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悠悠拂金粟 庐州城里“好个秋”

江淮晨报 2020-09-30 05:06 大字

桂花盛开,芳香四溢。

长丰县辣椒丰收。

环城公园秋色。

柘皋月饼。

合肥包公园秋色。

挂满了红彤彤果实的柿子树。

瓦屋纸窗下,煮一壶桂花茶,素雅陶瓷茶具盛汤,茶香馥郁,汤色明亮。吹开花叶,忽感凉风抚窗,随着窗外梧桐飘落黄叶,秋天,来了。

初秋微凉,几场秋雨草草落下,冲走了夏天的烈日和暑气。秋的脚步缓缓,路边树叶飘零,枝头还有大片绿意挺立风中。路牙边的石楠半绿,叶子初染秋意。秋风抚顺绿荫,洒下一片阴凉,趁着午休,街头辛勤工作的人们乘风而坐。

秋风撩人,不妨在庐州城里走上一圈,在这座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城市里,快节奏的拼搏,并不影响我们与几抹秋色相遇,酌一口桂花酿,品一口月饼,尝上几碟秋味。感受收获的滋味,听故事里的合肥之秋,忆合肥秋日的热闹风俗……快一起珍惜这份温柔的秋意吧。

庐州秋景图 桂香秋色意味浓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诗人笔下的桂花,来处清冷,落入凡间,粟玉黏细枝,微风一轻拂,满城皆桂香。走在九月的合肥,桂花香味软糯糯地钻进鼻间,抬眼望去,金黄细蕊缀满枝头,庐州城里尽是桂花的身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词人李清照眼中的“花中第一流”,也是合肥的市花。自1984年9月起,桂花和石榴花共列为合肥市花。上世纪80年代初,合肥大规模地引种桂花,合肥目前发现的最老的桂花树就在庐江汤池镇,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经过和合肥土地的多年共生,桂花也在合肥有了自己独有的品种,名为“庐州黄”,主要种植在合肥植物园内。“庐州黄”树体高大,叶片形状为长长的椭圆形,边缘则分布有细小的锯齿,花朵呈现出少有的淡黄色。

今年,由于气候适宜,空气湿润,合肥的桂花将迎来罕见的花期大爆发,正逢中秋和国庆“双节”来临,合肥人的假期将要“浸泡”在花香里、芬芳四溢了。

合肥的秋色也不仅在这一粟粟桂蕊中。秋风卷,梧桐落,缱绻老城回味浓。走进合肥的芜湖路,人行道上铺满金色落叶,一脚踩上去,枯叶裂开的薄脆声音挠人心痒。秋叶掩映间,白红砖墙、斗拱飞檐,安徽省图书馆被衬得愈发典雅;秋日微阳为大钟楼镀上金边,时针转动,记录着秋天的到来。

若想置身电影里的秋日场景,不如走一走合肥“最美乡村公路”——大姚路。蜿蜒起伏的道路,两边是高大繁密的杨树,微风撩拨枝叶,秋雨清洗过的树叶反射着日光。一路向前,秋色浸染,沿着大姚路拐进三十岗,低矮的红砖瓦房嵌在路边,俨然走进了一个世外田园。

待到秋末冬初,徽州大道北段的银杏树也要霸占合肥秋色图景里的一隅了。大道两侧数百棵银杏树齐齐变装,银杏只用一种颜色就把秋色渲染到了极致。从纯净的叶色到扇形的银杏叶,秋天在这里变得精致。秋风吹去,金色的银杏叶簌簌落下,一条“黄金大道”绵延千米,随手一拍,都是回味无穷的秋色剪影。

比起漫无目的地在城中寻秋,要想一头栽进秋色,大可直接去合肥植物园,桂花、菊花、红枫、向日葵……秋天里能够拥有的色彩,这里一应绽放。秋游大蜀山,徒步行走、登山锻炼、聆听鸟声,在满山森野中嗅一嗅秋日的清爽。漫游大蜀山森林公园、环城公园、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等园林,秋色层层尽染,心旷神怡。环巢湖郊游,波光潋滟,一览“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细观芦苇荡里的“蒹葭秋雪景”。

