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歌乡韵远飘 唱响“大舞台”亮相国内外 唱进中小学 伴起广场舞

江淮晨报 2018-03-22 09:48 大字

[摘要]唱响“大舞台”亮相国内外
唱进中小学 伴起广场舞

在巢湖学院举办的巢湖民歌学术讲座上,巢湖民歌研究会会长蔡善康在给学生授课。

位于皖江中部腹地的巢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个民风淳朴、乡音萦绕的歌咏之乡。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源于楚风的在无数民众的口授心传下,经历了一个由简入繁、由单一变多样的演变过程,传唱至今。

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巢湖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更是积极行动,走村串户,跋山涉水,搜集民歌进行整理,去糟粕、存精华,使民歌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纷纷来巢湖采风,辅导民歌演唱活动。如今,如火如荼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更是为巢湖民歌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活跃在庭院内外、田间地头、口口相传的巢湖民歌,得以走出合肥、走出安徽、走上全国性和国际大舞台,尽显合肥的本土文化魅力。

2006年,巢湖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巢湖市连续三次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这是荣誉,也是义务和责任,传承创新、普及推广巢湖民歌,让乡音飘得更远、更久。

起源“民歌之乡”孕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来到老年大学把课上,讲得不好请原谅,还需大家来捧场……”上午9点多,巢湖市栏杆镇老年大学音乐课,授课老师人未到声先到。教室里坐满了白发苍苍的学生,听到这欢快、悠扬的熟悉歌声,大伙儿乐了:“嘿,李家莲老师来了,今天又要唱巢湖民歌了。”

李家莲是巢湖市的巢湖民歌唯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来自“民歌之乡”原司集乡邹兴村。1958年,李家莲5岁,加入了司集乡少儿演出队,第一次登台演出时,幼儿园老师一把将矮矮、小小的她抱到大方桌上,对着四邻八乡“喊秧歌”,从此开启了她与巢湖民歌“牵手”的一生。

民歌是群众文化艺术一种常见的形式,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源于楚风的巢湖民歌在无数民众的口授心传下,经历了一个由简入繁、由单一变多样的演变过程,传唱至今。尤其是在那时的司集乡,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巢湖民歌,挑担子有扁担歌、犁田有犁田歌、插秧有插秧歌、打鱼有渔歌、采茶有茶歌,李家莲一听就上瘾了,一唱就停不下来了。

“巢湖民歌旋律优美、辽阔、华丽、悦耳,独具地域特征。仔细听,渔歌粗犷豪情、秧歌悠长动听、山歌豪迈壮阔、茶歌充满情趣,而众多民间小调、小刀戏、含弓戏等则充满了生活乐趣和乡土气息。总之,巢湖民歌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魅力,越听越喜欢。”说起巢湖民歌,李家莲滔滔不绝。

李家莲对巢湖民歌的情深不改,与恩师魏树由如出一辙。魏树由是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文化馆的老馆长,自幼对巢湖民歌情有独钟,痴迷不已。年近九旬的魏老至今仍能记得,儿时的夏夜,村里人聚集在打谷场,躺在凉床上纳凉,他听见有个妇女唱《手扶栏杆》,眼泪竟湿润了他的眼窝,“巢湖民歌委婉深情、质朴豪放,听起来是那么美,那么动听。”

正是对巢湖民歌的用情、用心,李家莲唱成少儿演出队的“台柱子”,唱进巢县民歌队,唱红安徽,唱响全国。1975年,凭借演绎巢湖民歌的优秀表现,李家莲被安徽师范大学音乐系破格录取,成为司集乡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并留校任教,教了一辈子的音乐。

“很多人说巢湖民歌是草根艺术,只能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传唱,登不上大雅之堂,我不这么想。巢湖民歌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诉求和呐喊,折射出一个个民俗事象、一幅幅生活场景,既是物质观照,也是精神传递。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唱巢湖民歌,推广巢湖民歌,为树立巢湖民歌文化‘不老松\’助力。”李家莲说。

硕果嘹亮歌声唱响“大舞台”亮相国内外

“巢湖好,好呀好风光,好呀好风光,晴空万里鸟飞翔……”2017年10月,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合肥分会场活动拉开帷幕,半个多月、22场各类演出及展览,为合肥市民送上真正的文化惠民艺术盛宴。其间,作为合肥本土特色文化艺术的代表,巢湖民歌也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合肥大剧院唱响,彰显合肥的文化魅力。

