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铜镜知两汉
[摘要]读杨玉彬的《阜阳汉代铜镜研究》
本报记者 冯启俊 实习生 程璐
无数个孤灯清影、皓首穷经的夜晚,凝结成一本40万字的著作,让只有少数人才能读懂的冷僻文物汉代铜镜,散发出多姿多彩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细微的文化内涵。作为阜阳历史文化丛书的第一辑,《阜阳汉代铜镜研究》出版后,作者杨玉彬仍感到意犹未尽。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通过一枚枚小小的铜镜,杨玉彬试图与汉代社会生活“零距离接触”、尝试与古人“直接对话”,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画面。
治学严谨铜镜研究出成果
杨玉彬,1966年生,现任阜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作为一位文博专家,杨玉彬工作的十几年里,一直致力于用专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对阜阳出土文物作系统的研究整理。
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了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掘、河南禹州战国阳翟古城遗址发掘等,被安徽省文物局、省考古所借调,参加了巢湖含山凌家滩史前遗址的第五次发掘、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重点地区的文物点抽查工作。
从业以来,杨玉彬的研究成就颇丰。先后在《文物》、《考古》、《文物研究》、《考古与文物》、《文物世界》等省级以上专业学术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百余篇。2007年,经市、省文博机构层层推荐,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杨玉彬被中国文物学会认定为中国文博专家,学术成果被收录于《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收录该志的阜阳文博专家共有4人,其他3人都是阜阳德高望重的老一代文物工作者,分别是顾祖英、韩自强和刘海超。
2013年,杨玉彬参加了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由于最后出版结项成果时版面、字数的限制,所撰写的研究文稿被迫压缩了约一半内容。觉得可惜的课题组组长打算利用剩余的经费为其出一个单行本,后来因故未能出版。
失望之余,看着不知多少个夜晚苦熬出来的书稿,杨玉彬时时有自费出书的欲望,终因囊中羞涩,几年来未能如愿。后来,适逢市政协启动阜阳历史文化丛书的出版工作,这本知识性、系统性、创新性很强的专著才得以出版。
下苦功夫以镜证史付心血
铜镜是中国青铜器众多分支中的一种,尽管博物馆和民间藏家收藏甚多,但多限于把玩和欣赏,深究者、精通者凤毛麟角。
目前,阜阳各级文物单位收藏的两汉铜镜达335枚,多年来系统研究付之阙如。“就历史与文物研究而言,对阜阳汉镜材料做深入系统的整理和原创性研究,是一个困难重重、充满艰辛的过程,不下一番苦功夫、不付诸心血汗水、坐不住冷板凳是无法达到目的的。”阜阳市文史专家李兴武如是评价。
此次出版的《阜阳汉代铜镜研究》,共40多万字,分概论、图像汇释、镜铭考证、综合研究4个部分,介绍阜阳汉镜的形制与图像、铭文特征,梳理其兴衰演变轨迹,阐释铜镜铭文、图像所反映的重要史实等,力求通过铜镜材料的深度发掘来重现阜阳汉代的社会生活面貌与思想文化特征。
别轻看小小的一方铜镜,所谓“镜者,鉴也”,皖北地区汉代政治制度变迁、经济政策调整、手工业发展状况、文化艺术成就、社会生活习俗、时代艺术风尚等,几乎都可以从阜阳文博系统收藏的335枚汉镜中“以镜证史”。
两汉阜阳铭文考释意深长
表达美好祝愿和期盼,是人们交往中的普遍心理。对于当代万事如意之类的祝词,汉代人们的祝愿就显得“高大上”许多。
“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长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延年益寿去不羊(祥),千秋万岁乐未央”……这样的吉祥语,在汉代铜镜中大量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富贵、长寿的祈盼。书中“阜阳汉镜铭文考释”一章,历史和文学价值很高,反复阅读、细心品味之下余味深长。
一枚小小的铜镜,折射出阜阳两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当时的民生百态跃然纸上。李兴武指出,有关阜阳汉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记载,只言片语散布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无法还原其本来面目。时至今日,也无人系统描绘阜阳汉代历史,即便是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阜阳通史》秦汉部分,有关描述也相当简略,且很多借“豫州”“汝南”之地名描写阜阳历史,不免有牵强附会之感。
《阜阳汉代铜镜研究》以镜铭书写汉代阜阳历史文化,诸如富贵文化、神仙文化、家族文化、诗词文化、宗教文化、冶金文化、酒文化等都有涉及,使人对阜阳汉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浮想联翩。“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均属对古代典籍文献记载缺失和今人专题研究不足的最好补充。”
如历史上王莽取代西汉建立新朝后,曾照搬先秦时期的“井田制”,推行过“王田制”改革。关于这次著名的土地制度改革究竟当时在全国有没有推行过,历史上研究者争议颇多。阜阳一座小型新莽墓中出土的“井田”铭禽兽博局镜,镜铭:“刘氏去,王氏持,天下安宁。井田平,贫广其志”,表明当时的确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过“王田制”改革。这枚铜镜出土地点明确、年代清晰、记载重大历史事件浅显易懂,是目前发现的记载王莽“王田制”改革事件的唯一一件出土实物材料。
“步入阜阳汉镜艺术宝库,如同在阅读、考察一部特殊的阜阳两汉社会生活史,可以从一个特殊的‘形象艺术\’视角走进两汉时期人们的世俗生活世界,就可以了解曾经在阜阳这片沃土上生活四百年之久的先祖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杨玉彬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能为阜阳汉镜的整理与研究做点工作,也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闻推荐
11月12日,在安徽巢湖,武警安徽总队第二支队勤务中队官兵与袁畅畅(左二)一起跳绳。今年12岁的袁畅畅家住安徽省巢湖市槐林镇大汪村,在大汪小学读四年级。她自幼丧父,与年近八旬的外公汪美中一起生活,母亲...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