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味 集

安庆晚报 2018-05-18 09:53 大字

一直秘而不宣。合肥梅山路有家叫“渡江宴”的饭馆,有段时间我隔三差五去,主要是心里老放不下那儿最正宗的无为板鸭。

麻 花

过去的乡下,没有哪个孩子不爱吃麻花。麻花油亮亮,一只牙膏皮就能换一根。跑到没人处,用手捧着它,轻轻咬,一股麦香不可阻挡撞鼻而来。这显然不够。你还得一边使劲的不停咀嚼,一边小心盯着嘴角落到手心的残渣。末了,用舌尖轻轻一舔,那才叫快活不得了。麻花下锅,为何要拧来扭去?我在天津探访十八街时,专门问过那里的面点大师傅。他是个读过书的人,话语虽不多,但句句实打实:平铺直叙,活着啥劲。多点花样,多有滋味。

烤旺蛋

灶塘另外的用途,用来烤旺蛋。并不是所有的母鸡都是称职的,特别是第一次孵蛋的主,完全照应不好翅下圆滚滚的宝贝,冷热不均甚至露到身外,也算常事。鸡蛋孵了两星期,趁晕乎乎的母鸡下地讨食的功夫,把窝内热烫的蛋,一一放进温水盆中。顷刻,水中的蛋争先恐后摇头晃脑起来。用干毛巾迅速擦净蛋上的水迹,重新放进窝里等母鸡继续孵。沉到盆底的蛋,则被立在一旁的小馋鬼,扔进不远处刚卸过柴火的灶塘里。不消几分钟,带着草木灰、异香逼人的熟旺蛋,冒着热气被一个个拔拉出来。仔细剥去蛋壳,待露出干净的身子,慢慢凉,差不多了,再一口咬下去。令无数人无法释怀的原味之香,自此闯入一辈子的记忆深处。

一坛猪油

经过一冬天的安睡,一坛猪油在春天的鸟鸣中醒来。置放它的香案寂静而空荡,只是在我眼里暗藏道道挡不住的光芒。这些油都经自家铁锅熬制,不带任何杂质。刚出锅时,香气纯粹,色泽金亮,舀入陶瓷坛子后,只需一晚上冷却,便现出温润雅致的纯白色。用这样的猪油清炒刚长成的红花草,是鲜有人知的一道乡间美味。当然,在少见油荤的农家,每家屋中珍藏的猪油坛,总在关键时刻派上大用场:一锅司空见惯的烧白菜,因它的加入立马变得妙不可言;围着灶台哭闹耍赖的小馋娃,看到碗里突然而至的零星油渣,便不再胡搅蛮缠。猪油遭排斥,那是后来的事。直到今天,每当在菜市场遇见精挑细选土猪油的人,我会敬意顿生——他们是真正懂得滋味的人,而这些根底深厚的老味道,离我们已越来越远了。

冬笋火腿

趁春风没吹醒山洼,赶紧邀三两好友,专程跑到皖南的山里去。四周清净的竹林边,给足房东大娘的灶头钱,看她把挂在屋梁下的老火腿慢慢取下,再移步到屋后的竹林边,刨出几根大小不一的嫩笋子。洗净瓦罐,山泉水浸泡,火腿竹笋一并放入,置火炉上清炖。妥了,几个人顺着山道,不问西东的走。腿脚感到累,便回头,一锅冬笋炖火腿,已浓香四溢,从灶头漫过堂屋,直飘到老屋外头。瓦罐内,醇香、厚实的陈火腿,喜逢初来乍到的冬山笋,早如胶似漆,忘了各自年龄辈分。慢火煨炖真的是意味无穷——彼此陌生的两种食材,在清水里相互浸润,相互养育,相互交融。互伴,互生,互成,曲径通幽,一段无法复制的美食传说,一支绵长幽深的山居绝唱。

老味道

久食可成精。假如一个人对某盘菜留下不可磨灭的特别记忆,这道菜的味道自此会不离不弃,紧紧追随他漫漫一生。转念一想,生活在旧年代的百姓,就比今天幸运多了——从端上饭碗那天起,他的菜单上从没未标记过“土”和“洋”。那些菜肴,携带最原始的基因密码,固守着祖先的强大气息,呈现着自身不曾更改的原香与味道。这些让人羡慕的食者,在获得温饱的同时,也笃定在自己的味觉里,烙下难以抹去的时光印记,进而成为一种标尺,以此甄别、区分后来的食材与滋味。我常动情于电视里这样的场景——返乡游子踏上故土的那刻,总顿足于某个巷口、某家店铺,他无可救药,他一心要找寻到铭刻在记忆深处的那种食物。一块糍粑、一只烧饼……那割舍不掉的味儿,竟成为时间的承载物,和牵系远方魂魄的温暖绳索。好在一切似乎都在回头,那么多曾消失的老味道,好像又悄悄苏醒。往事多不堪,相逢已无语。

