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忠勤:半个世纪匠心不改的老篾匠
吴俊洁
百姓轶事
在栏杆集镇赵集社区龚刘高村,有位身材矮小的老篾匠,村民常会看到他坐在矮凳上,腰系围裙,手拿篾刀,一刻不停地编制着竹篮、鸡笼、米筛。春去秋来,这位老篾匠守着一颗匠心,已经坚持了半个多世纪。
老篾匠名叫夏忠勤,今年68岁,因先天不足,个头只有10岁孩童那么高,身体无法负重,却生来一双巧手。在一门手艺行天下的年代,夏忠勤成年后便进入农具厂做学徒,因为身体原因,他无法学习制作体积庞大的农具,因此他操起蔑刀开始与竹器半世相伴。
走进夏忠勤家中,随处可见剖开的竹子、编好的竹篮和竹鸡笼,还有一些半成品竹器堆放在房梁上,像花朵盛开在头顶,宛若置身艺术馆。
做一个篾匠不容易,需要下苦功夫,才能做到切、剖、编、削、磨,样样精通。编一个精细的竹器更不容易,不仅对竹子原料有要求,更考验篾匠的基本功和耐力。据夏忠勤介绍,当初学习基本功花了将近大半年时间,为增加手对竹器的感知能力,他坚持不戴手套,手指扎破磨烂是家常便饭。几十年过去,夏忠勤早已不需要靠眼睛来判断竹子剖削的宽窄、厚薄。如今,他闭着眼睛也能剖出像指甲一样薄的竹条。
由于他的坚持和对工艺的追求,手艺越来越好,也具备了转为农具厂正式职工的资格。因为诸多因素,农具厂解散,原本赖以生存的铁饭碗没了。夏忠勤没有消沉,凭借篾匠手艺开始卖艺生涯,因为手艺精湛,慕名前来学艺的人不少。随着科技的发展,塑料制品的兴盛,竹制农具在市场上越来越不景气,加上篾匠工作辛苦,对技术要求高,但经济回报有限,慢慢的,以前的学徒逐渐都退出篾匠行当。
2014年,考虑到夏忠勤的身体原因,年逾花甲,收入微薄,膝下无子,栏杆集镇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低保和养老保险收入,生活上有了保障,夏忠勤比以前更热衷编制竹器了。夏忠勤说:“党的政策太好了,我的父辈没有享福,我赶上了好时代,更应该珍惜,不能坐等政府补贴。”
据龚刘高包村干部胡柏松介绍,老人每天在家编制竹器,偶尔骑着电动三轮车走村串户收买竹子,周边逢集也会去卖竹器,精神很好。
俗话说得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多年前,夏忠勤曾经教过孩子们如何编制竹器,孩子们也很爱学。现在,他传承这门手艺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他觉得要对社会有所回报。
新闻推荐
政府投资改造原船厂宿舍区公厕后 排着长队、雨天打伞如厕一幕已成历史
任桂荣城市公厕不单是生理需要的场所,更是体现城市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在天...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