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有座“三义堂”

合肥晚报 2019-10-08 00:56 大字

○如今的黄山庙村

在巢湖苏湾镇东南处的一座山坡上,矗立着一幢仿古建筑,被当地人称为“三义堂”。看到这名字,很多人一下会想到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的确,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的“三义堂”也真实演绎着巢湖苏、郎、尹三姓人家之间的美好故事。

改名换姓,来到苏家湾

说到“三义堂”,首先就要提到巢湖的郎氏家族。

据郎氏宗谱记载。郎氏家族是明朝初年(公元1370年)前后,从江西省鄱阳湖边瓦屑坝一带随当时的大移民迁入庐州东部的。随后来到海拔只有200多米的巢北东黄山脚下,一个叫苏家湾的地方定居下来,世代务农,距今有600多年历史。东黄山当地人又称小黄山,南北长约40华里,东西宽约20华里。

又据郎氏宗谱记载。这支郎氏本不姓郎,而姓陈,先祖中曾有一位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的兄弟。因为陈友谅在鄱阳湖的一场大战中被朱元璋军队的流箭射中身亡,导致战败,手下部队逐渐被灭。其家族中相关成员为躲避被诛杀灭族,随改名换姓,隐藏起来。而改姓郎,也是因为郎和狼同音,狼可以吃掉猪(朱),意喻总有一天可以翻身,消灭朱元璋。为保险起见,又随大迁移来到了巢湖的苏家湾一带定居下来。

据当地人告诉我们,郎氏家族原来居住的村子叫大郎庄,后来因人口增长,经济实力壮大,土地不断向北拓展,离居住地越来越远,下地干活来回时间较长,不便耕作,所以就向北部地区扩散,逐步形成了大郎庄、小郎庄、西郎庄、毛郎庄、郎庄等聚集点,有千余人。

而在这些郎氏人家中,迁居到郎庄的郎在仁一支是必须要提的。据史料记载和当地人的述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到太平天国运动前夕,郎在仁一支已拥有上百间瓦房和草房,院落前后跨度180米、宽有50多米的一个大户人家,作为独立的一个庄园,伫立在今天郎庄北半部的位置。据说,当年他们去七里外的集市青岗赶集,都不需要走别人家的田埂。可谓家境殷实富裕,一片繁华景象。然而,随着一场战乱,郎在仁一家遭遇劫难,除了家中一女性带着自己的幼子回娘家躲过了之外。家中钱粮被劫一空,房屋也被全部烧毁。据附近村子老人说,房子烧了五天五夜,瓦片都烧飞到百米外的水塘中,解放后挖塘清淤,时不时还会挖出瓦片等。

但郎在仁这一支的噩运还没结束。幸存下来的幼子虽然长大后娶妻生子了,但不幸妻子只生下一个孩子后就去世了,只剩下父子俩艰难度日。在一年一个寒冷的冬天,父亲外出借粮食,留下几岁的孩子在家,因大雪耽误了回程。父亲回来后一看,孩子饿得奄奄一息,房子四周全是狼的脚印,向日葵秆扎的墙壁多处被狼撕咬受损。村里人说如果父亲晚回来一天,孩子不是饿死就是被狼吃了。

互相帮助,修建“三义堂”

苏家湾地处巢县北部,在今巢湖市、肥东县、全椒县、含山县四县交界处,滁河从苏湾镇的北面静静地流过。据记载,当年郎氏一族从江西迁到苏家湾时,同来的结伴兄弟还有苏姓家族。到达苏家湾后,他们又与来自四川的尹姓家族共同在此扎根,因为共同在一个地方生活,日久天长,他们结拜为了异姓兄弟。因苏姓年龄最大,为老大;郎姓居中,为老二;尹姓最小,为老三。三姓家族在此互相帮助,共同生存了下来,并有了发展,过上较为安稳的日子。

多年后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苏、郎、尹三家商议,在居住地南部的小黄山西边的山坡上建一座家族庙堂,用来记载三家异姓结拜兄弟的情谊,以及在此奋斗的历史,并纪念逝去的亲人。以便让三姓后辈世代永记,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久而久之,当地人根据“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也把这个建筑命名为“三义堂”。

(下转A15版)

新闻推荐

国庆期间,合肥10条专题旅游线路等你来

星报讯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迎接这一举国欢庆的节日,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记者从合...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