庐州风味鉴 暖人心胃齿留香

青云剪叶齐,叶底藏蕊黄,满城桂香岂能辜负?心灵手巧的合肥人最善于就地取材、因时而作。桂花赤豆糊、桂花酥糖、桂花酒酿圆子、桂花糖元宵、桂花糕……这些勾起肚里“馋虫”的“桂式”美味,都是合肥老餮们的心头最爱。

合肥人对桂花味小吃的爱好由来已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通物流远不及今天这样发达,对于合肥人来说,从城东到城西,从城中到乡下,就已是一次短途之旅了。为了那一口“桂式”美味,合肥人不惜赶着早车、排着长队,在江淮小吃部、五味元宵店、刘鸿盛饺面馆、庐州饭店和合肥饭店尝上一味花香小食,光是用桂花巧制糕点,合肥人就做出了桂花夹心糕、桂花发糕、桂花条头糕等别出心裁的精致点心。

如今,随着大湖名城的日益发展,合肥城里随处可见各地的美食,空前丰富的物质资源同时也让人们养成了如大杂烩一般的大众化口味。可追溯先辈们的传统智慧,或许能窥到一些答案,广厦千万间,夜眠仅需六尺,日食不过三餐。对一种滋味的千次琢磨,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

经过了时光的淘洗,如今,庐州烤鸭店中的桂花赤豆糊仍是本地人首推的合肥风味小吃。用红豆、藕粉制成的一碗香甜软糯的赤豆糊,食材看似简单,其中却藏着独具匠心的烧制手法。一碗赤豆糊,再以桂花细蕊点缀,配上清幽的桂花香,入口甜而不腻,唇齿留香。赤豆祛水肿,藕粉润秋燥,智慧的合肥人在吃食间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发挥到极致。碗筷起落间,舀起一勺香甜细糯的赤豆糊,满城的桂香和秋色也都尽收口中。

当枝头上的桂花,被摘下、洗净、沥水、晒干,和酒、蜂蜜、面、米等日常吃食交融,经过时间的发酵,在经验、手法和火候的精妙配合下,炉火一旺,桂花褪去明丽和生涩,生出一份香甜,一口秋日专享的美味温暖着合肥人的胃。或许我们可以说,每个平凡的合肥人,都在某个瞬间,创造着舌尖上的庐州风味。

赏秋赏月忆故乡,饼香四溢寄乡愁,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便是吃月饼。在我国,最初月饼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而月饼也成为了举家团圆的节令食品。

在巢湖柘皋,千年至今,古镇上的大月饼仍远近闻名。

59岁的李雪梅是土生土长的柘皋人,如今她早已离开了老家,但这个大月饼却总让她和家人念念不忘,每一年,他们一家人都会特意去买一些尝一尝。在她的印象里,柘皋人中秋吃的月饼是一种传统的大月饼,据说是朱元璋曾经用来藏过暗号的,现在在合肥的市面上已经很少见了。但在柘皋镇上,仍有一些老师傅传承着这种传统的手艺。

年近60的店主姓施,从十几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手工月饼制作。如今,这种带有浓浓家乡味的大月饼,成为回味乡愁的一种寄托。

这种传统的老式大月饼实际上是一种重油月饼,用料十分讲究。制作时,先把称好的面粉倒入容器,再将配好的麻油与水缓缓倒入,最后加上瓜子仁、核桃仁、芝麻、桂花、冰糖、桔饼等反复揉搓,直至摊成直径约18厘米、重约一斤的大月饼。月饼成型后,用打孔器在月饼表面打上一个个小圆孔。老施说,这是为了防止冰糖高温液化后在月饼表面留下气泡影响美观。最后一道工序是送入烤箱,经过10多分钟的烤制,色泽金黄、形似满月、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大月饼就可以出炉了。