腊鹅煮青菜

乌江的青菜从来不用炒。从屋檐下卸下腊鹅,用淘米水洗净,再扔到清水锅里使劲的煮。见鹅肉熟透,把从雪地里刨出的大棵青菜,放入嘟嘟响的铁锅里。不消几分钟,灶台四周便弥漫一股特别的菜肉香。祖孙三代,围着这陈年腊味,一天里再没比这更好的光景。老鹅金贵,舍不得整块蒸,与大棵青菜合二为一,不仅能最大限度保持荤素原味,还让能让屋里有限的宝贝,从腊月一直拖延到年中。家中来客,小孩闹馋,有了它,再不用愁。从城里回乡下,有人心里总惦记着这道热腾腾的菜。用他们的话说,炒青菜,那多没意思啊。

雪里蕻

江畔多沃土,再加农家粪随处堆着,地里的雪里蕻想长坏都难。在这里,每年家家都要腌雪里蕻的。待长到腰杆子挺拔,就有人把它们从地里挑回到清粼粼的塘边,在青石板上,完成最后的清理和洗涤。洗好的雪里蕻放进竹筐,等水沥干,再置入擦洗干净的陶缸内。腌制最简单不过:叠一层,撒盐一把,你只需记住对干、叶要不停揉搓。堆至缸顶,搬过来自家门口那块老石头,把一缸翠绿死死压住。过十五六天,便可开缸了。江边也有脾性慢的人家,喜欢把腌好的雪里蕻一条条搭在稻草绳上晾,直到牙咬起来嘎巴脆,才想起收回家。用它烧肉,是不能让邻里知道的。恼的是香味太重,锅里刚冒出热气,半个村子已无人不晓。

豆腐渣

豆腐渣有什么了不起。小时吃多了,想起来就犯怵。后来这玩意成为城里饭桌上受追捧的异类,多少让人有点匪夷所思。烧豆腐渣是有讲究的。别看它粗拉拉貌不惊人,其实内功藏身,怀揣锦绣。有人抬杠,不就是个豆腐渣,你还能烧出啥新花样。事情可不那么简单!烧豆渣必不可少的作料是蒜叶和红辣子。烧制时,记住菜籽油比平日要多放。豆腐渣犹如食材里的撒哈拉,缺的是油水和滋润。拿它配以新鲜的巢湖白米虾,称得上不折不扣乡土之极味。

说 菜

吃饭这一说,笼统的很。吃得好不好,得看遇到什么菜。难得碰个饭局,一家老小高兴坏了,吃饱了肚子回家,还反复回味某道菜的特别之处。乌江乡下有习俗叫“捞门子”,端碗白米饭,算计着邻居家的菜正好上桌,很碰巧走到屋里,说些无关紧要的事。家主子都是明白人,客气地往来客碗里挟刚上桌的菜,“捞门子”的人会连说这哪能要啊,后也懒得推辞,低头吃菜扒饭,抹了嘴走人。城里人饭局多,对菜肴的讲究更多。就有人硬把菜分出个凉热阴阳,哪与哪犯冲,谁与谁不能同时下锅。官亭路上有对老人,遇上头疼发热,一定到菜市场去买菠菜土豆。老两口确信,菜,也可包治百病。

野 蒜

我喜欢野蒜。叶翠绿,根雪白,一副清新脱俗样。在山里,遇到肚子疼,不用慌急,掐一把野蒜捣碎服用,便可立竿见影。无事坐溪边,看邻村大婶来到水边,洗山角下采来的野蒜,会感觉自己一点点被洗净。清水涤过的野蒜,有脱胎换骨之变,一副不理这混沌世界的倔强。野蒜外表素净,却携带自然清气,让吃过它的人铭记恩情,岁岁难忘。野蒜可清炒,也能用来炒鸡蛋或摊面饼。

何谓鲜

精通食术的汪曾祺,在谈及“何谓鲜”时也颇伤脑筋。这不怪他。小时候,父亲不知从哪学来一招,把蛋花、酱油、细盐和半勺子猪油丢到沸水锅里,搅几下,再盛进切有碎葱花的陶瓷碗中。一屋老小,每人一碗,决不给多喝。这种被他冠名为“赛三鲜”的汤水,长年来一直稳稳扎在我脑海里,成为一个人对“鲜”不可动摇的记忆。当然,之后发生的逆转也顺理成章——原来大千世界,“鲜”的差异实在是太大!某个时期的特别口味,某类人群对于某种滋味的特殊偏好,会随地域、环境、习惯或生活水平的改变,动不动互不相认。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鲜”,往深处想,世上再“鲜”之物,即便独一无二,没准也漏洞百出。

无为板鸭

老家临近南京,那里盐水鸭早就出名了。熟知这鸭的滋味,多少有点看不上别处的鸭子。去无为,当地朋友大夸无为板鸭怎么厉害,想,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到了饭点,主人端来冒着热气的板鸭。尝一口,没啥大不了,再尝,觉得有点不一般,吃第三口,筷子就放不下来了。这种鸭子的显著特征是略带熏烤味,油腻相当,肉骨嫩香,有股少有的勾魂劲儿。不大的无为城,有城南马家、城东燕家的板鸭老字号,其卤水之配料,熏烤之技法,据说都经祖上传授,对外人

新闻推荐

5月21日按下快门 相约“合肥一日”

“合肥一日”全国摄影大展活动启动,拍合肥大街小巷最高赢5000元大奖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