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校企合作的N种形式
[摘要]——我市职业院校积极探寻“大国工匠”培育之道
内容摘要
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培养“拿得出手”的技术工人,职业教育重任在肩。近年来,合肥市职业技术类学校积极创新模式,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了许多新路。
“纸上兵法”如何变成“阵前真枪”?合肥市职业院校紧紧抓住校企合作这个“牛鼻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使校企合作从最初的浅层次、松散型、单一型向深层次、多样型、综合型方向发展。
开展校企合作,培育“大国工匠”。N种校企合作形式,诠释着合肥市一所所职业院校的独特“匠”心,标注出一条条崭新的育“匠”之道。
形式一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近年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积极落实“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子,开拓创新,积极作为,硕果累累。
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学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先发展与合肥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接度高的专业。2016年成功申报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电机与电器技术、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等6个专业并实现招生。2017年新申报了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互联网金融等8个专业,为合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急需人才。未来3年,学校学生在合肥区域内实习实训达到70%以上,就业率达到60%以上。
引入行业标准,助力教学改革。学校将不断把行业企业标准、前沿技术要点、最新市场信息融入教学改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走出去、请进来”双线并进,组织专业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指导或教学,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适时修订课程标准,学校40多个专业的160多门核心课程,已有120多门课程引入了行业和企业标准。2017年学校已投入1.11亿元,参照行业、企业相关标准新建、改建了20多个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其中,投资4000多万元的交通工程实训中心和960多万元的3D打印实训中心均为全国领先、全省第一。
打造特色二级学院,联合办学、专业共建。学校与企业拟采取“校企共建,校企共管、共同运营”的办学模式,包括双方以有形或无形资源实现共建投入,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双方对应比例的责、权、利关系;共同组成管理团队,成立理事会进行共同管理;共同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习就业、职业培训、科技研发等领域全面开展工作。目前,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共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平台、与微软建设中国境内第二个工程实践中心和高新信息技术互动式展示体验中心、与北京新大陆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新大陆物联网学院”、与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合作开办了“陶行知国际护理学院”、与安徽好之旅国际旅行社共建混合所有制“好之旅旅游学院”等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学校还将与合肥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与安徽中显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学院”。一批深度与企业融合、各具专业特色的二级学院将成为该校未来最大的亮点。
创新双主体办学模式,完善校企共同育人机制。学校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达成联合办学的合作方式,医学影像专业采用“双主体”办学模式进行教学,即:“1+1+1”培养方式,第一个“1”指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夯实基础,其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第二个“1”指第二学年,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在合作医院完成,管理的主体是医院;第三个“1”指第三学年毕业实习在第三方医院完成,管理的主体是第三方医院。双主体办学模式实现工作岗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无缝衔接,进一步完善校企共同育人机制。
形式二
合肥工业学校:
学徒反馈信息可“跻身”教学计划
合肥工业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此项工作以学校2015级相关专业为试点,结合专业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制定学校试点具体实施办法。学校建筑工程施工、服装设计与工艺、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先后与安徽
宏志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贝思特时装有限公司、安徽中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协议。
通过三年的试点,学徒过程的反馈信息可作为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修改的可靠依据。教学计划因而可被设计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徒项目课程”的结构。由此推及的教学和培训的运作环节,将会更好地体现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融合。
合肥工业学校近期已申报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该校将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现代学徒制建设,不断加大现代学徒制培养力度,大力提高学徒培养质量,使现代学徒制成为企业热衷、家长认同、学生喜欢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安徽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提供特色借鉴。
另一方面,合肥工业学校紧抓区域优势,与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数家优质企业签订冠名班、订单班培养模式。先后与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肥京东方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合纵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轩高科等企业签订“冠名班”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协议。
