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合肥文博会今年最有范儿 各类展品尽情释放“不寻常”

合肥晚报 2017-10-28 05:32 大字

○画作饼干

○核雕

○机器人皮影戏

○纸上红楼梦

○云锦

当文化遇见创意,两者碰撞出的火花足以让人惊讶,而文博会则是承载这些火花的器皿。

昨天,是第十一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启幕首日,参展商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宝”,而市民也按捺不住好奇前去一探究竟。

ZAKER合肥、合肥晚报记者兵分几路,带你领略文博之“惊奇”。

最微小:

用放大镜欣赏的指尖核雕

“你在雕刻核桃,核桃也在雕刻你。”36岁的庐州核雕传人李绩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核雕经历。

与其他展品不同,核雕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仔细观摩。今年的文博会上,李绩带来了不少得意作品,其中包括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核雕。

雕刻一枚作品需要耗费一个月时间,分为设计样稿、选料、打磨、铅笔描轮廓、打粗坯、精雕、打磨抛光等7个步骤。李绩的庐州核雕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在选料和技法方面,庐州核雕主要使用产自大别山的野生山核桃与象牙果核,利用象牙果核黑褐色的内果皮与白色胚乳来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黑、白关系。核雕作品之精细,完全取决于雕刻人与刀的完美配合。每一件核雕作品的出炉,需要历经十几把雕刻刀的磨砺。

虽然是非遗文化,但庐州核雕依然在不断地创新。就以雕刻刀来说,最早李绩从外公手里接过的雕刻刀只有8把,如今已经被创新成了16把。18岁出师至今,李绩手里的核雕文化已经不局限在作品,任何与核雕的衍生物都被盖上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最文艺:

嫁接红楼梦场景的餐巾纸

提及红楼梦,你会想起什么?在主展馆,南京可一文创带来了系列轻奢展品,其中纸上红楼梦就是最引人关注的一项。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刘姥姥初进大观园、宝黛初次见面……名著中一幕幕经典场景都出现在手帕大小的餐巾纸上。

可一文创的餐巾纸接触最多的不是油乎乎的嘴、脏兮兮的手,而是画框。据参展商介绍,多数买家会用画框将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的餐巾纸裱褙起来,作为家居装饰。

文艺的人生也许并不需要解释,与市价一元一包的普通家用餐巾纸不同, 这些轻奢餐巾纸售价均在数十元。令人意外的是,价格并没有影响它的销售。“短短几个小时,带来的名片都被领取了,好几款餐巾纸也售罄了。”

据了解,这是南京可一文创公司首次来肥参加文博会,合肥人对艺术的包容力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合肥已经不是原来印象中的样子,城市发展非常迅速。除了北上广之外,这里将会是我们未来的潜力市场之一。”

最耗时:

一天织三寸的皇室云锦

曾经专供皇室,一天只能织出三四厘米的云锦,此次也来到了文博会非遗展区。在现场,已经织了30多年云锦的胡德龙师傅,为市民揭开了“寸锦寸金”的云锦的神秘面纱。

高高大大的织布机需要胡师傅和同事两个人操作。同事坐在织布机上方紧紧拽着经线,胡师傅在下方,在纬线上细细地织就图案精美、色彩绚丽的锦纹。南京万帛云锦织造有限公司姚兆娣告诉记者,南京云锦在元明清三代均作为皇室御用品上贡,如今走入寻常百姓家,并于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云锦美丽,织起来却是大费功夫。我们看到的花纹是在一万多根细细的桑蚕丝上缓慢地织出来的,只要断一根就会有线头,因此一天工作八小时只能织出三四厘米,手工织出来的一米价格高达一万多元。

最碰撞:

传统皮影戏“撞上”智能皮影

“我们马家的皮影,根在皖北梢在合肥。”马派皮影传人马飞已经连续参与了数届文博会。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兴起之后,马派皮影几乎销声匿迹。锣鼓只在自家后院,或亲戚朋友零星的邀请中响起。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泛起,皮影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文博会则为马派皮影提供了一处绽放光彩的舞台。五尺生绡做戏台,一面布屏,两个世界。

皮影戏,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声电影”。在方寸舞台上,演绎的是精彩故事。令人惊喜的是,在文博会文化科技融合展区,正在上演的皮影戏《霸王别姬》背后,不是指头灵活的手艺传人,而是一板一眼的机器人。据介绍,这款皮影戏是这家教育企业的老师金丛飞带领4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做出来的,原材料就是乐高的积木,通过程序控制,可以表演《霸王别姬》、《熊出没》、《猪八戒背媳妇》等经典故事。

最融合:

潘玉良画作“黏上”手工饼干

说起民国时期的女画家,你最先会想到谁?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与孙多慈,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之中,潘玉良无疑是最特别的。从青楼婢女到留洋学生、从大学教授到旅法画家的传奇经历,加之巩俐、李嘉欣前后两位女星的戏剧化演绎,让人很容易对潘玉良的容貌产生美好的遐想。在今年文博会主展馆安徽省博物院展区,潘玉良的自画像被“刻画”在饼干上。

细看这款沉甸甸的文创饼干——饼干底是纯手工制作,中间夹层是糖霜,最上面一层是食品打印出来的可食用糯米纸。据创意方北京国博文化研究院合肥分院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文创产品是为此届文博会特意赶制的。“昨晚连夜赶制了40份,其中包含潘玉良十一幅作品。没考虑量产,只是想突出这种文创模式。”

