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彦周故居即将动工修缮这里有他的少年记忆,也是他首部长篇小说《丹凤》创作地
[摘要]这里有他的少年记忆,也是他首部长篇小说《丹凤》创作地
编者按:一座城市的底色,既在于她的窗口的文明程度与质量水准,也在于她维护和激励城市内在活力的制度安排,这包括了鼓励创新,也包
括了文脉传承。在合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灿若星辰的爱国将领、大儒名士以及科学泰斗等,显示了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与教育传统。而今,我们的弘扬与传承,正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注:本次报道中的“故宅”,包括了故居、旧居、家庙等涵义)
8月9日上午,在巢湖市庙岗乡金山村委会鲁集自然村,雨后初晴,夏雨洗刷过的树叶翠绿可人,水滴折射出璀璨的光线。来自合肥一家古建筑修缮有限公司的经理韩勇及专家赶到鲁彦周故居,进行竞标前的勘测。村民鲁圣东管着故居的钥匙,看到来客,他热情地开门请人进去看看,“就希望能早点维修。”鲁集村的村民大多都是本家亲戚,鲁彦周是他们的骄傲,“我们村,文风很盛,孩子们大多考上了大学。”
四间古老民居亟待修缮
在鲁集村一片新瓦房以及小楼之间,土墙小瓦的鲁彦周故居格外醒目。故居位于村子中间,四周开阔,屋前铺满了碎石子,屋子东侧有一片小水塘,水塘中间种满了翠竹。 9日上午,前一夜刚下过雨,门前的一些杂草冒出了头,略显凋零。
故居坐北朝南,只有一进,屋基为约一米高的石基础,上面夯土墙,小瓦屋面,小青砖门框,大门上还贴有春联。墙皮斑驳脱落,从地基上看,房子有四大间,但是西侧已经倒塌,用砖堆砌了一堵墙。
因多年无人居住,屋内潮气较重,内部墙体为大圆木做框架、横梁,中间填充砖块与土坯,堂屋与房间中的墙大多已倒塌。虽已空置多年,房屋里遗留的案几、照片、踏步床,都在彰示着当年的生活气息。
堂屋中间只剩一张案几,架在两张方凳上。案几上摆放着五个相框,正中间的相框中已经没有了相片,案几两头两个相框中的照片是鲁彦周先生年轻时期的照片,最醒目的则是晚年那张戴着帽子站在梨树下的经典独照。而最有年代感的则是一个相框中两张黑白照,照片中是两位穿斜襟服饰的老人,鲁圣东告诉记者,那就是鲁老的父母。
千斤粮仓显示家境殷实
东侧主卧的墙已不见踪影,在堂屋里就能看到显眼的踏步床,虽然灰尘满布,但是红色的油漆,繁复的雕花,以及床前的脚踏,都在诉说当年的鲜亮与美丽。
主卧前有一条小小的通道,通往厨房。如今厨房里已经没有灶台,左侧有一个大石磨,架在磨架上,右侧有一个白色球体,稻草抹上石灰泥砌成的,齐腰处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这是个粮仓!”鲁圣东说,以前农村老鼠多,为了防老鼠,粮食多的人家都会在屋里砌这样一个粮仓。鲁圣东介绍,故居里的这个粮仓,大约能装粮食1200多斤,“这在以前,算是比较富裕的。”“这是典型的民末江淮民居。”正在勘测的韩勇介绍,那个时期在江淮一带多是草房,而故居是夯土墙、小瓦面,还有青砖门框,一般人家是没有的。“我有记忆的时候,这栋房子就有了,几十年了。”67岁的鲁银生就住在故居附近。鲁银生告诉记者,在他幼年时,鲁老的父母还住在这栋屋子里,“我们都爱在这屋子前玩,屋前场地大,当年这个房子在村子里算是很好的了,我们家那时候都是草房。”鲁银生说,听父辈说,鲁老的父母非常勤劳,家境殷实。
小说《丹凤》在这诞生
鲁彦周1928年出生在鲁集村,作家、戏剧家,是安徽文化界的一面旗帜。鲁彦周8岁开始读书,在私塾一直念到15岁,天资聪颖,酷爱看书,1947年开始尝试写旧体诗,并在芜湖的一份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诗作。
