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将制定应对气候变化 中长期路线图
[摘要]2020年全市初步形成综合立体的气象观测系统
本报讯预计到2020年,全市有望初步形成综合立体的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准确率会进一步提高。近日,《合肥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6-2022年)》出台,提出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强化城市气候敏感脆弱领域、区域和人群的适应行动,不断提升全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建设气候变化影响和脆弱性评估制度
根据试点方案,以后合肥将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脆弱性评估制度建设。由市发改委牵头来编制合肥市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路线图。识别城市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突出性、关键性问题,提前甄别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同时,开展气候影响评估,科学预测未来气候变化风险,深入研究对策措施。统筹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管理、生态绿地、防灾减灾等,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制度体系。
提升交通设施标准增加应对灾害能力
为了增加应对台风、洪涝、雪灾、地质灾害能力,合肥将提升城市交通设施标准。比如,定期开展公路养护巡查,对特大型桥梁、隧道实现100%定期健康监测,及时修复灾损、病害公路及其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市次差路每年实施大中修比例不低于85%。
遭遇恶劣天气时,平安出行就成为市民最迫切的需求,未来,全市将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针对城市重要堵点优化路网交通结构,改善微循环系统,加强公交站亭等基础设施安全建设,优化提升城区停车系统。规范道路交通设施设置,完善无障碍设施。
规划到2020年,全市轨道交通里程达到140km,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高到30%以上。主城区常规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千米/平方千米。
各类气象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
合肥还将推进大城市智慧气象“金云”工程、巢湖生态综合治理气象保障工程等实施,建设温室气体观测系统,加强中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能力,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预报、重污染天气预警服务水平。到2020年,初步形成综合立体的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
遇到突发天灾时,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和社会捐赠管理机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征用补偿机制,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配强应急装备。实现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5-20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缩短到灾害发生12小时以内。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吴奇)
新闻推荐
晨刊讯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日前,烔炀镇举办小学生爱国主义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来自该镇中心小学、大花小学等校的18名...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