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合肥从未停歇 朝向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阔步迈进

江淮晨报 2018-01-17 23:25 大字

[摘要]朝向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阔步迈进

编者按:2008年12月,中央决定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并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国家“千人计划”共分13批次引进700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正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本月,这些“大咖”中的300位将相聚合肥。“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将于1月19日-21日在合肥市召开。与会期间,他们将围绕合肥创新型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就经济发展、人才建设、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等话题进行互动交流。正在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之都的合肥,再一次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关注目光。

即日起,江淮晨报开设专栏,聚焦“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合肥行”。

2017年,一群充满创新活力的合肥人大展拳脚,浩瀚太空的悟空探秘、“墨子”卫星传出首个洲际量子保密通话;一批世界顶尖的科研成果传出喜讯,国之重器稳态强磁场通过验收,“人造小太阳”再刷世界纪录……又为合肥的创新名片加重了几笔“注解”。

如果城市也有名片,那么属于合肥的这张,一定会有一个关键词——科技创新。从原先众所周知的“科教之城”,到现在一路奔向的“创新之都”。科技创新被嵌入了合肥的城市基因,也塑造了合肥独特的城市气质。

刚刚过去的一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布局建设量子信息、新能源、生命健康、大气环境等重大创新平台。悟空、墨子等重大创新成果列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大幅提升合肥创新战略地位。如今,合肥正在积极探索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之路,朝向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阔步迈进。

创新动能

大科学装置建设全面启动

合肥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有了“话语权”

随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合肥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建设也全面按下“启动键”。

过去一年来,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频传喜讯。2017年6月,“墨子号”投入实验后仅半年,就完成了既定的三大科学目标,量子纠缠跨越“一步千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顺利实现。3个月后,全球首个量子保密电话在合肥拨通,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并与“墨子号”量子卫星地面站“接轨”,形成星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作为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工程”之一的量子创新研究院也宣布开工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AEOS)、选址高新区的先进光源(HALS)、未来网络实验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设均有新进展。

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创新亮点背后,合肥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优势

揽资源优势入怀

合肥将为大科学发展舒展“骨架”

在合肥城西南,一座空中俯瞰呈“X”造型的主楼,周边以绿道、小桥、流水装点,这是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的“创新工场”。

在合肥城西北,也将出现一处科技创新地标。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内容,国家大科学装置集中园区落户三十岗乡。“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与现有科学岛共同构建起科研生态高地,实现多个装置共同支持重大科研计划。”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7年1月,合肥成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当合肥屡屡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亮相,很多人要追问一句,为什么是合肥?

毫无疑问,合肥拥有雄厚的科教水平和研发实力,拥有54所高等院校,近1000个各类研发机构,建设并运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10所新型研发和协同创新平台。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智能语音、磁约束核聚变、功能材料等领域,合肥都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揽资源优势入怀,在科技创新这条道路上,合肥从未停歇。

近年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都以近100家的数量增长,2017年更是爆发增长,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9户,为历年最高,总数达1666户。备受业界关注的福布斯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合肥的名字不止一次出现。更重要的是,合肥是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同步辐射、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世界先进的大科学装置。“拥有大科学装置”是“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硬性条件之一,此前积累的雄厚科研基础助力合肥顺利拿到“通行证”。

科技创新的种子早已破土萌芽、蔚然成荫,未来的合肥,还将舒展“骨架”,为大科学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创新平台

七大创新平台建设齐头并进

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正待获批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之后,合肥敲定建设“七大创新平台”,以创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为龙头引领,全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如今,这些创新平台建设也传来新进展。

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方案已通过科技部报至国务院,正在等待获批;超导核聚变中心项目拟选址高新区,建设主体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所。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项目选址高新区,正在组织编制项目(一期)可研报告,即将进行专家评审。同步推进28个专项课题研究,并搭建完成部分演示系统。紫蓬山试验床演示系统正在开展相关试验;合肥信息港大数据平台演示系统已具备业务接入能力。

联合微电子中心项目选址新站高新区,建设主体为合肥市建投集团;离子医学中心项目选址高新区,已成立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有限公司、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超导质子治疗系统正在进行子系统研发,计划近期完成,今年开始总装集成。在示范应用方面,质子重离子医院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开工。

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项目选址高新区,由阳光电源牵头建设;已编制完成项目可研报告和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筹建方案,其中可研报告正组织专家评审。已围绕成果转化,超前谋划承接载体,目前已基本完成概念规划设计方案编制。

大基因中心项目选址合巢经开区,由安徽未名生物经济集团有限公司、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建设。已编制完成项目可研报告,正在加快修改完善。部分重大仪器已采购到位,具备开展科研条件。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已获市卫计委批准,目前正在进行执业许可、未名肿瘤医院(三级专科医院)设置许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许可等多个资质申请工作。

