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魅力
■王唯唯
国庆假期,以“原生天籁、律动中国”为主题的第二季《中国民歌大会》,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和感动。让我看到和听到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中国民歌的文化魅力,也让我这个从事文艺工作整整40年的老工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在中国浩瀚的历史画卷中,中国民歌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歌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我国民歌历史悠久,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南北朝民歌,再到宋词、清代竹枝词,它记录了一个地区历史记忆的有声史书,也是呈现该地域劳动人民生活情态的质朴白描。因此,民歌不局限于音乐文化,还包括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地理、民俗学、服饰学等方方面面。就民歌本身而言,它作为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是民族精神的积淀,也是民族性格的诠释。
我真正意义上接触民歌是在2006年。那年,国家文化部提出搜集整理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并参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当时兼任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负责向国家申报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在那年我接触了安徽民歌。
安徽民歌从体裁上可分为以下五种。一是号子,这是一种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它的旋律铿锵有力,节奏性很强,十分口语化,易于传唱。号子又分农事号子、建筑号子、搬运号子和船工号子等等;二是山歌,主要流行于安徽省江淮地区及江南山区,分为放牛山歌、采茶山歌等;三是秧歌,安徽省民间把在秧田中插秧、薅草都统称为秧歌;四是舞歌,指民间歌舞中所唱的歌曲,它的特点是载歌载舞,融歌唱和舞蹈为一体,凤阳花鼓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五是风俗歌曲,指在民间传统的风俗性节日活动中演唱的歌曲,如“划龙船”、“门歌”、“婚礼歌”、“庆寿歌”和“葬礼歌”等。在2006年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安徽省的五河民歌、大别山民歌、巢湖民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有不少著名的民歌,如《孔雀东南飞》、《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八月桂花遍地开》、《摘石榴》等等。同时在国家级主办的各类大赛上屡获大奖。在首届中国农民歌会上,安徽省省级非遗传承人陶小妹演唱的当涂民歌《唱得绿海泛金波》,获得专家们的好评。在文化部主办的第十五届“群星奖”中,安徽省的大别山民歌《锄茶棵》荣获了一等奖。望江民歌《唱着山歌上山来》获全国新创民歌一等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河民歌的代表作《摘石榴》,在198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中国民歌大赛上大获成功。在2001年南宁举办的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摘得金奖。《摘石榴》还被众多的音乐歌唱家都演唱过,如朱逢博、吴琼、孙国庆、魏金栋、张燕和阿宝等。2010年2月,著名歌手祖海还将此歌唱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是第二季《中国民歌大会》唤起我的回忆。自从退休以后,我很久很久没有接触民歌和听民歌了。不仅如此,《中国民歌大会》除了带领我们聆听动人的民歌之外,更加注重将民歌的故事和内涵传递给我们。现场几位专家对一首首民歌产生的背景和心境的解读,为我开启了另一扇文化之门、艺术之门,让我有了更为全面的鉴赏。当然也有憾事,如此盛大的民歌大会缺少了我们安徽的民歌,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先生就是这样用“泪水”,表达出他的赤子情怀。当我听到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河北民歌《歌唱王二小》、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藏族民歌《在北京的金山上》时,心里总有一股热流往上涌动,直到热流化成液体从眼眶里掉下来。这些歌我从小就会唱,是这些歌把我拉回到曾经熟悉而今模糊的孩提时代。
这就是民歌的魅力。民歌是活着的历史,那些来自于田间地头、码头船舶中最纯粹的歌者,是将心灵最朴素的情感凝结成旋律,讲述着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信仰。民歌是歌,更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中国精神的根本,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
新闻推荐
9月下旬以来,合肥新站区发生多起盗窃柴油案件,辖区警方接连接到报警电话。通过调取监控,民警发现有3名嫌疑人开着奥迪套牌车作案。通过对车辆的排查,辖区警方很快锁定嫌疑人。就在这时,巢湖市也发生了...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