一个月饼一斤重,幽香四溢,入口甜蜜,中秋节,能够吃上一口柘皋镇正宗的大月饼,这就是李雪梅一家人的乡愁,也承载着一代代柘皋人的味蕾回忆。

庐州秋日话 时异境迁情不同

纵观历史,不知古话传说中的合肥之秋是什么模样?文人墨客笔下的合肥秋色又撩起了哪些情思?不妨细细咂摸书页上的静止字符,在思绪中展开一幅幅合肥秋光图。

秋时满城飘桂香,提起“桂花”,或许不少合肥人想到的是“七桂塘”。光从字面上看,“七桂塘”这一地名好似就道尽了它的由来。在《合肥市庐阳区志》有记载:“永乐桥向东向西向横跨(长约200米)至高坎子,名七桂塘。据传当年有四个小塘,张家大园内小塘直径约10米,张家大园东边的刘家大园有小塘直径约10米,刘家大园东园小塘直径约15米(九曲水经过此塘),刘祠堂门前小塘(宽约6米,长20来米,东距益民街与人民巷交会口百米处)向东一隅当年为九曲水流经地。上到四塘,均在七桂塘路边,究竟哪个塘边植桂树,有待考察?”

还有传说在原先的七桂塘大门口,有七个叠式水池,水池内有形态各异的石雕,有天女散花、鲤鱼跳龙门等景观。为了装点这些水池,当地特意从外地移植来七棵桂花树,使七桂塘坐实了“由七棵桂花树而得名”的传说。每到中秋,“七桂塘”里便满树桂花,馥郁香味濡门染窗。

七桂塘是合肥的第一条步行街,但它留给老合肥人最深的记忆,莫过于“七桂塘菜市场”了。改造前的七桂塘菜市场总长不过三四百米,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红彤彤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顺着人流挤进菜市,和菜贩讨价还价,左右两家反复比对菜品,一股生活之乐趣油然而生。改造后的七桂塘菜市场热闹依旧,也变得更加明亮、整齐和卫生。

从七桂塘向东步行一公里多,就是包公园了。初秋,包公园里的夏荷谢幕,陷进塘中淤泥,泥中的藕却正是成熟的时节。旧时中秋,合肥人还有吃包河藕、加冰糖的风俗,以示“冰心无私”。人们都说这包河藕和一般莲藕不同,包河藕无丝,因包公执法为公、铁面无私,“丝”又与“私”同音,因而又被称作“无私藕”。

相传当年包拯为国操劳、为官清廉,宋仁宗皇帝便将护城河赐予他作为奖赏,并命名“包河”。包拯在包河边漫步时,不经意间拾到一把莲子,一时兴起,随手一丢,莲藕便在河中生根发芽。若干年之后,满塘荷花成了包河佳景,而包河里的藕也因包公“河藕能吃不能卖,愿者挖藕度荒年”而变得无丝了。早些年间,合肥人还自带长竿,在塘边捞藕,随着合肥文明城市的建设,在“五高地一示范”发展风气的浸润下,包公园中的荷花簇拥满塘,再也不见市民随手摘荷和捞藕。

和包公生卒年代相近的南宋词人姜夔,也和合肥之秋有着不解之缘。一句“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记录着姜夔在合肥的痴情爱恋,在《凄凉犯》中,姜夔就借着眼前的庐州秋景,一抒对曾经快乐时光的怀念。“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那时的合肥作为军事重地,由于常年遭受兵灾,繁华不再,在秋日萧瑟枯木的映衬下,显得更为荒凉。

顺着历史长河向前追溯,在李白送别友人所作的《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的诗中,合肥秋景也曾在“诗仙”笔下留下惊鸿一瞥。“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盛唐时代下的庐州城,天阔山高,秀水寒烟引人入胜。

