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魅力蜀山”品牌 讲好“合肥之源”故事

合肥晚报 2018-08-09 01:07 大字

戴 健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合肥市政协原副秘书长 周怀宇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合肥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 骐合肥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肥西县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许昭堂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合肥通史》编委办副主任 李云胜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合肥晚报·最合肥》周刊主编

“合肥之源”在哪里?在蜀山区小庙镇,在涵盖井岗镇、南岗镇、小庙镇及蜀山经济开发区,拥有大量文化历史资源的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

近日,蜀山区特意邀请了对合肥历史有着深入研究的多位专家,对蜀山塘岗遗址、古江淮运河鸡鸣坝遗址、古江淮运河遗址、凤凰墩古墓等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调研。并多次召开座谈会,以“合肥之源”为主题开展深入探讨,最终与会者一致认为古东淝河与南淝河交汇经小庙镇区域内,由此得名“合淝”,后称“合肥”。即“合肥之源”位于蜀山。

其中五位专家为此各自撰写了一篇关于“合肥之源”的文章,现摘录刊登以飨读者。

为有源头活水来

水之源支撑“合肥之源”考释合肥之源,首要的是考释水之源。我国最早解答词义和名物的工具书《尔雅》“释水”篇析“肥”:“归异出同流:肥”,就是说同出一源又归往不同方向为“肥”。“肥”的这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均没有,只有《辞源》里有。正因为工具书对“肥”解释多不全面,导致人们对“合肥”这个地名所蕴含的丰富水文化阙如了解。其实,古人对“合肥”的考证是多角度的,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析:“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现存的一些史书典籍和碑刻铸件(如明教寺大钟),还能看到“合淝”字样。说明合肥源于水。

江淮分水岭北坡水汇为河,经寿县入淮河叫东淝河;南坡水汇为河,经合肥城区流往巢湖流往长江叫南淝河,又叫施水。南淝河这条70千米长合肥“母亲河”源头,行政区划在今蜀山区,加上这里发掘出5000年前的塘岗古文化遗址佐证,蜀山区乃“合肥之源”。

惟一性诠释“魅力蜀山”解放后大蜀山由“肥西的山”到“郊区的山”到“合肥市区惟一的山”的嬗变,是山未移而山之重也;因山而名,蜀山区区之显也。

蜀山之魅力,在于交通。水道,来自大别山区的竹木茶叶药材从这里顺流而下,使合肥成为司马迁笔下的“输会”;谜一般的古江淮运河和正在修建的新江淮运河在这里翻山越岭。陆路,寿州—安庆、合肥—六安驿道在这里交汇、延伸。航空,现代化新桥国际机场可以落地升天。

蜀山之魅力,在于科技。半个多世纪前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在此诞生,科学岛是她如今的雅名。岛上和中国科大校园内的一些大科学装置,国内独一无二。惟一连通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众多科研院所落户,“科大讯飞”等遐迩闻名。

蜀山之魅力,在于教育。上个世纪50年代初,合肥的第一所高校安徽医学院迁建,随后安徽大学(旋改为安徽农学院)、合肥大学(旋改为安徽大学)肇建。连同安徽中医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合肥分院、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等部队院校等,这里坐拥合肥70℅的科教资源。

蜀山之魅力,在于生态。合肥惟一“拥山抱湖”的区,大蜀山、小蜀山、鸡鸣山和蜀山湖,三山一水七分绿,四季花海,五彩缤纷,天然氧吧,养生健身,风景宜人,宜游宜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区,绝佳的环境,吸引中外投资者纷至沓来。

蜀山之魅力,还在于是领袖的驻地。60年前毛泽东两度来肥下榻稻香楼,视察蜀山人民公社和化肥厂、西郊农展会,会见合肥市民。他题写“安徽大学”校名,指出“合肥不错,为皖之中”,平息了省会搬迁之议,激励着一代代“省城市民”为建设家乡赓续创新。

蜀山下的巢文化与楚文化

考古发现,30万年前江淮大地有一群人,开天辟地创造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文明,也创造他们自身。庄子称这一群人是“有巢氏”。位于今合肥蜀山脚下的“塘岗遗址”,极具有巢氏血脉的典型性,是一个氏族聚落遗址,有房屋建筑群遗迹。塘岗,是今合肥蜀山的余脉,塘岗人,即是蜀山人,亦即今合肥发源的始祖,成为这片热土上最早的先民,从有巢氏到塘岗人,谱写了“巢文化”的壮丽篇章。

