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速度”吹响跨越发展新号角 新中国合肥70年大事记28

合肥晚报 2019-11-19 00:51 大字

○金寨路高架拉开了合肥“高架时代”

逾千载春秋,历沧海桑田,甘露沃土滋润着曾经的江淮小邑;揽蜀山苍翠,依巢湖之水,“三大推进”成就了一座现代之城。

从2006年开始,面对总量提升、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合肥的战略取向和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明了,就是要加快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通过推进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以“三大推进”引领合肥助跑起跳,吹响跨越发展号角,展现出令世人惊叹的“合肥速度”。

工业立市“纲举目张”引领大发展

2006年2月6日至8日,中共合肥市委召开常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共同研究合肥“十一五”跨越式发展大计,做出了“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重大决策,并就“三大推进”提出具体的工作意见和措施。

其中,推进大发展,主要是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发展县域经济,加快经济增长,做大经济总量,増强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合肥要跨越发展,就必须加快实现工业化,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举全市之力打一场工业攻坚战。

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2006年,全市全年工业投资1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倍,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3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98.5亿元,提前4年实现全市GDP千亿元规划目标。

工业运行水平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6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实现利润増长47.9%,高于上年16.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减亏51.5%,减亏幅度居全省第一;销售收入或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增至100户以上;工业増加值以近20%的高速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9%,位列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以30%的高速增长,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达63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44%。全市富民强县的进程也大大加快,实施“双百市场”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纵观2006年,合肥工业立市战略纲举目张,成效显著,推进大发展全面铺开,迅速有力。

大建设“破旧立新”处处皆民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合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各类违法建设日趋增多。2005年7月,享誉全国的“合肥大拆违”吹响了号角,创造了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一个“奇迹”,并由此载入合肥史册。

合肥做出规定,拆除违法建设,无论大小多少,不管涉及到哪一级部门,不管事关什么背景的人,都要敢于碰硬,严格执法,绝不允许出现拆小不拆大、拆民不拆官、拆软不拆硬、拆明不拆暗的现象。

合肥大拆违顺利推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合肥市共计拆除违法建设1300万平方米。这个数字,是启动拆违时预计面积的三倍多。其中,“自拆”“助拆”占98.5%以上,市民对“拆违的满意度”达到93%。长期以来违法建设泛滥失控的态势得到了根本遏制,违法建设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合肥大拆违是合肥大踏步前进的序曲,是工业立市的前奏,“大拆违”之后,合肥掀起新一轮为实现“旧貌换新颜”而进行的大建设,招商引资的步伐随即加快,合肥经济不断实现着跨越式前进。

2006年3月16日,合肥举行首批大建设工程集中开工典礼。从此,合肥大建设一刻不停,持续向前推进。截至2011年3月底,全市开工建设9大类1294项城市建设项目,累计投入1122亿元,相当于“九五”“十五”时期总投资的5倍多。

当年9月,合肥市第一座高架——金寨路高架开工,横跨新老城区的高架桥腾空出世,拉开了合肥全城“高架时代”的序幕。合肥大建设突出交通先行,按照“强攻主动脉,健全微循环,打通断头路,拓展出入口”的思路,着力构建内外衔接的现代交通体系。截至2011年,新建、改造道路共783千米、桥梁99座。对内,7条出城口道路改造基本完成,副中心“一刻钟快速交通网”初步形成。四大组团及开发区间实现畅通连接,主城区路网由“十”字形转为“方格网加放射状”格局,形成“三环多放射”的城市动脉交通网。对外,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框架初现,合肥水、陆、空交通大建设加速推进,从过去的“通过式交通节点”,向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放射式的交通枢纽”转变。

同时,大建设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精心做好“水文章”,污水处理能力由2005年的43.5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95.2万吨。大力做好“绿文章”,生态建设投资年均10多亿元,新增园林绿地5.6万亩。自2006年以来,先后建成了天鹅湖公园、翡翠湖公园、生态公园、外环森林生态长廊等公园30余个。至2010年年底,城市绿地率达40.2%,人均公共绿地12.5平方米。

大建设坚持统筹推进,做到新区开发与老城改造并举,2006年11月,启动滨湖新区建设,并通过实施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推动城市形态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変。大建设还坚持以人为本,让城乡居民共享建设发展成果。

从大拆违到大建设,一破一立,昭示着合肥迈步进入拥巢湖而居的新时代。合肥大建设,满目皆辉煌,处处系民生,奏响的是一曲曲掷地有声、激情澎湃的史诗!大建设成就了合肥,改善了民生,也为合肥赢得了声誉。

效能革命“风起云涌”优化大环境

城市框架的拉开,带来了合肥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从2006年起,合肥市还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开展“效能革命”,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政务公开推进依法行政,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一场大规模效能革命,迅速席卷全城。

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大幅度地提高政府机关、各部门办理事务的能力效率。过去群众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现象大大减少;项目、事务办结效率和速度显著提高。

全市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由353项减至230项,所有行政许可项目88%的事项可在窗口直接办结;建设项目办结时限由原来200多个工作日缩短至最快25个工作日;工业项目保证在3个月内办好手续开工……一组组抢眼的数字,显现着合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的活力。

效能建设的大力推进,有效促进了合肥市投资发展环境的优化,城市对外形象不断改善,知名度大大提高。办事比别人便捷、服务比别人热情、项目落地比别人快。正是以这种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合肥实现了快速起跳!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合肥已然成为众多外来投资者喜闻乐见的投资“洼地”、发展“高地”。

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三大推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合肥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的支撑系统,打造了合肥跨越式发展的崛起之路。速度、效率、质量、安全,合肥以这种昂扬的姿态向外界展示出举市而为的城市精神,既脚踏实地,敢走新路,敢破难题;又登高望远,适度超前,不惧时议。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吴奇

新闻链接

“三大推进”大事记

2006年2月6日至8日,合肥市委召开常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做出了“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简称“三大推进”)重大决策。

1.大拆违

2005年6月,合肥市做出在全市范围内查处违法建设的决定,7月4日,大拆违工作正式启动。

2.大建设

2000年7月9日,由合肥市承担的合六路等4个项目,通过交通部检查验收,被评为全国文明样板路。

2004年11月,合肥市十大建筑工程评选揭晓,其中有合肥晚报报业大厦。

2006年11月,启动滨湖新区建设。

2009年8月7日,合肥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试验段开工典礼在滨湖新区举行。

2010年1月16日,合肥岛式站台正式迎来送往,首条BRT专线长江路段开通,合肥公交驶入新时代。

3.大招商

2002年11月10日,第二届“中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暨项目—资本对接会”闭幕,合肥各代表团、参展团共签订合同或意向98项,总投资59.1亿元,其中外商投资占40.6亿元。

2005年9月21日,第五届“中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暨项目—资本对接会”在合肥开幕。这次对接会是合肥市首次独立承办。共有325个高新技术项目,首日签约项目36个,金额达46.21亿元。

2009年3月18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大会召开。

新闻推荐

生态巢湖 鸟翩跹

近日拍摄的巢湖湿地群鸟飞翔景象。随着巢湖湿地面积扩大,水环境和生态条件的改善,大批湖鸥与鹭鸟将此地作为栖居之...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