别具一格的文创饼干从众多展品中脱颖而出,这让创意方有些惊讶。“开展第一天,40块饼干就只剩下四五块了,这说明合肥市民欣然接受了我们的想法。”作为省博物院的合作伙伴,北京国博文化研究院合肥分院还带来了其他展品,例如茶品及潘玉良画作系列之蛋黄酥。“接下来,还会有更深入的合作,把更好的文创作品通过合适的方式展现给合肥市民。”

最卡通:

熊大最爱的靰鞡草“变身”鞋垫

《熊出没》中,熊大熊二两兄弟憨厚的模样让孩子们痴迷不已。从与光头强的对立,再到与之合作,3个卡通形象深入人心。而熊大熊二冬天最爱的垫子就是由靰鞡草做的,每当入冬两兄弟都会出门寻找靰鞡草,甚至还将为数不多的靰鞡草分给光头强。在今年的文博会现场,记者惊讶地发现靰鞡草也来到了这里,并“变身”鞋垫。

20元一双,纯靰鞡草手工制成。据吉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靰鞡草鞋垫是由当地妇联组织赋闲在家的妇女手工编织。“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各工序都比较复杂,一双要耗费一天的时间。人工成本非常高,基本上算是鼓励失业人员独立自主。”

草编鞋垫结实么?面对记者的询问,工作人员肯定地回复:“冬暖夏凉”。“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这个草经过工艺处理后能吸热固热还能除湿。”展区的靰鞡草不仅受到工作人员的极力推荐,也受到了东北老乡的一致好评。73岁的郭奶奶老家是吉林长春,40年前因为工作调动来到合肥安家落户。“考虑到合肥没有暖气,从老家带来最多的东西就是靰鞡草鞋垫。天然环保,比现在编织鞋垫好多了。”

最实惠:

20米长的面皮免费送市民

面皮算是安徽特色小吃、区域性代表美食,在安徽大街小巷均可看见它的身影。此次文博会,不少市民赶上了免费尝鲜的好机会。

在罍街展区,人们在面点大师吴斌的指引下用双手捧起一条长约20米、薄如蝉翼却拉不断的面皮。吴斌介绍,擀成面皮的面团没有任何添加剂,全靠材料的配比、醒面的时间、擀制的力度达到这种程度,绝对健康,可以放心拿回家吃。除了面皮,吴斌还表演了拉出比头发丝还细的龙须面,用面团吹气球等绝技。

此次文博会主展馆设置了特色文化街展区,罍街、裕丰花市、崔岗艺术村、巢湖耳街1912街区、三瓜公社在文博会现场进行了“实景还原”。除了文化展品、艺术展品等直接展示,一些鲜活的生活文化在逐一呈现。除了罍街的鲜擀面皮外,耳街也把巢湖特色的炸湖鲜、巢湖糕点带到了现场,戴着厨师帽的巢湖大妈还原了家常煎炸的一幕。

最异域:

漂洋过海来参展的尼泊尔唐卡

丝绸之路,既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也是丝路沿线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友谊之路。在今年的文博会上,“一带一路——国际展区”邀请了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伊朗、韩国等13个国家的约40家文化机构参展。

在一带一路国际展区,来自巴基斯坦的默罕默德·阿西勒夫昨天就来到会展中心开始布展,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参加合肥文博会了。与以前不同,默罕默德·阿西勒夫这次带了16个大箱子的当地文化精品、旅游特产和创意产品,“希望可以通过文博会把自己家乡的东西带给合肥市民,我觉得这种文化交流非常有意义。”

在默罕默德·阿西勒夫的展位旁,年轻的伊朗参展商阿布今年第一次参加合肥文博会,他为文博会准备了伊朗特有的手工挂毯和地毯。各色各样的毯子挂满了展位。“伊朗地毯和挂毯非常实用。千里迢迢从伊朗带到这个展会,我们也非常期待当地老百姓过来参观。”

“唐卡是佛教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在文博会现场,尼泊尔小伙那他沙(音译)认真地向前来观展的市民介绍。第一次来合肥参展,他从尼泊尔带来300多幅唐卡,标价最贵的一张在305万元左右,最便宜的唐卡也需要300元。虽然买家不多,但那他沙依然信心满满。“对任何新鲜事物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大家认识唐卡后肯定会为他着迷。”

最科技:

戴上“眼镜”就能身临其境

若在文博会上论科技感,那一定是VR和AR技术拔得头筹。

主展馆中,多家企业都带来VR、AR技术的应用产品。戴上简易便携的智能设备,或利用投影仪器就可以体验参观逼真的展馆,感受动感十足的影片,还能身临其境玩游戏。

根据沙堆高度实现“海洋”、“绿地”、“雪山”的趣味沙堆,小朋友可以深入体验“杀虫”、“拔萝卜”的探索乐园。这些参展企业利用AR、VR技术与互动技术,让科普活动更具趣味性。“VR不应该只是一种噱头,而应该致力于科技与科学知识相结合,服务于青少年学习。”

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智能机器人已经走进不少小朋友的童年。各类智能机器人层出不穷,十八般武艺全部上手满足小朋友听说读写全部需求。不仅如此,动手打造独一无二的机器人也成为课外学习的风尚。在主展区一侧,多家机器人早教中心陈列在此,他们带来了学员动手的创新机器人。“将乐高模型和机器相结合,学员打造了不少创新产品,类似会跳舞的机器人、爬行象。”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 记者 邱青青 乐天茵子/文 牛国梁/图

新闻推荐

合肥一周住宅只卖出40套 三县七周无房备案

星报讯昨日,据合肥本土房地产研究机构统计数据表明,合肥上周(不含巢湖和庐江)住宅网签备案已连跌四周,只有40套,全部是市区楼盘,环比大跌57.4%,比前一周少了54套,已连跌四周。其中,九区中只有六个区有备案...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