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安徽山水写志书
○李恩绶塑像近日在紫蓬山落成
○李恩绶像
○李恩绶版《龙文鞭影》内页
○李恩绶版龙文鞭影
1884年,受合肥诗友的邀约,江苏丹徒人李恩绶来到了合肥。文友见文友,有酒有肉有朋友。尽地主之谊的合肥诗人,带着李恩绶到合肥及周边游历山水。李恩绶醉心于巢湖的湖光山色,也流连难舍于紫蓬山、采石矶等层峦叠嶂的群山,在安徽十几年中先后写下了《紫蓬山志》、《巢湖志》、《香花墩志》、《采石志》、《庐阳名胜辑要》等志书,为合肥乃至安徽史志做出了重大贡献。
紫蓬山下生活十五年
在今天,说到周家谦,虽是合肥地区的名门望族,但他的名字很多人不熟。不过,如果提到淮军,很多人会知道李鸿章,而实际上周家谦的父亲周盛波,也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高级将领之一。
父辈们纵横征战,封侯晋爵,广扩田产,积累下大量的财富,到了周氏二代周家谦,基本上都过上了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不过,和父辈们的人生理想不同,周家谦的功名心要冷淡得多。他中过举人,也做过官,但是,他生性恬淡,更爱金石书画,喜欢收藏,乐于结交书画界的朋友,而懒于仕途。在紫蓬山区,周家谦是很有名的乡绅,也是有名的孝子。
李恩绶,江苏丹徒人,祖籍安徽舒州。因说话结巴,李恩绶自号讷庵,作为清末附贡生的他,自幼聪颖,笃志经史,长益博览载籍,诸子百家都有研究。同样,因不喜欢时文,科举不利,遂放弃了仕途理想,放任江湖,以做私塾先生、卖文为生。大凡能做出点成就的人,都有一两个癖好。在行走山水的过程中,李恩绶尤其喜欢收集各地的地方志,他觉得为未来留下文字,是人生快事。
因此,当1884年李恩绶游历到合肥时,博学能文、书生意气的周家谦和李恩绶一见如故。紫蓬山旁周公山下的周家谦安排酒宴欢迎远道来的客人。酒酣耳热之际,周家谦向李恩绶提出邀请,想请他留在周家当私塾先生。走南闯北,一生放任江湖,四海游历的李恩绶,满口答应了下来。
但可能李恩绶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周公山竟然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紫蓬山的周家一住就是十五年, 直到1899年他年迈之时,才返回故乡丹徒养老。客居合肥的日子,李恩绶成了合肥本地文化名流的座上嘉宾。合肥王尚辰、善化陆本滋、无为方澍、紫蓬山西庐寺住持虚腹和尚,都是李恩绶的好友。
改编蒙学教材《龙文鞭影》
和普通的私塾先生不一样,李恩绶是一个有著书立说理想的人。他在到合肥之前,已经着手在改编一本重要的蒙学教材《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为中国古代主要蒙学教材之一。是儿童学习历史人文知识的必备教材。《龙文鞭影》为明萧良有撰,原名《蒙养故事》。细心的李恩绶在长期的授课中,发现风行于世的《龙文鞭影》有很多瑕疵,决定自己动手重修一本《龙文鞭影》,并下决心作校雠增删。当然,这项工作是在他紧张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余进行的。从工作进度上来说,他在1884年到合肥之前,已经着手编校自己的《龙文鞭影》了。
但是,一个有些贫穷的教书先生,想刊印自己的书,是有些困难的。他需要找到赞助。这时,周家谦读了李恩绶重修的《龙文鞭影》新稿,非常高兴,他一再催促李恩绶早日完成编校,并出资资助《龙文鞭影》刊印。清末的刊印社大多数都是私人的,很多豪门贵族都有自己的刊印社。周家谦这样的“富二代”,想刊印一本书,实在是小菜一碟,不足挂齿。
周家谦催稿,李恩绶在授课之余,便将自己关在清幽安静的小屋中翻阅资料,仔细校订《龙文鞭影》。据史料载,《龙文鞭影》定稿的最后一站是在周氏“紫蓬山房”之“心太平盦”中。大功告成后,周家谦慷慨解囊,支持李恩绶编校版《龙文鞭影》付梓印刷,“以饷朋好”。