该校十分重视“冠名班”建设,自2009年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合肥以来,学校与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签订“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协议,累计输送了800余人。双方就共同招生、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就业安排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和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感受企业文化,接受专业指导培训;企业也相应安排专家团队来校授课,组织参与“冠名班”一系列活动,使得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京东方“冠名班”也成了校内实习就业的龙头企业。
全方位、多渠道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为教学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助推了学校的发展。
形式三
黄麓师范学校:
让师范生“直面”教书育人
黄麓师范学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没有单纯重复以往外部强化、模拟实训的路子,而是以师范生专业素养为基点,走以实践场为中心进行整合的路子,让学生浸润于专业现场世界,在反思性实践中自主成长的生态式实践道路。
融贯统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将所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统整到幼儿园实践场域中,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对幼儿园教师的所知所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对整个课程体系和各学科的学习有清晰的定位。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校园(企)联合开发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和评估标准,建立学前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另一方面在校内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应班级统一实施,校园(企)共同打造“三位一体”育人平台。
互惠共享的校——园合作机制。建立了学校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机制:以学前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的生态式实践运行机制;以“幼儿教师培训”为平台的生态式实践社会服务机制;以优质幼儿园为基地的“零适应”幼儿教师培养机制。
多元协同的教学研共同体。建立了包括学生、幼儿园实践导师和学校导师等多元主体构成的教学研共同体。各个主体根据教学研体系分工,通过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实践交流活动,加强合作过程中的督导、协调,不断增强合作质量。如:校——园学习共同体(与幼儿园建立了定时间、定内容、定主题的教学与研究实践载体,学生和全体教师分批次参加研究性学习、实践反思和讨论活动。例如参加黄麓幼儿园、黄麓镇中心幼儿园的半日活动、家访日等活动);课题研究共同体(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与实践基地共建研究共同体,在共同项目下开展研究)。
这种生态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对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及学生、教师成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效果显著。
形式四
安徽新华学校:
“工学交替”实现多方共赢
2017年12月29日,安徽新华学校安排165名学生到和君纵达有限公司进行为期6个月的工学交替,并且安排两名驻企老师进行管理与辅导。此次活动不仅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也给学生提供了岗位锻炼机会。
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企业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借助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和学校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生产链,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校企合作可有效促进解决学生就业,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
当然,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更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形式五
安徽建设学校:“招生即招工”
多年来,安徽建设学校根据自身专业设置并结合市场需求,与多家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先后与安徽建工集团、中铁四局、中电建三局、浦发银行、北京商鲲集团、富煌集团、科大讯飞、龙赢天集团、敏实集团等几十家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与居众装饰、百丽橱柜等优质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进行了深度合作,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准确定位专业培养方向,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的方式,即“招生即招工”,由企业方提出培养要求,并给予实习实训的专业指导,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工学一体化,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充分融合,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职场意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与机会。
形式六
合肥经济贸易科技学校:
首批“冠名班”学生已顶岗实习
2015年7月29日,合肥经济贸易科技学校和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协议书”,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了合作关系。校企双方进一步签订“校企战略合作联合办学协议书”,携手试行现代学徒制,开展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开创了该校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或投资领域变化等发展状况,适时共同商讨调整定向培养专业、规模和合作方式。如:2016年5月,学校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通力合作,拟定招收两个冠名班——联宝计算机班和联宝电子班。2016年11月2日,校企双方组织专家团队共同修订两个专业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在冠名班的教学方案中明确提出试行现代学徒制工作,企业人力资源部推荐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在企业的岗前培训指导导师,学校的科研能手承担合作班级的主要教学任务,学校确立冠名班的所有专业课教师都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进一步培养对象。2017年12月22日,企业人力资源部到校调研,召开了两个合作班级的授课教师座谈会,进班发放了企业文化与管理实务宣传册,作为班主任班会的教学材料。双方一致认为将定期(每半年一次)通过走访或座谈形式就双方合作开展情况,对联合办学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
