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年新目标 剑指“千亿级”

合肥晚报 2017-12-29 10:20 大字

○淝河生态公园一期卞世鹏摄

○葛大店睦邻中心(效果图)

○合肥港

○机器人生产线

近日,记者从包河区“两会”获悉,2018年,该区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实施“头雁工程”,全力推进产业、创新、金融、政策、社区治理和生活服务“五大平台”建设,将目标锁定在全国百强区45位、地区生产总值“千亿级”,着力实现全省中心城区首位度、对全市贡献度“两个进一步提升”目标。

2018年,包河区工作的核心之一是创新实施“头雁工程”,着力抓住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着重解决更多的事关长远、群众关切的重点工作。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投资质量进一步优化,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幅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财政收入增长8.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市控目标。

产业

构建产业“新高地”

集聚发展商务服务业,充分发挥城市楼宇、综合体的垂直空间优势,围绕知识产权服务、中介咨询、会展及要素交易等领域,大力引进知名企业、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加快推进包河经开区检验检测产业园、安徽省公众检测产业园和国泰众信第三方检测平台、泰尔股份、融捷新能源等高技术研发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医疗产业,加快伊普诺康研发基地、安徽长海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口腔医院建设进度,推动华大基因、巴特恩国际大健康创新中心、中美国际医院等项目落地。以合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市为契机,围绕“三重一创”,依托新能源汽车战新基地,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环节企业,加快推进国轩新能源汽车、巨一动力电驱动系统等项目建设,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检验中心等8个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平台;大力发展数据信息产业,力促软通云网总部项目尽快发挥效益,推进万科云城、网联清算、航天云网等项目落地,积极争取建设数据信息产业园。深入研究、超前布局轨道交通沿线和重要节点的产业业态,高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大力发展轨道经济。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下好创新“先手棋”

围绕3—5年建成各类平台1000万平米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平台建设,扩大增量、整合存量、做大总量,为发展搭建载体、拓展空间。深化金融产业创新,以“打造区域性金融集聚中心和省内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产业生态圈”为目标,加快推进滨湖金融小镇建设,促成中财金控、兴业基金、海通证券、信达风投等项目入驻。

保障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徽商银行后台基地、中信银行合肥呼叫中心、新华人寿后援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以“后台”引“前台”,实现金融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0%以上。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加大合肥能源研究院、同济大学合肥研究院、中建材科学研究总院(合肥)技术中心、淝河科创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力度;深入挖掘转化辖区高校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引进中科大机器人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加快推进合工大智能院建设,打造中科大师生科技项目孵化器、包河区(合工大)双创园。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建成省军民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力争引进市级平台,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园。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助推发展的能力水平。健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建设全要素创业服务的“众创空间”,力争全年新认定市级众创空间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加强人才制度体系建设,创新“人才+项目+资本”模式,完善人才使用、激励和服务机制,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高地。

打好改革“主动仗”

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释放体制机制活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定位明确、业务清晰、主业突出、运转高效、监管科学、保障有力的国资国企格局。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分类分级的税户管理和税源培育机制,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加强企业上市挂牌梯队建设,力争新培育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稳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厘清事权与支出责任,提升区与街镇财权与事权匹配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全省示范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流程、精准服务,力争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积极推进包河经开区“一体三翼”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园区产业和创新主平台作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升级、装备提档,推进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

城市

强化片区协调联动

注重规划引领,高标准编修重点片区专项规划,进一步理清功能定位、细分产业形态、合理配置要素。大力推进“三大片区”综合改造,统筹新区建设和老城升级,加快拓展未来产业发展新空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板块发展格局。抢抓国家级滨湖新区建设机遇,高品质打造一批城市地标和公共空间,高水平发展现代金融、现代商贸业,高起点建设国际学校,努力成为国际化都市区样板区。滨湖卓越城片区要初显“卓越”,在高起点、高品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优质项目布局和实质性运营,力争成为环巢湖科创走廊的核心区和引爆点。淝河片区要加速“蝶变”,统筹推进空间大拓展、环境大提升、产业大布局,力争一年大变样、三年换新颜,实现华丽转身。包河经开区要加速转型、跨越赶超,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全面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骆岗片区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渐次推进空间纾解,适时启动全面开发建设。高铁片区要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着力打造枢纽型商务商贸区。老城区要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深度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在共建共享、创新创业上塑特色、求突破,加快老城复兴。

加快城市更新改造

全力保障轨道交通4、5号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助推郎溪路高架、南淝河路等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加快支路网建设,确保梅龙路、泰山路等18条道路投入使用,关麓路、水阳江路等道路启动建设;深入实施黄山路、马鞍山路等精品道路建设;对宣城路、巢湖路、桐城路等5条一环内城市道路进行慢行系统改造,畅通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同步推进公共停车场、通讯、水电气热等公用设施建设。加大义城老街、丙子老街等区域征迁力度,上半年完成上海路沿线征迁,力争年底前淝河片区、滨湖卓越城片区征迁大头落地,确保全年完成各类房屋征迁200万平米。结合畅通二环、庐州大道贯通、合作化路南延等路桥项目建设,“以线促面”压茬跟进道路沿线开发改造。稳步推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货币化安置,积极探索“先建后拆”安置模式,全面提速“三榜公示、分级审核”进度,确保甘棠苑、紫光苑、龙川雅居安置房项目竣工交付;加快启动建设川海花园、东城明郡、民康葛大店三期、淝南家园二期、葛大店A地块、广福花园二期等回迁安置点。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小朱岗、小余岗城中村改造和矿机一分厂棚户区改造。

