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透视”未来五年合肥发展大方向 未来合肥将成为13条高铁线路引入的大型放射状枢纽自贸区建设提上议程,未来产业要抢先机
[摘要]未来合肥将成为13条高铁线路引入的大型放射状枢纽
自贸区建设提上议程,未来产业要抢先机
新时代标注新方位。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国际竞争合作方兴未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纵深推进,为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提供了重大机遇和良好条件。未来五年,合肥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国家战略赋予合肥新的城市定位,未来五年,合肥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再创佳绩。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
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创新动能显著增强,开放高地引领内陆,城乡融合更加协调,生态质量明显改善,文化建设繁荣兴盛,民生福祉全面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未来五年,合肥各县(市)区、开发区也领到了“任务书”。
“四大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产城融合,成为引领发展、辐射带动全市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引领区、宜居宜业新城区。高新区全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经开区全力建设全球知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新站高新区全力建设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示范区,合巢经开区全力建设全国有影响的大健康产业集中区。
“四个城区”: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全力打造国际化都市区核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先行区、社会治理示范区。
“五县(市)”:全力增强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作用,成为全市发展新引擎、全省县域发展排头兵,肥西、肥东、长丰巩固提升全国百强县位次,巢湖、庐江加快跻身全国百强县。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创新对标全球量子信息、核聚变领域斩获一批原创成果
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规划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滨湖科学城,全面提升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能力。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高水平建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建设人工智能等交叉前沿研究平台,推动中科大先研院等创新平台形成示范效应。在量子信息、核聚变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生命科学等领域形成一批引领性、颠覆性技术。以全球视野招才引智,引进培养集聚一大批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构建最优创新生态圈。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级产业创新核心区、全国重要教育科研区。
建设制造强市量子、机器人、大数据……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先机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国制造强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系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推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升级成为全球制造研发基地,抢占量子信息、大数据、机器人、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瞄准国际标准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三次产业跨界和融合发展,高定位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支柱产业;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入推进国资国企、商事制度、金融体制等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一批“独角兽”和“隐形冠军”;扎实推进军民融合示范城市建设,加速壮大军民融合产业规模。
城市品质升级高铁网衔接宁、榕、汉等9大方向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国际化都市区。贯彻“一尊重、五统筹”要求,加快建设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提升国际国内通达能力。
完善“米”字型高铁网,衔接南京、福州、武汉、西安等9个方向,加快形成商合杭、合福、合宁、合武等13条线路引入的大型放射状枢纽。加密提标高速公路网,建成全国公路枢纽。深入推进智慧城市、信用城市建设,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持续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构建轨道交通骨干网,建成快速路网体系和“公交都市”。全域优化功能布局,全面实施“多规合一”,开展城市设计试点,推进城市“双修”和“微更新”,高品质打造城市地标、特色街区和人文景观。
对外开放新篇争创以合肥为主片区的中国(安徽)自贸区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开放体系,着力提升竞争合作水平。系统提升八大开放平台功能,加快建成全国性综合航空枢纽港、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全国一流的跨境贸易电商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区,全力打造江淮航运中心。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积极争创以合肥为主片区的中国(安徽)自贸区。
全面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拓展对德、对美、对俄等交流合作领域,深度融入长三角,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扎实推进与皖北、皖西结对合作。增强核心作用,引领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
乡村振兴工程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培育一批特色小镇
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建设融合发展先行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推进县域工业和都市农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平安乡村。实施特色小镇培育计划,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
天蓝水清地绿巢湖形成全域监管引江济淮基本建成
聚力天蓝水清地绿,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合肥。全面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实施生态环境监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低碳城市。
大力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构建数字巢湖、全域监管、系统保护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基本建成引江济淮工程,流域水质明显好转,巢湖综合治理成为生态文明安徽样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格保护耕地。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强化大气污染源监测预警和联防联控。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高品质建成森林生态网络,让绿化景观绘就城市最美生态画卷。
打造文化强市打造一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
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强市。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化素养,建设一座有底蕴、有气质、有灵魂的城市。
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中,汇聚成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创企业、文创园区等发展壮大,不断提升合肥文化对外影响力。
打造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建成全国乃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和谐宜居幸福建设职教高地创建合肥大学
顺应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建设和谐宜居幸福之城。坚持民生至上,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生活圈,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打造教育强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职教高地,支持“双一流”大学建设,创建合肥大学。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提高就业质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养老待遇水平,保障中低收入市民基本住房需求,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新市民享有同城待遇的实现方式。大力实施***和精准脱贫。
建设健康合肥,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水平。深化平安合肥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晨报记者于巧妮
新闻推荐
政府工作报告为合肥绘就新年新蓝图:今年GDP 预计增长8.5%左右
昨天,合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7年合肥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预计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增长8.8%左右。对于合肥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显...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