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春风化雨润人心

安徽日报 2019-05-15 07:00 大字

巢湖市柘皋镇老年大学64岁的学员王寿芳,一有空就搬着板凳往镇里的汪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跑。最近,她常和老伴一起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聆听红色文化宣讲,观看相关文艺演出。

“还是党的政策好,不仅村容整洁,还能在文明实践广场享受文化大餐,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寿芳的切身感受,与巢湖市推深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分不开。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市,巢湖在开展文明实践中,坚持文化惠民,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创新提振优秀乡土文化,不遗余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内在精神动力。

大嗓门一响,就知老唐在宣讲。不论田间地头还是农家小院,人群中,71岁的唐维富永远是主角,大伙一见他准围拢上来。“老唐,给咱们说说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方面,上头都说了啥?”

“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确保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老唐指着不远处的汪家老宅介绍,抗战期间,这里是敌后巢县县政府驻地,为配合游击队在山区的斗争,巢县抗日临时县政府在此成立,皖东敌后第一张地方报《巢县动员》也诞生在汪桥村。

“要让红色文化看得见、记得住。”在唐维富组织下,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员利用晚上、周末时间,前往村民家中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大家结合乡村实际,通过讲述一个个英雄故事,宣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新时代奋斗精神,以群众听得懂的 “大白话”“乡土话”,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激励大家为美好生活努力奔跑,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赓续红色基因,还要留住传统文脉。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中,巢湖市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涵养历史文脉,建立了“巢湖民歌传承基地”,培育非遗传承人,实施国家级非遗“掇英轩传承基地”项目,打造全国首个纸笺博物馆。

“春风又到巢湖边,阵阵秧歌飞上天;种田人家春来早,布谷未叫绿满田(哎嗨哟)……”在苏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正在放声歌唱巢湖民歌《一支秧歌一趟秧》。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巢湖民歌演唱家李家莲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民歌传承,在当地中小学开展义务教学,为非遗培养传承人。

“下一步,创作一批民歌新曲,发现、培养一批民歌新人,结合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传承志愿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苏湾镇文化站站长张玉华表示。

新时代文明实践,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巢湖城乡。当地42支“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曾经习惯观看演出的群众,现在成为参与演出的“主角”,群众自编自演的民歌、腰鼓、戏剧等文化演出此起彼伏,大家参与热情高涨。

乡村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群众生活也越来越滋润。“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扮靓了村容村貌,更厚植了道德文化、培育了文明乡风。”巢湖市委书记耿延强深有感触地说。

新闻推荐

大山里的捕“虫”人

夏季来临,连日来,祖国兵在村外的大山里捕捉蜈蚣。众所周知,蜈蚣有毒,很多人见到都会避而远之,但因其药用价值较高,且不...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