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城市故事” 见证城市管理改革变迁 合肥五位城管人讲述属于他们的年代故事

合肥晚报 2018-10-31 10:01 大字

[摘要]合肥五位城管人讲述属于他们的年代故事

讲述人物:退休环卫工王华清时代特点:城市保洁完全依靠环卫工人一双手 讲述人物:瑶海区环卫工人程立萍时代特点:环卫作业依然是“一把扫帚扫城市” 讲述人物:庐阳区公厕疏通员吴保文时代特点:专业化机械式工具运用 讲述人物:包河区城管委环管科吴琼时代特点:环卫事业迎来蓬勃发展 讲述人物:25岁蜀山区城管队员钟先胜时代特点:城市管理向“现代科技型”转变

从小板车和大扫把,到各类机械化清扫设备运用于城市保洁;从依靠城管队员步行巡查,到“数字城管”开始运用……回顾过往四十年,合肥城市管理的改革变迁,始终是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前进,城市面貌不断美化,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经了五个年代。每个年代,城市管理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通过寻找五位不同年代的城管人和环卫人,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城市故事”。这些故事,形象而生动地见证了合肥城市管理的变革与发展。

[上世纪70年代]

一条路扫下来要脏几个口罩

小板车、大扫把和簸箕,这是70年代环卫工人的“标配”。今年70岁的王华清,1950年出生,1979年她进入巢湖环卫队伍。她回忆,当年的环卫工作完全依靠人工作业,劳动强度非常大。

“那时哪像现在有这么多机械化清扫车,全靠我们的一双手。”提到当年的环卫保洁,王华清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王华清说,1979年她进入巢湖环卫队伍,队里一共就十几个人,而这十几个人要负责全市的清扫保洁工作,在完全依靠人工作业的时代,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们3人一小组,6人一大组,对路段进行分段清扫保洁,作业工具也只有手推小板车、大扫把和簸箕。

当年她负责清扫的路段是巢湖市人流量最大的东风路,另外,她还负责4000平方米的夜市路面卫生,仅每天清运的生活垃圾就有1吨左右,完全靠小板车进行清运。每天凌晨4点,路灯下都有她挥动着大扫帚的瘦弱身影。

“那时没有洒水车,清扫时路面灰尘很大,我们每人戴两个口罩,一条路扫下来,外面那个口罩就变黑了,一天要洗好几个,而且鼻子也全是灰。大家开玩笑说,如果把头打开来,估计里面也是黑的。”王华清笑着说。

在环卫人工作业环卫年代,每当遇到下水道堵塞或冰雪天气,依靠的主要工具也是“一双手”。

王华清说,当遇到淤泥和垃圾阻塞下水道时,环卫工人就需要不顾恶臭蹲跪在地上,用双手往下水道摸,一点一点往外掏。在冰雪天,他们就用铁锹一镐一镐地敲碎再扫干净。

尽管清扫工具很简单,但在从事环卫工的20多年中,王华清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吃苦精神,她负责的区域清扫质量都达到了城市卫生、垃圾清运和保洁一级标准。

1998年王华清当选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分别接见了她。

王华清回忆,当时朱镕基总理亲切地握着她的手对她说:“你们是城市的美容师,脏了你一个,干净千万家。”听着总理亲切的话语,王华清感动得热泪盈眶。

改革感言:

2002年,王华清从环卫岗位上正式退休。“2001年巢湖也有了环卫机械作业,城市清扫保洁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环卫队伍也扩大了。”王华清说,让自己感到最欣慰的是,在退休前看到了巢湖环卫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上世纪80年代]

环卫清扫工具是“老三把”

与上世纪70年代相似,80年代的环卫作业依然是“一把扫帚扫城市”。作为一名上世纪80年代入职的环卫工人,谈起这几十年来环卫工作的变化,程立萍感受最深的是如今人们对城市环境卫生越来越重视,对环卫工人更加尊敬。