《龙文鞭影》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蒙学教科书之一,其最后通行本完稿于紫蓬山,印行于紫蓬山,从紫蓬山走向全国,绵延至今,可以说意义重大。当然,这本书也是周李二人友谊的见证,也是李恩绶在紫蓬山播下的一粒书香的种子。
创作安徽山水志
周公山,是如今紫蓬山区一百多个小山头中的一个,接大别山余脉之威,此地的山虽然失去了大别山的雄浑,但是,延绵起伏山峦叠翠的气势还是有的。相信在没有雾霾的清代,这里的山和森林可能还要更好看一些,这里的山溪与河流,可能更丰沛与清澈很多。山水哪能逃过文人的诗文与赞美。十几年的时间,每逢外地诗友来紫蓬山和周公山,李恩绶都会陪同他们在山里转转,到紫蓬山顶的西庐寺坐坐。巧合得很,西庐寺的多任住持,都是善于舞文弄墨的僧人,也喜欢结交当地的文化名流。
一座山,最宝贵的资源是山水,也是历代积淀下来的文化。去紫蓬山的次数多了,这座山前前后后的山形水势,都被李恩绶记在了胸中。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候,他决定为这座山写一本志。
在学生们的协助下,李恩绶开始实际勘察紫蓬山的地理、动植物,收集历史上文化名流为紫蓬山写的诗文,当然,他最醉心的还是西庐寺的由来,或者紫蓬山名,以及山顶李陵殿等等来历。最终,他花了几年时间写成了《紫蓬山志》。而《紫蓬山志》也成为我们今天了解这座山历史最全面最近的一本志书。而紫蓬山能让一位客籍人士如此流连忘返,以至费尽心血为自己立传修志,不得不说这正是紫蓬山魅力之所在。
写完《紫蓬山志》后,一鼓作气,李恩绶在游历、考证安徽山水的基础上,又陆续修订或编写了《巢湖志》、《合肥香花墩志》、《采石矶志》、《庐阳名胜辑要》等志书。这些志书,成为今天考证合肥以及安徽本地文化的重要文献。
塑像终落成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山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以山水寄托政治理想抱负,寄托情感,成为中国古典文化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书画里赞美山水的文章汗牛充栋。而在中国历史上,为一座山写志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紫蓬山志》是紫蓬山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当然,十多年时间中,李恩绶踏遍安徽的山山水水,披荆斩棘,写下了包括《紫蓬山志》在内的多本志书,这也是对安徽史志的重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徽人应该感谢这位清贫的私塾先生。难怪,《江苏艺文志·镇江卷》中这样记载李恩绶:“作诗初从阮亭,晚作则简质宕逸;作词得碧山、玉田法乳;为文宗桐城姚鼐,深邃衍奥,骈文高华秾粹。居合肥十多年,与谭献等结为吟社,良辰佳日,觞咏流连,极一时词坛之盛。”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终究没有忘记李恩绶。7月21日,紫蓬山风景区举行了《紫蓬山志》编者李恩绶先生塑像的落成仪式。这座塑像的风格和寓意,正是李恩绶当年为写《紫蓬山志》披荆斩棘的形象。这也为紫蓬山又新添一枚文化标签。而据了解,在肥西县紫蓬山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纪录片《紫蓬山》里,李恩绶也将第一次走进我们的视线。
□程堂义 于继勇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副市长王民生率队赴巢湖市调研美丽乡村、扶贫及抗旱等“三农”重点工作。王民生一行首先来到巢湖市洪桥村,走访贫困户,现场查看扶贫资料并询问贫困户家庭情况,对巢湖市洪桥村“代种代养”...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