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有个文工团
□李金砚
居住的小城有一形似卧牛的小山,山不高,也不陡,海拔仅48.2米,面积也只有0.7平方公里,位于城区中心地带,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小山:卧牛山。别看山小,却钟灵毓秀,是巢湖人心中的名山。据史书记载,清朝曾任巢县知县的孙枝芳,就有“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的诗作,盛赞卧牛山的美景与苏州的姑苏山一样的美。
岁月匆匆,红尘滚滚。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今天城中的这座小山,俨然已是巢湖的一个有影响力的标识,是巢湖地域文化的一个品牌,也是巢湖人的骄傲和自豪。如今,依山而建的卧牛山公园,更是树木葱绿,花儿怒放,曲径通幽,鸟鸣蝶舞,是小城市民散步健身休闲好地方。
一日的午后,我散步来到卧牛山,山上各色花儿竞相怒放;山中树木竹林,绿意盎然,顿觉神清气爽。顺着山中林间小路信步而行,只见午后的阳光,穿过密密的树林,碎碎地从树叶间的缝隙间穿过,洒在山地上,幻化成一道道斑驳的影子,显得诗意浓浓。我突然心血来潮,踏着这斑驳的影子,穿过山的西边,一段很少有人走的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下山。
不想,就在这几乎被人遗忘的山的角落,一个破旧不堪的大平房倔强地伫立在浓绿的树阴下。平房的大门口上挂着一块油漆掉落,但字迹依然清晰的“巢湖地区黄梅戏剧团”的牌子,瞬间激活了我的记忆,原来这座破败的大平房,就是曾辉煌了一个时代的巢湖地区文工团的旧址(简称山上文工团),曾是卧牛山上一道最美的风景。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文工团从部队到地方,遍布全国各地各系统。那时的年轻人,初高中毕业后,能考进一个文工团,就不必下放农村当知青或回乡务农了。所以,那个年代,能考进文工团,绝对是幸运儿,说你是文工团的,绝对能获得羡慕的眼神。
据悉,“巢湖地区黄梅戏剧团”建于1970年,它的前身是巢湖地区文工团。1979年初,巢湖地委决定改文工团为歌剧团;这年的年底,又恢复为文工团,下辖话剧队、黄梅剧队,直到1989年该剧团撤销。然不管这期间,剧团的名称如何变,巢湖人还是一直习惯称之为:山上文工团。
记得1977年因父亲工作调动,我家搬到了巢城,那时叫巢县。到了城里,便知道了卧牛山上有一个文工团,而文工团那几栋坐落在山间的红色砖墙的平房,便成了山上最具活力和热闹的地方,团里那些年轻貌美的男女文工团员,更是用他们的青春“芳华”,为小小的卧牛山增添了令人神往的魅力。
1980年,我工作分配在巢城一郊区学校上班。记得当时的山上文工团,还是很耀眼的辉煌。在那时,若能在巢县人民剧场(现在的人民路百大一带)看上一场巢湖文工团的演出,那是非常难得的艺术享受。
然在时代发展的潮流里,昔日如此辉煌的,人们心目中仰望的文工团,则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站在残垣断壁,杂草攀墙的文工团的旧址前,不由心生感慨:在漫漫的岁月长河里,不管时代潮流如何变革,不管行业如何更新替换,当历史的烟云散去,能留下的记忆,都是一段无法抹去的历史印记,永远镌刻在记忆深处不会磨灭。
于是心中陡然生出一个念头,能否将这山上文工团的旧址保留下来,修旧如旧,留下一个特殊时代的旧痕迹,来见证小小卧牛山的今昔过往,品味卧牛名山的青春“芳华”。
新闻推荐
晨刊讯近日,市场局在百大购物广场举办以“安全护肤,美丽人生——科学染发”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此次活动由市场局主办,百...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