这不是巢湖民歌第一次登上“大舞台”,亮相国内外。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巢湖民歌就被各级文化机构青睐和关注,屡屡走出合肥、走出安徽,走上国家级大舞台。

1955年,巢湖民歌《姑嫂对花》被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唱到了中南海,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巢湖民歌第一次走进北京。之后,《秧歌》《绿浪滚滚迎面来》《登高才见万里天》等经典巢湖民歌也相继“进京”,登上“建国十周年文艺晚会”的舞台,唱进了国家级音乐殿堂,获得音乐界的广泛好评。一批以巢湖民歌音乐元素、语言风格为基础的大型音乐艺术作品也相继推出,在巢湖民歌的传承、创新方面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

除此之外,历年来,相关部门搜集整理了一千多首原生型巢湖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这其中,有的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也有的被编入《安徽民歌100首》,有的被编入中学课本、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教材,还有20多首巢湖民歌被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存。”巢湖民歌研究会会长蔡善康介绍,巢湖民歌创作、演唱活动一直持续不断,在全省、全国演出活动中多次获奖,更在安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6年,巢湖民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巢湖民歌多次参加国家和省级举办的各类汇演、调研与比赛,均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同时,巢湖民歌还参加全国渔歌邀请赛、中国首届山歌展演、长三角民歌邀请赛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民歌、山歌展演等活动,提高了巢湖民歌乃至合肥市对外的美誉度、影响力。

2017年,巢湖民歌又一次“刷新”历史——李家莲、雷玉君共同演唱的《绿浪滚滚迎面来》,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曲目,登上了“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的舞台上。在录制现场,点评嘉宾、中国民歌专家田青老师高度评价巢湖民歌,称巢湖民歌这么高亢嘹亮,完全可以和西部民歌一较高下。

“巢湖民歌之所以能取得硕果累累,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演出者的功力外,更重要的一点,说明巢湖民歌这一地方艺术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蔡善康说,随着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巢湖民歌迎来了生命中最辉煌的阶段。如今,巢湖民歌不仅是田间地头、庭院内外各自吟唱的小曲小调,它已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艺术,在丰富城乡民众文化娱乐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承整理创编精品出歌出人、还歌于民

2018年,蔡善康的工作计划表挺紧凑。第12届巢湖民歌歌会计划于今年举行,作为巢湖民歌研究会的会长,他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制定方案,歌手选拔、培训、指导等,事情多而杂。”

多年来,在蔡善康等老一批巢湖民歌工作者的努力下,巢湖民歌传承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巢湖民歌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传统民歌在文化内涵和音乐形式上相对单一和保守,暂时失去了流行传唱的基础和优势。

“要想让巢湖民歌从自娱自乐走向大众,真正得到传承、推广,必须‘出歌出人\’,自上而下举办各种形式的赛歌、对歌和歌会活动。”蔡善康介绍,正因为此,上世纪80年代,巢湖市创新性地举办首届巢湖民歌歌会。2012年,合肥市委、市政府主办了“歌声引来万花开——巢湖民歌演唱会”,是安徽省近年来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民歌演唱会,充分展示了巢湖民歌的艺术魅力。

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间,仅市级举办的巢湖民歌展演和比赛共有20多场次,发现和培养了薪火相传的民歌手已达到第六代。一位位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歌手,一首首或经典或创新的动听民歌,不仅唱出了八百里巢湖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也将巢湖民歌传承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间,激发全社会保护传承巢湖民歌的热情,推动巢湖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巢湖民歌歌会、演唱会只是巢湖民歌传承、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了推动巢湖民歌的传承创新和普及推广,合肥市相关部门积极作为,一改长期将传统民歌“束之高阁”“雪藏”“封冻”的保守做法,积极采取了一系列“还歌于民”的措施。

2013年,巢湖民歌研究会成立,这是在传承运作机制上做的一次大胆创新。“巢湖民歌传承和发展新机制的建立,标志着巢湖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整合队伍、凝聚共识、提升标杆、理性有序的新阶段。”巢湖市人大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缪建华评价道。

研究会集纳了100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民歌爱好者、文化艺术单位的退休人员,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儿,是对传统民歌资源进行二次抢救。“民歌传承创新、普及推广中,搜集整理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对这项工作的目标是数据化、常态化、科学化、网络化。”蔡善康介绍,“巢湖民歌资料库”已初步建设,巢湖民歌历史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将常态化。