据了解,鲁彦周1948年参加革命,1950年创作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30万字的《丹凤》,但是当时安徽并没有出版社也没有刊物,他只好投稿上海的《小说月报》,不巧遇到《小说月报》停刊,书稿也随之下落不明。直到2000年左右,上海作家协会翻修一栋老楼时,发现了这篇用毛笔字书写的手稿。
而据巢湖文学界相关人士介绍,这篇《丹凤》的创作地,就是鲁集村的这栋故居。
1950年鲁彦周调到《皖北文艺》当编辑,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安徽作协、剧协副主席、《清明》杂志副主编等职,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电影创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鲁彦周故居外貌
村民来省城他留人吃饭
晚年时,笔耕不辍的鲁彦周先生仍拖着病体坚持写作,并历时4年完成了75万字的长篇小说《梨花似雪》。2006年11月26日晚,他在合肥病逝,享年78岁。
虽然与鲁彦周老先生相差20多岁,鲁银生仍记得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以前他经常回村里来,后来父母被他接走了,但是他仍会回来看看老房子。”鲁银生和乡亲们也经常到合肥,有时也去拜访一下鲁老,带点土特产,“他对老家的村民很热情,我们去了,他就打听老邻居们的情况,留我们吃饭。”鲁银生就多次在鲁老家吃饭。
村里出了一位作家,这是全村人的骄傲。鲁集村共有村民近600人,文风很盛,鲁银生告诉记者,年轻一辈,大多都考上了大学。
将恢复百平米建筑风貌
离鲁彦周先生故居不远处就是鲁氏宗祠。 2007年文物普查中,鲁彦周故居被核定为文物保护点,2015年巢湖市文物管理所立碑公布其为巢湖市不可移动文物。
作为安徽省文化界的典型代表人物,鲁彦周故居的修缮与保护受各界关注,近年来多方人士在多个场合呼吁修缮故居,打造文化基地,打造巢湖人文风景线。
记者从巢湖市文物管理所获悉,2017年,鲁彦周故居被命名为巢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准备申报合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加强对鲁彦周故居的保护,该市已投资48万元,准备对鲁彦周故居进行修缮。目前,该项目已经发改部门立项,工程设计方案已编制完成,正在开展工程造价等招投标前期工作。
据介绍,本次维修工程包括鲁彦周故居现存房屋约为93平方米,西侧倒塌房屋面积约为22平方米,修葺后建筑总面积约为115 平方米。
■名人简介
鲁彦周1928年出生在鲁集村,作家、戏剧家,曾任安徽作协、剧协副主席、《清明》杂志副主编等职,上世纪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电影创作。代表作品有《丹凤》、《梨花似雪》、《凤凰之歌》、《三八河边》、《风雪大别山》、《天云山传奇》、《廖仲恺》等。其中《凤凰之歌》获1957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电影文学剧本征文三等奖。电影文学剧本《天云山传奇》和《廖仲恺》,在国内获奖。
鲁彦周先生的作品面对现实反思历史,既表达出欣欣向荣的向上精神,又不回避现实问题。著名作家王蒙曾说,安徽最知名的山有两座,一个是黄山,一个是天云山。 《天云山传奇》开启了伤痕反思文学的一代文风,作品改编成电影上映后,获得1981年金鸡奖、百花奖,并被译成德文、日文、俄文等在国外出版。
记者马翔宇汪漪实习生张怀念文/摄
新闻推荐
省城计划今年开通两条至巢湖的公交线滨湖至中庙、市区至巢湖黄麓旅游公交今年开通,电子站牌将于铜陵路等7条公交专用道同步建设使用。日前,合肥市交通局集中对今年合肥市“两会”上的代表建议和委...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