庐州风俗赏 中秋节时庆丰收

在立秋这天,合肥人会吃上一顿美味佳肴,多以荤食为主,意为“以肉补膘”,俗称“贴秋膘”。“贴秋膘”这一风俗源于“苦夏”,人们希望借此把在夏天劳作瘦下去的体重补回来。立秋当天,吃西瓜也是合肥人的秋日风俗之一。合肥人认为,在立秋吃西瓜可以清洁五脏六腑,用合肥话来说,就是“打浪肠子”。旧时,立秋过后,合肥人便不再吃西瓜,以防寒气进入体内。

别看古人逢秋感伤,见“无边落木萧萧下”,伤“枯藤老树昏鸦”,可在庄稼人的田间地头,从树梢的柿子开始变黄、枝叶间的辣椒渐渐变红、沉甸甸的稻穗越垂越低开始,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就此迎来了他们的喜悦时节。“中秋节不仅是庆祝团圆的节日,更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合肥市民俗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陆勤学介绍,在中秋节当天,玩火把、摸秋、拜月等活动都是合肥地区的传统民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辛勤了一年的合肥人终于能够稍稍停下手中的劳作。又迎中秋节,漂泊四海的老老少少回到了家乡,聚坐一团,和家人共赏圆月,共度阖家之欢。“玩火把的民俗在农耕时代是非常热闹的,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会一起玩火把。”陆勤学说,玩火把在合肥地区又被称作“打火把”,有“软火把”和“硬火把”之分,人们用葵花秸秆等长秆绑上稻草点燃,这叫“软火把”,用葵花秸秆等长秆裹上稻草和塑料等助燃物,这是“硬火把”。

在合肥城区工作生活近20年, 老家在肥西高店乡的周顶回忆起儿时过中秋,仍十分怀念那时家家户户聚在一起的热闹和欢腾。“我家住在淠河边,一到中秋节晚上,我们这些小孩就会挥着火把,在河埂上一路狂跑、大叫。大人看着我们高兴得很,也跟着我们一起玩火把。”

在玩完火把之后,月亮也爬上了树梢,趁着月色,摸秋就开始了。中秋节时,田里的庄稼、瓜果正是成熟的好时候,孩子们摸着黑到农家的地里“偷”些花生、辣椒、南瓜等,丢了“秋”的农家也不恼,因为被“摸”得越多,寓意着来年的福气也会更多。摸秋不仅是劳动者的一次欢庆,也是丰收者的一次慷慨。

此外,在合肥人的眼里,尤其在肥东、肥西等地,“摸秋”还另有深意。在中秋夜,盼望生儿育女的少妇,便设香为供,携手拜月,然后闭眼在篱笆瓜架下摸索。摸到南瓜,便预兆生男孩;摸到峨眉豆(扁豆),便预兆生女孩。如今,在每年的丰收节,合肥长丰、肥东等地仍保留着摸秋的风俗,不过风俗内容却与时俱进。秋日下,城里的孩子奔跑田间地头,新奇地摸着地里的庄稼,借着“摸秋”体验一番农夫的艰辛。

除此之外,在合肥,每到中秋还有“拜月”的习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亮上,只准女性对着月亮烧香、磕头,小男孩可以跟着母亲、姐姐或是嫂子一起参与。中秋这天,除了吃月饼,不少人家还会吃石榴,希望能够多子多孙、多福多寿。

这些如今看来并不科学的风俗,却也恰恰反映着质朴的庄稼人骨子里对自然的敬畏。一如当今在“五高地一示范”的时代奔涌的浪潮下,合肥人民牢筑生态这个最美底色,要把合肥打造成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的决心。随着科教的发展,合肥人把对自然的敬畏和尊敬化作了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和建设,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延续老祖先们脚踩泥土悟出的勤劳智慧。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

张梦怡/文 李福凯/摄

新闻推荐

喜迎丰收节 新农人直播带货忙 合肥市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马郢启幕

正在直播带货的新农人。本报讯9月22日,长丰县马郢社区格外的热闹,合肥市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大幕在此拉开。丰...

长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