,他到采石矶(现在安徽当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墓地去游览,只见四周的墙壁上,涂涂抹抹全是游人写的诗,这些诗都很拙劣。他也提起笔来写了一首:“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垂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也作: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是千古有名的诗人,而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偏偏要在诗人面前炫耀自己, 岂不就像在鲁班的门前耍弄斧头一样可笑吗!“鲁班门前弄大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到了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对于“班门弄斧”也都作了引用。

就是这位“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公输子、让人不敢“班门弄斧”的木匠祖师爷鲁班却在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和肥西县山南镇都留下了神奇而美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大杨镇,鲁班为沟通两岸交通,在此兴建一座桥梁,桥修好后,城隍爷推车经过此桥,问鲁班:“此桥多高?”鲁班顺口答道:“在桥上初一丢块砖,十五才回声。”于是当地百姓就叫此桥为“高桥”。另外,从桥上向下看,有时候看到庐州府在水中的倒影,因此又叫“照州桥”。有一次,张果老骑着毛驴来到桥头,正犹豫间,看到鲁班便问道:“此桥能过吗?”答道:“能过。”于是张果老驾着毛驴就向桥上走去,走到中间,只见桥身慢慢下沉,鲁班急忙将手中瓦刀向桥墩的石缝扔去,瓦刀插进石缝,一半露在外边,用手摇之则晃动,就是拔不出来。至今,高桥附近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照州桥什么人修?什么栏杆舍不得丢?什么人骑驴桥头站?什么人推车轧条沟?”“照州桥鲁班修,玉石栏杆舍不得丢,张果老骑驴桥头站,城隍爷推车轧条沟。”

高桥为单孔大跨度石拱桥,过去为寿(县)合(肥)大道的必经之地。相传原桥已没。清朝时,寿县的孙家鼐状元修状元府,为运材料重修高桥。

据传鲁班在2400多年前还为现今的肥西县山南镇建造了一座庙宇——浮顶山宝筏寺。浮顶山宝筏寺,旧称“浮顶山大庙”、“山南大庙”。传说由鲁班所建,后经三国曹丕重修,历史悠久,闻名省内外。曾被毁,后由香客集资重建,规模宏大。每逢香会、庙会之际,更是人头攒动、络绎不绝。故又有“皖北名山”之誉。

据传浮顶山是龙地,大庙即龙口。一天,明臣刘伯温到此,为保住真龙明太祖朱元璋,就在山南馆这块龙地上掘井于龙七寸,井底用石磨压住泉眼,这条龙就被制服了。此井位于山南老街大井巷口,深达十余丈,水清,味咸,清凉不涸,可供山南整个街道居民饮用有余。因井在巷口,便得名为大井巷。现井已损坏,遗迹尚存。

浮顶山大庙这座古老而雄伟的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历来受到人们瞻仰和朝拜。

还有“龙凤呈祥”这个成语,据传来源于巢湖的一个民间故事。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因直谏,而触怒父王,被废为庶人。后来为了逃避迫害,他就逃至南巢,居住在紫微山的一个崖洞里。善良的南巢老百姓同情他,给他粮食和衣物,还经常上山与他作伴。但是,南巢年年干旱,岁岁歉收,人们常常饿肚子。王子乔想报答他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王子乔以前喜爱吹笙,常作凤凰鸣。于是,他就到湖边捡了一块美丽的巢湖玉,把它打磨成了一把笙。笙做好后,他就跑到紫微山的山顶,面向浩淼的巢湖,吹响了他的玉笙。

他万万没有料到,这巢湖玉做成的笙,声音清脆悦耳,嘹亮入云,犹如凤凰高鸣!笙声一经响起,顿时,紫微山上百花齐放,百鸟高歌,万兽欢腾。

这玉笙之声,直透云霄,飞达天庭。天上的凤凰听到了凡间的凤凰之声,立即展翅来到紫微山的云头,和着笙声大作飞鸣。双凤齐鸣,玉皇也听到了,问:“哪里来的凤鸣?”有仙说:“巢湖之滨。”玉皇对小白龙说:“巢湖是你的管辖范畴,你去看看,那里有什么喜事?”

小白龙马上腾云而去,它在巢湖岸边的云头上,果然看到了凤凰的倩影。人们不知道,龙和凤都是世上的灵瑞之物,它们不落无宝之地,只要它们一落,那里马上就会变成聚宝盆。这条小白龙一直想回馈巢湖人民,今天它一见凤凰又歌又舞,就立即上去和凤凰一同欢舞,龙吟凤鸣。原来这小白龙和这只彩凤,竟然是一对情侣。就在龙凤共舞的时候,巢湖大地突然大放光芒,宝藏悄悄从地下往这里聚集,黑色的泥土迅速变成了黄金!