历史前进到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崛起江汉,政治势力沿江东渐,联合江淮大地众多诸侯国,巢、六、英、舒、蓼等,全部融入楚文化圈。楚文化为江淮本土的巢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巢伯境内“合肥”命名的侯国和县邑形成,社会有了长足发展。

楚文化融合巢文化,成为新的先进文化,促进巢国社会迅猛发展,其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大贡献,彪炳史册,也是合肥形成与发展不可抹煞的历史元素。

其一,开掘“芍陂”水利工程 当时,楚庄王在位,任命孙叔敖为相。孙叔敖踏遍江淮大地,查看今蜀山水系,利用其中的肥水和另外一条沘水(今称淠河),建筑“芍陂”工程。形成水库,沿“芍陂”建造“活闸”,随时启闭,为本土提供航灌,其航灌范围直抵蜀山境内。今蜀山区发展随之崛起。

其二,开通“鄂君启节”商业路线 即从鄂州到寿春的一条水陆商业流通路线。鄂君,封地在今湖北鄂城,名启。鄂君启节,是楚怀王六年(前323年)颁给鄂君启的商运通行证,凭“节”免税通商。“鄂君启节”在寿县出土,在位于蜀山区的安徽省博物院有实物展出(如今蜀山区和寿县共建开发区),见证了楚国贸易制度和商业交通路线。《舟节》明文记载,途经“居鄛”(即今合肥),肥水、施水是这条交通路线的组成。

其三,楚庄王创建学校,发展教育任用申叔时主持发展教育,制定了教育大纲,创建学校,编制一整套教材,有:《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共八种典籍,推行于楚文化圈。《国语·楚语》记载了申叔时的教育大纲及其教育思想。楚庄王早于孔子一个世纪,可见楚文化的教育发展,先于北方。巢文化融合楚文化,其文化教育也随之提前一个世纪出现新面貌。

合肥之源 名副其实

今之蜀山区境,名山胜水,实为合肥之源;历史人文,堪称庐城之冠;立体交通,是为省城之钥。可以一二三概括之。

一是一座国际机场。新桥机场架起与海内外联系的金桥,位于蜀山区境高刘社区,因此地有新桥村得名。机场有高速路,出入合肥老城区仅需40分钟。

二是两条肥水源头。 肥水之名,首见《山海经》;合肥之名,首见《史记》。肥水之源,古人多说出将军岭,一西北流入淮,一东南流入江。入淮之水,今称东淝河。入江之水,流经秦汉古县合肥,入巢湖,古又名施水、金斗河,今称南淝河。南淝河的确切源头,经2009年合肥市政府组织专家考察,定位在区境原高刘镇岗北村之红石桥处。命笔者撰文,立碑于源头。无论如何,合肥之名源自肥水,而肥水源于区境,又汇于蜀山之麓为湖,成为合肥市主要水源。蜀山区称为合肥之源,名副其实,可谓确论。

三是三座火山、三条运河、三国遗迹。分述如次:

三座火山——大蜀山、小蜀山、鸡鸣山,是合肥境内唯有的三座古火山,呈三角形分布,都是亿万年前地质断裂带岩浆喷出形成的独立火山锥,即左辅所说“獨(独)”山。山体为岩浆凝固之玄武岩、辉绿岩为主,其中团状的蛭石,煅烧后可膨胀30倍,即成岩棉,是重要保温、隔热材料。三山岩棉矿蕴藏量,居江淮之最。

三条运河——古江淮运河曹操河、新江淮运河淠河总干渠、正在修建的引江济淮工程。古江淮运河,始修于上古时期楚国。《史记·河渠书》:“于楚,东方通(鸿)沟江淮之间。”东汉末及三国时曹魏重修,利用两条肥水运兵,故名曹操河。1987年前后笔者曾和水利专家三次考察,自西向东,查存遗迹长7.5千米,曾撰文《古江淮运河的考察与发现》并绘图记述之。 新江淮运河淠河总干渠,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西向东,横贯区境小庙镇北,引大别山水库水,灌溉江淮分水岭两侧数百万亩农田,并给合肥补水。引江济淮工程,引长江、巢湖之水,在区境小庙镇穿越江淮分水岭,北接东肥河,入淮。