为了确保巢湖民歌能够沿着科学理性的方向传承、发展,巢湖民歌工作者积极开展了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出版了系列研究著作《乡音三部曲》,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去年,李家莲到全国各地演出、参与“非遗”传承人活动时,拿出《乡音三部曲》,“收获”欣羡无数。尤其是其中的《大湖之声——巢湖民歌新作品选》,集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创编的巢湖民歌精品,成为巢湖民歌传承及活动的最好教材。

巢湖市还专门设立巢湖民歌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由财政拨款80万元,用于巢湖民歌发展创新。此外,巢湖市还拥有一个巢湖民歌艺术顾问小组,由老传承人、老民歌手和老专家组成,初步建立了以老带新的民歌人才机制,确保民歌事业后继有人。

生机巢湖民歌唱进中小学伴奏广场舞

“十里长冲十里长,麦苗青青菜花黄……”巢湖市卧牛山山腰,一幢普通的六层小楼,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排练室,几乎每晚都传来优美动听的巢湖民歌演唱声。原来,这是一群“大妈级”的草根歌手在精心排练节目,别小看她们,从成立“水乡之韵”民歌演唱团的那天起,7年来,这支民歌演唱团一路飞歌,从巢湖唱到省城,唱到全国。

为了传承和发展巢湖民歌,变“三三两两唱巢湖民歌”为“成群结队唱巢湖民歌”,近年来,巢湖市积极开展“民歌进村居”活动。在有民歌传唱传统的村镇、社区以及各地的老年大学,大力提倡和扶持组建民歌传习延长组织。截至目前,各类在文化馆站组织和辅导下的业余群众性民歌组织超过30多个,它们活跃在基层,活跃在村落社区,成为巢湖民歌传承、推广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巢湖市的中小学还挂牌建立了4个巢湖民歌传习基地,由巢湖民歌传承人轮流为学生讲授民歌知识,并将优美健康的数十首经典巢湖民歌(如《一支秧歌一趟秧》、《十里长冲好风光》、《唱四季》、《划龙船》等)教唱给学生。在基地里,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家也可以走上讲堂,传承民歌文化,这样的传承保护方式更接地气。

走在巢湖街头不难发现,广场舞的伴奏曲大多都是巢湖民歌,这也是为了传承和发展巢湖民歌的一项创新性举措。“近几年,群众性广场舞活动方兴未艾,这是普及巢湖民歌最有效的活动载体。”蔡善康介绍,巢湖市精心挑选了12首巢湖民歌,加以民俗化内容和舞蹈化形式的创新处理,作为群众性广场舞的推荐曲目。并连同舞曲U盘和音响设备,免费配套发放给基层150多个广场舞团队。

2014年,以巢湖民歌为题材创排的民间广场舞《一支秧歌一趟秧》,代表安徽省组队参加“中国(百色·田东)民间广场歌舞大赛”,一举获得了金奖。这是近年来合肥市获得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实现了零的突破。2015年,合肥市举办“大湖之风”——巢湖民歌广场舞大赛,经层层选拔,进入决赛的就有33个代表队,民歌广场舞已成为巢湖一道新的亮丽风景线。

目前,在巢湖市已初步实现“成群结队唱巢湖民歌”的目标。然而,蔡善康、李家莲等巢湖民歌爱好者依然很担忧,“现在爱唱、常唱巢湖民歌,从事巢湖民歌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的都是我们这群老年人,年轻人对它的接受度还是太低了。”蔡善康说道。

为了消除和缩小民歌与中青年人群存在的“审美隔阂”、“认知距离”,让不同的人群都能认识乡音、亲近乡音、热爱乡音,巢湖民歌在诠释经典的同时,也在不断鼓励编创具有新内容新形式的新民歌作品。而李家莲正筹划着如何能让巢湖民歌走进幼儿园,“传承巢湖民歌应从娃娃抓起,最好从幼儿园或是小学的孩子开始学起。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巢湖民歌,了解巢湖民歌,进而爱唱巢湖民歌。传承民歌、发展民歌,是每一个巢湖民歌爱好者此生不弃的使命。”晨报记者王靓/文李远波/摄

新闻推荐

巢湖大寨圩 满眼春色挡不住

春季来袭,位于龟山公园的西侧的一块宝地大寨圩焕发生机,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美,而春季,是最让人喜欢的。巢湖湿地,是巢湖的绿肺,更是巢湖美丽的风景线,大寨圩作为巢湖湿地的代表之一,它的美一直十分有特色...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