完善城市精细管理

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缝隙”的要求,落实“条块结合、合理分工、重心下移、以块为主”的城管新机制,强化多部门协作联动,构建高效精准的城管综合执法新体制,全面提升城市智慧管理、精细管理水平。深入开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餐饮业油烟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确保长效管理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进一步总结推广高铁南站、方兴社区“大综管”模式,基本建成“大综管”三级平台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包河经验。

开放

提升开放水平

围绕“8+X”重点产业,聚焦“四新”经济,坚持“四有”标准,瞄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大型央企、知名国企、实力民企,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大力引进一批符合我区产业特点的“四高”项目,推动招商提质增效、产业集群集聚。树立“精明招商”理念,注重招商引资实效,用好用足每一项资源、每一寸土地,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鼓励辖区企业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面向全球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市场链价值链,实现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提档升级。力争全年招商引资35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2.3亿美元,引进市级大项目10个以上,实现进出口总额11.6亿美元。

强化载体支撑

围绕打造“江淮航运中心”,深化区港合作,大力推进保税物流园区、临港物流园区、集装箱场站建设,全力支持合肥港申报国家开放口岸,争取纳入安徽自贸区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包河交通枢纽、连江达海比较优势,加快构建“水陆空”高效联运体系。按照“内聚力量、外树形象”的要求,充分发挥“以赛促游、以会促产”作用,精心承办合肥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赛事,积极承办更多国内外精品赛事、重要峰会。加快国际学校建设,确保合肥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主体工程完工,滨湖云谷学校实质性开工。

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经济运行分析、大项目调度、重大项目包联等工作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立足全区发展和产业实际,修订区扶持产业发展“1+6”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含金量”和“精准度”。探索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服务企业一次就好”。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促进和泰基金、鲁信投资基金、北京文投基金、徽元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发挥产业引导作用,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扎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征信体系,不断完善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管理制度。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清廉高效的政务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营商环境。

民生

扩大公共服务供给

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深入实施民生工作,推进资金保障多元化、过程管控常态化、建后管养长效化、结果考核精准化。全面建设“全国一流教育名区”,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新建中小学、幼儿园20所。增加基层医疗卫生供给,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强医联体建设,深化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争创国家健康促进区。提升区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功能,打造全省一流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以上。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加快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力争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加快保障性住房和公租房建设进度,最大程度改善人民群众住房环境。全面完成无线城市项目二期建设,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人流密集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持续推进菜市场改造提升工程,新建改造滨湖惠园、珠光南苑、凌大塘等菜市场10家以上。加大对巢湖市、六安市裕安区扶贫帮扶力度,确保***取得新成效。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加快区数字档案馆二期建设,建成区文化新馆、图书新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对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大主题文体活动、精品文艺创作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和设施共享,着力构建“10分钟健身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抓好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分类推进区、街镇、社区三级新媒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建设,提升省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基地发展水平,努力建成全省首个县区级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力争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重视和加强文化项目建设,推动万泓中心、贡街、庐州坊等项目尽快竣工。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深入推行城市规划建设与社区治理服务一体化,统筹老城区和新建区,按计划推进27个社区“两级中心”项目建设,重点于老城区挖潜改造6-8个中心。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和群众自治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处置机制,推动综治信息化建设全覆盖,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广泛开展“七五”普法活动,加快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热线、实体三大平台建设,全力争创省级社区矫正示范区。大力开展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大危险源的动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广泛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扎实做好双拥、地方志、民族宗教、人防民防、防震减灾、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童教智何芳芳

生态

实行湖河沟渠共治

以“河长制”为主抓手,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重点,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统筹推进控源截污、雨污分流、清淤疏浚、河岸整治等工程,争当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示范区。重点推进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河流综合治理,加快方兴湖、许小河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编制实施关镇河、圩西河、丙子河等6条支流“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试点推开“智慧河长”项目工程,探索区域水系智能监管新举措。梯次实施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南淝河右岸码头整治、环湖区域蓝藻物联网工程,确保实现环湖周边区域臭味管控目标。加快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和易涝隐患点整改,保障胡大郢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环巢湖防洪、农田水利兴修等重点工程,畅通水系“毛细血管”,力促十五里河、北涝圩、徐河“三大闸站”工程汛前投入使用,全面提升防汛排涝能力。

实行增绿提质添彩

抢抓合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契机,精心打造南一环、高铁沿线环境整治等一批景观示范工程,大力实施包河大道、芜湖路沿线等一批主题花境建设,丰富提升劳动公园、南七游园、花园大道游园、望湖城公园等一批绿地游园功能品位,启动上海路、北京路等重点道路沿线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园林绿化精细化养管,进一步扮靓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构建会呼吸的生态景观体系。全年确保完成植树造林500亩,湿地修复1400亩,新增和提升绿化26.5万平米。深入推行“林长制”,细化明确重点生态区域管护责任,加强环湖湿地保护和恢复,进一步推动林业增绿提效。坚持生态优先,优化完善牛角大圩和环湖景区综合管理体制,实施一批功能提升项目,推动徽街雨巷、大圩艺创小镇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全省最美的黄金湖岸线。

实行环境综合治理

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完成工业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大“油改气”、重点节能项目建设、新能源推广力度,继续严管严控工地、道路、堆场等扬尘污染,逐步推开大气网格化监测管理体系,巩固全年全面全域秸秆禁烧成效,确保完成市控空气质量目标。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认真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普查,全面提升各类废弃物处置能力和水平,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全区污染点源整治专项行动,全力推进“小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进一步巩固扩大环境综合治理成果。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增强环保执法刚性,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新闻推荐

中央环保督察问责人数超1.8万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高敬)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28日介绍,经过两年努力,我国已经完成了对31个省区市的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问责党政领导干部超过1.8万...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