1980年7月,程立萍进入瑶海区市容局清洁一队工作,承担起胜利路7000多平方米的道路清扫任务。

“那时瑶海区水泥路段就明光路、胜利路那么几条,沿街还没有多少正儿八经商铺,都是挑着担的流动商贩。”程立萍说,在上世纪80年代,环卫工作是人工传统作业方式,环卫工具被大家称为“老三把”,即:扫把、粪把、架子车把。

“在当时人们觉得环卫工作不体面,整日忙的都是又脏又累的活。”程立萍说,1980年她刚来市容局上班的时候,怕人看不起,嫌丢人,每次扫大街时,都要戴上一个大大的口罩,把脸全部罩起来,夏天把草帽拉得低低的,冬天将口罩捂得严严的,生怕扫大街时撞见熟人。而且,当时群众的环保意识也不高,乱丢乱扔的现象很普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由于工作勤恳,程立萍2001年担任了清扫班长,她带领的班组负责合裕路段的环卫工作。程立萍带领班组在清扫之余,还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合裕路段的清扫工作由当初的“最差”变成了“先进”,程立萍也成为瑶海区市容局示范清扫保洁班班长。

改革感言:

由于工作出色,程立萍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成为2008年奥运火炬手。“三十多年过去了,合肥的环卫工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人们的环境卫生意识也在不断提升。”程立萍说,环卫工人也从“扫马路的”变成了“城市美容师”和“马路天使”。市民素质不断提高,街上的垃圾少了,市民乱丢乱扔现象也少了。

[上世纪90年代]

跳入粪池疏通的次数在减少

在29年前,刚成为一名公厕清掏工之时,吴保文肯定想不到,当年需要花一天时间才能疏通的粪池,如今只需要2个小时。

吴保文是庐阳区城管委清运组队员,负责庐阳区65个直管公厕的疏通工作。从1989年起,21岁的他沿着父辈的工作足迹,成为一名掏粪工。如今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近30年。由于他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被大家称为合肥的“时传祥”。

吴保文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环卫部门就开始有了机械式工具,但每当发生粪池堵塞时,主要还是要靠人工。

“我们先用泵把粪池上面的稀粪抽上来,但堵塞的地方往往都是又干又硬,我就跳到粪池里,用铲子挖通。”吴保文说,在挖的过程中经常是溅一身的粪水,“也就是在那时,我知道了粪便不仅是臭的,还是咸的。”

吴保文说,当年的掏粪工具相对单一,在疏通管道时他们用“土办法”——竹子通。“但竹子不好携带,而且上面还有许多毛刺,经常会划伤手。”吴保文说,不仅是疏通工具简陋,而且由于粪池沼气重,跳进粪池进行人工清理还存在危险性。

这一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未得到改变,专业的机械式设备运用于环卫工作。

“90年代末,我们用上了又能吸又能排的机械化工具。到2000年后,又引进了高压冲洗车,不仅效率提高了,而且减少了下粪池的次数。”吴保文说,“以前清理一个粪池最少需要五、六个小时,遇到大一点的粪池,往往需要一天时间,大家轮流下池,可现在2个小时就能完成。”

与此同时,合肥的公厕也在进行着一场改革。

1981年,合肥正式启动“旱改水”工程,将原有旱厕改造成水冲厕所,新建公厕全为水冲式公厕。近年来,合肥又新建了包括移动生态公厕、太阳能公厕、园林式公厕在内的大批公厕,这些公厕从内到外造型美观,清新优雅,不仅全面完善了公厕卫生、盥洗等功能,而且还增加了方便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服务设施,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的温情。

改革感言:

“在我刚参加工作时,当发生粪池堵塞情况时,我就和同事拉着一辆小板车赶到现场,而疏通工具主要靠土办法。”吴保文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卫事业的进步,环卫设施更加完善,出现了越来越多专业化的环卫工具。

“虽然现在的工作依然很辛苦,环境很恶劣,但在我看来,这与以前的工作条件相比,如今疏通粪池方便多了。”吴保文说。

[2000年后]