创新亮点

与BAT同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平台

讯飞携合肥人工智能产业跻身第一方阵

19年前,26岁的刘庆峰带着他的语音技术在合肥“白手起家”,创立科大讯飞公司,让电脑“能听会说”、将语音技术产业化是刘庆峰创办公司的宏伟目标。

在合肥这片创新沃土上,科大讯飞成长迅速,如今占有中文语音市场70%以上的份额,开发的各项产品均深受市场喜爱,灵犀语音助手始终保持同类产品中用户规模第一;车载产品已与奔驰、宝马、丰田等国际厂商以及国内所有的汽车厂商实现合作。

2017年首次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50大最聪明企业,科大讯飞名列全球第六,其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与机器实时翻译技术被高度肯定。

你以为讯飞只强在语音技术?当然不是。

在刚刚落幕的第51届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博览会上,讯飞更是一口气推出七大展区,将旗下的开放平台、智能硬件、智慧家庭、智能车载、智能会议系统、智慧翻译、智能儿童教育推向国际市场。

如今,科大讯飞也在积极寻求转型突破,推出以语音交互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为开发者免费提供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语音技术;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统一生物认证系统等。

由科大讯飞公司、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共同建设的人工智能平台,平台组建初步方案已经形成。2017年11月,科大讯飞智能语音与百度、腾讯、阿里一起,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平台。

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中国声谷,如今已跻身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第一方阵,这里聚集170家人工智能企业,跟进在谈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项目超过200个。

根据今年1月初其发布的未来7年发展规划,到2020年力争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到2025年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互联网产品用户将达15亿户。

京东方领跑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合肥新型显示站上全球产业制高点

在魏武路和铜陵北路交口东北角,矗立着一座巨无霸工厂,这就是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京东方10.5代线厂区。

在京东方10.5代线全程无尘化生产车间内,机械手不断忙碌。一块块10.5代线玻璃,经过清洗、镀膜、切割和搬运等200多道工序,成品液晶屏就能发往客户。

2017年12月,京东方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提前投产,这是全球首条10.5代线,也是目前最高世代线。

以京东方6代线、8.5代线、10.5代线为引领,带动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彩虹蓝光LED、联想(合肥)产业基地、友达、康宁等70多个、总投资过千亿元项目落户合肥,形成了包括上游玻璃基板、偏光片、特种气体等原材料—中游面板和模组—下游终端整机在内的较完整产业链。

新型显示冲刺世界级产业集群,站上了显示产业全球制高点。

“中国芯”实现“合肥造”

晶合集成落户打破国内“缺芯之痛”

小到随身携带的IPad、手机,大到电脑、家电,甚至汽车、高铁、飞机,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核心配件——芯片。当前,以芯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正在合肥飞速发展。

2017年12月,安徽省首个12吋晶圆代工企业、合肥市首个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正式量产,这也意味着,合肥距离打造“中国IC之都”的目标又近一步。随后,芯片封测“双子”项目正式落户。落户后,合肥将新增国内最大、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显示芯片封测企业,实现COF卷带本地化生产,有效填补国内产业空白。

集成电路产业是新一代新技术发展的核心,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制高点。近年来,合肥紧跟世界产业变革大势,坚持开发合作,集聚了晶合晶圆、通富微电、联发科技等100多家企业,实现集成电路从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覆盖。合肥已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城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可谓后来居上。

值得期待的是,根据《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合肥计划进一步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完善“合肥芯”、“合肥产”、“合肥造”、“合肥用”全链条,全力发展存储芯片、驱动芯片和特色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到2020年,力争产值突破500亿元,制造业和设计业均位居全国前5位。“中国IC之都”呼之欲出。

创新转化

创新优势变产品优势

一批战略性新型产业全国领衔

作为“创新之都”,合肥正在不断凝聚创新要素,更在逐步将创新优势变成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变成市场优势。

近年来,合肥以推进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坚持走好“引进、培育、示范、支持”四步棋,敢于做好“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文章。

经过多年深耕,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核心技术在全国均居领先地位。

2017年,合肥产业转型迈出重大步伐。以“三重一创”建设为统领,新型显示、机器人国家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加快建设,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领跑全省,首批4个市级基地认定挂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光伏产业,以海润光伏、晶澳太阳能、通威太阳能、阳光电源等为龙头,形成从多晶硅原料、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到发电工程的一条龙产业链。阳光电源成为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最大的公司之一。

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江淮汽车、安凯汽车、国轩高科等为龙头,涵盖整车开发、电池开发、电机开发、管理系统开发、充电站(桩)开发、建设管理、推广服务及金融投资等领域。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1%;21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国拨资金8.4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40亿元、增长1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1件。晨报记者于巧妮

新闻推荐

全力打造“食安合肥”

星报讯(星级记者刘海泉)1月14日,合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会议,通过了代表提出的议案及建议审查意见的报告,最终决定作为大会议案处理的有14件6案。分别是,关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