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时代“农民”写真 徒步丈量4000亩荒地,带领老乡脱贫,用青春和热血振兴乡村

江淮晨报 2019-08-12 08:38 大字

赵九梅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赵九梅每天都会巡地,绿油油的稻田,她一眼就能看出端倪。

初见赵九梅,她已是巽风湖生态农业园的总经理。和写字楼里的女性不同,黝黑的皮肤和灿烂的笑容成了她个人最具特色的“招牌”。1993年出生的赵九梅,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热爱农学的她和团队做起了“稻虾共养”,带领100余户农民脱贫。为了科学种植,她曾徒步丈量4000亩荒地。进入新时代,这些有着高学历的“农民”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又是如何扎根农村,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炎炎夏日,江淮晨报记者来到巢湖市黄麓镇芦溪村,邂逅了这位新时代“农民”。

皮肤黝黑“90后”女孩毕业后当起“农民”

赵九梅拿出一张发在朋友圈的照片,是她和男朋友的两只手。她笑道,自己的手比男友起码黑10个色号。“以前不算很白,但绝对不黑。”赵九梅的笑容中藏着的,是她一年365天不分昼夜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的苦辣酸甜。1993年出生的赵九梅,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由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业一线的辛苦,带着一颗想要振兴农业的心,她选择了农学专业。

2016年,还在上大四的她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巢湖市黄麓镇芦溪村开展“创业孵化”。“在学校时,我们都是农场主班的,来到这里其实是在一线实践,应用农业生产技术,还要懂管理工作。”

安农大青年农场主班是由省农委、团省委和农大合作创办的,专门培养新农业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生产,还会经营和管理。作为新时代培育的“农场主”,这些青年农场主与佘良东不期而遇。

佘良东是巽风湖生态农业园的老板,当年在芦溪村流转了4000亩土地。面对4000亩草比人高的荒地,对农业生产陌生的他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该种什么?如何管理?谁来管理?这些都成了佘良东最头疼的问题。

赵九梅和同学们经过充分调研,请来学校的专家指导后,大家一致决定在这片荒地上做稻虾共养,打造生态农业,做自己的品牌。

草比人高3天 用脚步丈量4000亩荒地

“只有把产业做起来,才会有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农村才能留得住人。”这是赵九梅的心里话。生态园地处巢湖北岸,在一级生态保护区以内,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生态农业恰好可以实现生态效益。而产业一旦做起来,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怎么做?赵九梅用实际行动诠释她的决心。“我刚来,他们就告诉我,地有4000亩,可是究竟要买多少种子,净排水是多少,怎么才能实现合理种植,这些都必须对土地重新丈量。”赵九梅说。

怎么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块地一块地地量。“那时和现在一样,是夏季。”赵九梅在几千亩的荒地上,一步一步地走,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再到白天。“我个子高,有1米72,地里的草竟比我人还高呢。”赵九梅比划着,“还有淤泥,最深到我大腿,幸好我个子高,不然腿都拔不出来了。”就这样,她在地里整整待了3天,才完成了土地测量工作。

回忆起那段时光,赵九梅的脸上看不到一丝辛苦和抱怨,多的是对工作的认真和努力后的成就感。

科学种植3年 成乡亲们答疑解惑的“金字招牌”

确定了农业种植的大方向,接下来最难的就是和人打交道。赵九梅说,她从来不怕苦不怕累,唯一怕的是自己的想法得不到村民们的理解,不能带着大家脱贫致富。

还记得刚开始做“飞防”时,村民们完全不理解她的做法,甚至去堵她的办公室。

“村子里没有年轻人,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劳动力严重缺乏,传统方式不仅效率低,还浪费人力。”赵九梅通过实际行动,很快让大家转变老观念。“人工十天半个月的工作量,我用两天就完成了。”赵九梅脸上洋溢着笑容。如今村民们都主动和赵九梅要求做“飞防”。

3年来,赵九梅已成为整个芦溪村农业答疑解惑的“金字招牌”。只要涉及农业生产,大家都会第一个请教她。

“我们有一个微信群,他们有什么事都会问我。”赵九梅笑着说,“农业的细分领域很多,我也不是全都能解答,但我会努力帮他们寻找答案,答不上来的,我就去请教我们学校的专家。”

脱贫致富想做“国家级龙头企业”振兴乡村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对农业的看法。”赵九梅说,“其实现代农业早已脱离了一个人、一锄头、一亩田的传统时代。”

有技术,懂管理,对园区发展有着明确的思路。“以前感觉焦头烂额的工作,在小赵的安排下井然有序。”这是佘良东对赵九梅的评价。除了为园区做整体规划,赵九梅还创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园区朝着集农业种植、生态养殖、苗木繁育、果蔬采摘、水产养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方向集成发展。自从开始做“稻虾共养”生态农业,黄麓镇的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户贷入股和务工等多种方式参与,先后帮助该地区100余户村民脱贫。

如今这样的三伏天,赵九梅依然每天和村民们一起下地。作为管理者,她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巡地。骑着三轮车在田埂上穿行,4000亩地,每天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完。绿油油的稻田,她一眼就能看出端倪。“那棵苗发白,就是有虫害了。不过是一两棵,影响不大。”赵九梅指给我们看。

从刚来到这儿,赵九梅就有一个目标:带领园区走向“国家级龙头企业”,将她的种植经验复制到更多地区,让更多的农民获得实惠,让农村真正富起来。“我很喜欢这儿,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回到家乡,一起实现乡村振兴。”

晨报星级记者 张梦怡/文 晨报记者 高博/摄

实习生 李梦洁 通讯员 曹雷

新闻推荐

烔炀镇凤凰村瓜蒌产业园获表彰 入选全省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案例

本报讯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近日通报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典型案例等情况,巢湖市烔炀镇建设凤凰村扶贫产业园和扶贫车间,为贫困...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