塘岗遗址是五千年前村落

塘岗遗址位于蜀山区南岗镇鸡鸣村牌坊自然村北,南淝河南岸的岛形岗地上,东北两面被董铺水库上游水域呈半月形包围。遗址总面积约35900平方米,西部约500米有一商周时期的遗址,具有新石器和商、周时代文化并存的特征。

根据东南文化《安徽肥西塘岗遗址发掘》资料,该遗址建筑特征有五个方面:

第一,塘岗遗址既占岗地高处,又临近水域。“择丘陵而处”“逐水而居”,为古代人类择居和劳动生息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有半干栏式和地面室居建筑两种形式;第三,屋周设置防水坡和排水沟;第四,依据室内排柱的结构布局推断,房顶为两面坡式;第五,在同一建筑群体中每栋房子又单独存在,并按一定布局分间且一侧建有跨间,形成了同群单体建筑布局和单房分间加一侧跨间的建筑结构。通过其特征可以看出:巢湖流域从巢居演变为庐居(干栏式)发展到地面室居建筑的史实;0.8米房门宽度至今保留延续;建房防水和排水系统仍是今天建筑首要考虑的问题;所谓“单房分间加一侧跨间”,跨间即厢房,通过厢房与主屋连接,构成院落。

合肥传统民居建筑是在前人基础上保留延续、演变发展的,形成了江淮地区建筑特点。传递各地,也吸纳南北建筑特点,马头墙成为今日民宅建筑的时尚。但不能混淆概念,今人时常把徽州建筑方式说成是合肥建筑特点,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有巢氏因构木为巢有功,被历史文献与民间文学记录下来。在华夏诸多氏族中,有巢氏是唯一可梳理推断清楚,有源、有根、有据的一个氏族。巢湖流域是中国最初的“家与国”起源地,既有古文献记载,又有考古资料证实;既有代代环扣演进发展的史实,又有“家”起源文化的遗存。笔者在《中国“家与国”起源地探析》中提出:湖东岸的凌家滩古遗址代表5000年前“中国城市”;湖西北岸的塘岗古遗址则代表5000年前“村落”,并与四里河一带聚落起源、合肥古城邑形成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塘岗则位于水的上源。

洋溢着古风今韵的魅力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合肥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就“皆胜淮左”。秦朝时合肥始置县,东汉光武帝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由此,“合肥其地视他邑独重”。

至今,方志专家们讲到合肥时,无不自豪地宣称,合肥自东汉建安中即为扬州治所。此后,历经1700余年一直为州府治所,名都要邑的地位始终未移。

1949年2月1日合肥正式建市时,划市区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和第一直辖镇、第二直辖镇。同年4月,两直辖镇合并成立第四区;9月,撤销4个区,分设大东门、车站、西门、北门、南门5个派出所辖区。1951年11月,撤5个派出所,成立车站、东市、西市3个区。上世纪60年代初,车站区改称东市区,原东市区改称南市区,又改称中市区。

至1985年末,合肥市区辖3个城区,1个郊区。下辖27个街道办事处、1个直属镇和15个乡。

2002年3月6日,合肥市实行新区划建制,打破了以前东西横贯,郊区外环的格局,形成合肥四大市区“山河海阳”新格局。瑶海区:以瑶海公园而得名;包河区:因辖区内的包河景区而得名;庐阳区:是历史上的古庐州城区而得名;蜀山区:以大蜀山和蜀山湖而得名。而溯本求源,人们都将目光聚焦到了蜀山区。

“魅力蜀山”涵盖了蜀山今日的发展成就,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指引下,矢志不渝推动创新创业引领区、转型发展先行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绿色和谐宜居区“四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合肥之源”诠释了这座城市从南淝河源头一路走来,几经沧桑、跌宕起伏、再度辉煌的历史。

本版组稿 马杰 李飞 孙雨静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杨兵

新闻推荐

6岁小男孩市场内迷路热心城管队员帮忙找妈妈

本报讯8月6日下午,在巢湖南路与东二环路交口发生暖心一幕:一个迷路的小男孩在路口哭泣,正在附近巡查的望湖街道五里庙城管队...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