各类机械化清扫设备运用于城市保洁

2009年2月,合肥市城管局招聘首批大学生城管队员,100名大学毕业生从三千多人的笔试大军中脱颖而出。吴琼正是通过这次招考成为一名城管队员。

“从我入职至今已有九年时间,这九年,我看到了全区乃至全市环卫事业的蓬勃发展。”吴琼说,不论是从环卫设施设备的投入、管理模式及管理手段的创新、作业范围的延伸,还是社会各界对环卫行业的关注等,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吴琼介绍,在环卫设施设备的投入方面,2009年之前,包河区各类环卫作业车辆不足100台,而如今已经有200余台;中转站从2009年之前的6座小型站增加到13座,再到现在的1座大型站;公厕也从20座增加到56座。

“但更大的变化是体现在性能上,各类机械化清扫设备运用于城市保洁,城市保洁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吴琼说,比如,清扫车辆从早期的干式扫路车,到湿式扫路车再到洗扫车,提高了清扫效率、避免了扬尘污染;非密闭、非压缩式的小型垃圾收集车升级为3吨以上的密闭式压缩车,提高了转运效率、减少了沿路泼洒污染;垃圾中转站也从敞开式的小型简易站,升级为封闭环保的大型站;公厕不断升级改造,“最美公厕”、“智能公厕”不断涌现……

“管理手段也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更新,从早期的完全靠人工巡查,发展到GPS轨迹监管,再到依托智能传感器、视频实时传输等技术,有效的减少监管盲区,降低了人力投入。”吴琼说。

改革感言:

吴琼说,近年来合肥市环卫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给城市管理工作者带来自豪感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压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不断创新。“但我坚信,合肥的环卫管理水平会不断提升,完美对接沪宁杭。”吴琼说。

[2010年—至今]

城市管理设备很“炫酷”

城市管理迈入“数字城管”时代、一线队员配置“多功能执法记录仪”、经历“城管局”到“城管委”的转变……今年25岁的钟先胜,是蜀山区城管委一名年轻的队员。在他眼里,如今,城市管理更加科技化和信息化。

2016年9月,钟先胜进入蜀山区城管委工作。在他入职前一年,2015年1月,合肥数字城管系统运行,标志着城管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城市管理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技型”转变。

“当路面发生流动摊点、出店经营等情况时,通过系统可以很快将信息传递给辖区的执法队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问题。”钟先胜说,现在城市管理设备越来越“炫酷”,具有“信息化”、“科技化”元素的设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管理中。比如,今年蜀山区城管委为一线执法队员全面配置了“多功能执法记录仪”,这台仪器如手机大小,集拍照、摄像、对讲、GPS定位等功能于一体,提高了队员的执法效率,规范了执法方式。

除了城管设备更加先进化外,钟先胜说,现在城管执法理念和方式变得更加规范化和人性化,城管这一职业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和赞赏。

钟先胜举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例子:去年年底,城管队员们巡查到黄山路时,在合肥市科技馆附近发现了一个卖爆米花的流动摊贩,摊主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寒冬的夜晚,老人和老伴守在摊位前。“看到这一情况,队长先告知老人家违反城市管理的相关规定,然后自己掏钱将他的爆米花全部买下,让他能早点回家。”钟先胜说。

改革感言:

随着合肥城市品质的不断提升,市民对市容市貌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这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尤其是当前,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遇到的城市管理难题,比如共享单车停放管理等,这是对我们工作提出了新考验。”钟先胜说,作为一名年轻的城管队员,需要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创新工作方法,积极解决城市管理难题。 杨晓雨 肖倩 宗雷 田守峰 韩金明 胡少殊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蒋瑜香

新闻推荐

从“1”到“295”,从“职工幸福”到“市民满意”“政府放心” ——记录改革开放40年合肥公交沧桑巨变

从1条线路到295条线路,从柴油车到新能源车;从固定线路到定制公交,从人工售票到手机支付……改革开放40年,合肥公交事业取得了...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