订单培养对象的32名学生作为现代学徒制的首批学员,已经搭上了人才培养的“直通车”,目前正参与企业重点岗位的顶岗实习工作。
形式七
安徽能源技术学校:
打通成为员工的“最后一公里”
在中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安徽能源技术学校秉着“试点先行、强化内涵、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与合肥美桥汽车传动及底盘系统有限公司长期合作,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以实习计划及实习大纲为统领,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导向,以学生(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教授为支撑,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机制创新,增强中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力,提升中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也为探索校企“联合招生、合作育人、定向就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型体制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校企共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基地。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创新招生就业模式,即建立校企共同招生机制,学校招收的学生,同时作为企业学徒工,明确就业工作岗位,毕业后直接上岗。
安排企业主要负责人为试点班学生上第一课,企校文化相衔接,紧抓德育教育。专业课程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技师现场教学,这种即学即用的教学模式,学习目标明确,可以做到教为学的贴身服务,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极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形式八
合肥铁路工程学校:
铁路行业人才的“练兵场”
合肥铁路工程学校,在创新订单模式,协同培养铁路行业技能型人才方面闯出了一片新天地。2017年5月,被授予首批“校企合作基地”光荣称号。
自建校以来,合肥铁路工程学校与中铁四局集团一直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合肥铁路工程学校实施多年,实践证明效果显著,早在1995年,校企合作就成立了学校董事会,制定了董事会章程。2015年,又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共同细化、修订完善了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协调双方合作事宜,拟定培训方案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成效显著。
教学理念的更新。面向铁路行业发展,以需求倒逼教学,以企业的人才需求订单引领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体系建设。如合肥铁路工程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各级“技能大赛”,考取职业“技能证书”,以赛促学、以证促学,使学生上岗就能用,为企业节俭了培训时间,得到合作企业的好评。
教学方法的提升。通过推行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施工项目为载体,形成了工学交替,课堂与实际现场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合肥铁路工程学校领导、教师利用寒暑假、双休日深入企业调研、实践,了解熟悉企业的新需求、新工艺、新技术,贴近现场调研实践,已成学校常规工作。
合作机制的完善。一是订单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了合作制度和工作机制,成立了工作机构,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和保障制度;二是加强师资交流,学校教师去企业挂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三是优化实训基地。如合肥铁路工程学校近2年来投入1500余万元,建设了城轨车辆、城轨运营、高铁精调精测等实训基地,既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又为企业的培训服务;四是企业施工生产一线作为师生实习实训基地,既以最贴近实际的方式达到了实习实训目的,又为学校节约了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
形式九
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
校企都是育人的“主人翁”
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坚持“服务、融入、引领”的办学理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使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校企合作中,最典型的就是与安徽尚德公司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尚德公司与学校分别为对方授牌的“实习实训基地”与“人才培养基地”,真正使学生学习与上岗融合,实训与生产融合,实现了车间即课堂、生产即学习的实习实训目标,产、学、用的相互结合,既增强了学校的造血功能,又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问题,同时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零距离对接。由于实训期间“吃、住、学”都在企业里,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高,技能提升快,毕业后可马上投入工作,这有助于学生的职业规划,也有助于企业尽早发现并培养管理型人才苗子。如:2016级数控班的王友思、魏静泽、黄剑三位同学被企业作为重点培养的技术骨干,其中王友思同学被任命为车间班组的组长。
随着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入,尚德公司也在学校冠名办班,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徒项目课程”的学徒制课程体系,实施“三段育人、二元评价”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建立双导师制度,实施企业化班组管理,实现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身份的转换。
由于校企之间已架起全面沟通的桥梁,实现“实训基地”与“人才培养基地”的校企有效衔接,近几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已基本实现了对口就业、稳定就业、高端就业、自主创业。
新闻推荐
问题序号所在地水源地名称问题具体情况整治进展情况是否完成整治备注1合肥市肥东县众兴水库水源地合白路元疃段约700米道路。已出台具体整治方案。否2合肥市巢湖市巢湖市一水厂水源地皖维污水处...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