老百姓看到了天上的龙凤欢歌同舞,齐声欢呼:“龙凤呈祥!龙凤呈祥!”

小白龙一边飞舞,一边对凤凰说:“巢湖真是人间天堂啊!我们在天上一点自由也没有,不如留在这里,享受一下人间欢乐吧!”于是,它们双双落地,小白龙立地就化成了一道长长的龙山,凤凰立地就化成一座美丽的凤凰山。千里之外的洛阳牡丹仙子知道了,也立即飞到巢湖东岸的银屏山悬崖上,年年谷雨开花吐艳!从此,巢湖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王子乔看到他的报答已经实现,高兴地驾鹤吹笙西去!

“淝水之战”成语与合肥渊源深厚

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战役,那就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经典的战例——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由淝水之战衍生出的成语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风声鹤唳”和“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且这些成语都与合肥有着很深的渊源。

“风声鹤唳”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典出《晋书·谢玄传》:东晋时,秦主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淝水,要与东晋决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万涉水进击,秦兵大败。“〔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近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八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不让晋军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抓壮丁”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盔弃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逃脱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晋军追来了,于是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淝水之战发生地就在合肥市肥西县以北与寿县相连的淝河上。“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均与淝水之战之淝水有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2009年,通过专家多次实地考察和多方论证,最终确定南淝河真正源头位于肥西县高刘镇(现为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岗北村何老家西北侧附近的红石桥,并立有“南淝河源头”碑。这座石桥并不起眼,却是古代合肥与寿县通道的必经之桥。

成语“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指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成语典出《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提起“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这则成语,人们都很清楚,这里的八公山在寿县,但却不知道合肥的巢湖也有一个八公山,巢湖的八公山在柘皋镇。这两个八公山,南北呼应,历史上一样赫赫有名。

《中华成语大词典》云:八公山,在安徽寿县北,位于淝水以北、淮水以南。相传汉淮南王刘安曾同八公(门客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登此山,故得名。

安徽境内有两个八公山,一在寿县,一在巢湖,均都与汉代淮南王刘安有关。刘安是西汉皇族,主持撰写过一部《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晋书·苻坚载记》里,记的是淝水之战。此战发生在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它邻近寿县。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东晋时,谢玄败苻坚于淝水,也就是此成语的出处。

从上可知,寿县的八公山和居巢的八公山,虽相隔几百里,但因水源相连,是有内在必然联系的。况且当时的居巢隶属于淮南国,淮南王刘安既然能在寿县的八公山与八公登临,足迹也肯定会到过居巢的八公山了。

公元六世纪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云:八公山,在柘皋乡。山上有淮南王安庙。《方舆胜览》云:相传八公初欲见王,皆须眉皓齿。门者曰:子休矣,王方好仙,子无驻衰之术,何以见为。八公皆化为童子,白日升天,在此处也。清代《一统志》云:八公山上有淮南王庙。我国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叙述神仙事迹的著作,记载了从赤松子(神农时雨师)至玄俗(西汉成帝时仙人)七十一位仙家的姓名、身世和事迹的《列仙传》云:淮南王好神仙秘法鸿宝之道,忽有八公,须眉皓齿,诣门请见。阍人曰:吾王好长生,先生无驻衰术,未敢闻。八公咸变成童,白日上升,遗药在器,鸡犬舐之,皆得上升。从上述史料中可知,淮南王刘安企求成仙之道,先后曾在寿州和居巢的山中,寻觅异人,并在柘皋镇境内一座山中,与八公(八老人)邂逅,得道升天。因此,明万历年间的《巢县志》曾列居巢八景,其中有“八公林壑”。直到清康熙年间,再修《巢县志》,其志曰:“旧传在柘皋,因人迹罕到,鲜有知其处者。其云有淮南王庙。”学博陈力萃诗曰:“淮南帝子好神仙,群叟相过发皓然。顷刻化成童子去,凡尘鸡犬总升天”。王介甫诗曰:“淮南但有八公名,鸿宝烧金竟不成。身与神仙守都厕,何能鸡犬得长生”。

正是由于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到了清康熙十二年(1673),再修《巢县志》时,在列“居巢十景”时,曾有一个按语,说:“居巢八景,本明隆庆邑侯柳公志所订。及万历,邑侯马公修志,止存其四……易以八公林壑……今八公林壑踪迹更杳……”,本着“千古名胜,且原载郡志,何容抹去,仍在标之”的原则,在“附旧景二”中,附带介绍了“八公林壑”,并说此旧景已是“姑存其名,以俟再考”。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说唱合肥”歌曲征集活动启幕 获奖作品将给予奖金奖励

本报讯提起合肥,你会想起什么?是三国故地、包公故里的历史气息;是科教之城、创新高地的“黑马”身姿;是秀丽蜀山、八百里...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