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丰县西北边陲的罗塘乡,南依千年水道庄墓河,西连风光秀丽的瓦埠湖,更有着塘连塘、井挨井的古老传说,因此独具充满灵性的文化精神内涵。 一方水土一方风情,历史早

合肥晚报 2020-05-31 00:56 大字

或因芦苇得名

罗塘名称的由来,有许多传说,最为当地人普遍接受的,是由“芦塘”演变而来。

1985年编辑的《长丰古今》记载,据传,古时皖中一带有三庐,北庐,即现在的定远县炉桥镇,南庐,为今天的合肥市,罗塘乡为中庐,左店中学退休语文老师、69岁的李家胜说,取的是罗塘与炉桥、合肥距离相等之意。南北朝前,这里几乎无人居住,72口古井组成古井群,一口挨着一口,众多古塘一个连着一个,因古塘边芦苇荡丛生,后人称这里为芦塘。

唐朝李世民时期,重修庙宇,在芦塘建立一座东岳修改庙及通惠寺。彼时,通惠寺建立地区仍有很多芦苇,老百姓有时候也称通惠寺为芦塘寺,芦塘寺庙前有一口井,称为庙井。明朝时期,朱元璋和其军师刘伯温有一次从芦塘路过,在此地饮水,留下一个马蹄印,老百姓又将庙井称为马蹄井。在抗日时期,芦塘地区属于新四军游击根据地之一,指挥中心就设在通惠寺,也就是芦塘寺,庄墓地区日军为瓦解此地反抗力量,派兵拆除了芦塘寺,寺庙遗址位于罗塘乡乡政府西北方不到一百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芦塘地属寿县,因当时登记地名时将芦塘误读为罗塘,芦塘公社自此被称为罗塘公社,1965年划归长丰县,1983年复改乡。2006年,将徐庙乡整建制并入罗塘乡,乡政府驻地罗塘寺。

如今,塘连塘的景象已经难寻,传说中曾经连成片的72口古井群,现在也只剩下乡政府里的那口马蹄井。因为没有足够的史书记载作支撑,所以当地人只能凭推测来验证留下的很多传说,只有不少老年人今天仍将罗塘称为芦塘寺,可以窥见确切的历史印痕。

探秘历史遗址

从南北朝时开始计算,罗塘乡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此,境内留有诸多历史遗址。罗塘乡文化站站长陈玉洁和对罗塘历史颇有研究的李河涛做向导,我们来到长丰县文物保护单位壁城遗址和庄王墓,探寻历史的奥秘。

沿着罗塘乡壁城村委会向西500米,再往南,就是壁城遗址,如今,已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如果不是醒目的遗址保护碑和仍旧随处可见的破碎古砖片,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活动踪迹,或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李河涛介绍说,壁城,在历史上真正的名称是甓城,因为“甓”(音pì,释义:砖)是不常用的“冷”字,民间误读或为书写方便,便演变为“壁城”,也有铜墙铁壁、坚固的寓意包含其中。不过,甓城之城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城市之城,而是古代战争用于攻防的军事设施,北魏戍卫之城。

地处梁魏边境的寿阳(今安徽寿县),是通往北方的门户,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谁得到寿阳,方圆52城皆可唾手而得。而且寿阳人稠地饶,富甲天下,素有粮仓之称。北魏与萧梁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五河、凤阳及长丰南、霍邱南等地一线。甓城恰位于这条线上,乃咽喉要道。

公元496年,北魏势力南侵,将寿阳城附近52城纳入北魏版图,将此城占为己有,重新修缮,既作为城池用,又作为军事要塞、卫戍要地来用。城内派驻士兵200余人,拱卫寿阳城。1991年版长丰县志中记载,据清光绪《寿州志》载,甓城“是时合肥寿阳沿边戍守处”。524年裴邃拔甓城,彻底毁坏甓城,从此,甓城就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与历史记载中。

古城遗址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据壁城村委会工作人员李继刚回忆,当年不知道谁家取土盖房,无意中竟挖出许多一头大、一头小,形状完整的青砖,这才相信,原来此地的确像祖辈传说的那样,是座古城。只是,那时人们普遍都没有文物保护意识,许多古砖被村民们用来搭建了猪圈、厕所,在今天看来,着实可惜。

因为没有天险,古人只能通过深挖河道作为防御。甓城东、南两面环水,遗址就在一条自东向西的古河道(古称阎涧河、沿河,今天称为庄墓河)北侧。今天,这条通往庄墓河的古河道已经干涸,看不出曾经的模样了。

另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地是庄王墓,它位于庄墓电灌站旁,区划调整,今也在罗塘乡境内。李河涛介绍,虽然称为庄王墓,却只是一座衣冠冢。根据原长丰县文联副主席林家俊考证,这是楚庄王母亲庄姪的墓冢。绿树、野花掩映中,依稀可见古墓被盗痕迹,李河涛说,抗日战争期间,驻守在寿县的李品仙曾带人盗取过古墓,附近百姓或取土,或寻宝,可能也曾进入过古墓。不过,自1982年10月,庄王墓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后,便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至于墓里存有哪些珍宝,只能留待日后整体挖掘时揭开谜底了。

丰硕精神财富

明清时期,仇氏、樊氏、张氏等族人陆续迁入,填塘建屋,宗族繁衍,曾经人迹罕至的罗塘,渐渐变得繁华。先辈们的勤劳、善良,给后人留下了丰硕的精神财富,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侵略者,罗塘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罗塘乡居住了几十年的朱庆平对幼时父母讲述的仇集惨案记忆犹新。

1942年,淮西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了二区仇集乡抗日民主政权(今罗塘乡),担负站岗放哨、防匪特、保卫家乡以及配合部队反“扫荡”等任务。1945年3月18日,趁淮西独立团跨路东作战,伪自卫团长杜学玉带领400多名日伪军,对仇集人民进行了一次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分队长仇庆强、民兵仇庆乐牺牲,仇庆福、仇庆召身负重伤。打到中午,民兵子弹打光了,残酷的敌人用秫秸引火烧着圩内房屋,圩内顿时成为一片火海,近百名群众和民兵落入敌人魔掌。民兵仇庆端、仇八、仇三,投火自尽;仇庆恩和10余名群众被当场枪杀;漆匠方家献嫂嫂被杀后,怀里一个正吃奶的孩子也遭毒手,惨状目不忍睹;仇庆仓、陈又恩、仇庆怀等三人被带到戴集附近铁路桥边遭刺刀捅死;另30多名群众被关进水牢,个个被打得死去活来。鲜血染红了塘北头圩子,但英勇的人民并没有屈服!

抗日战争时期,罗塘樊家湾地区就是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樊祠堂一度成为杨效椿、赵凯、董皖北、李国厚等游击队领导人的作战指挥部。据樊祠村老人回忆,杨效椿经常到樊祠堂来,就住在前殿左侧房内。新四军游击队许多作战计划,如攻打杨公庙、邵集日伪据点及三棵柳伏击战等,都是在樊祠堂内策划和决定的。樊家湾人在共产党领导下,奋起反抗日寇的侵略暴行,许多热血青年或拿起武器奔赴战场,用大刀砍向鬼子;或神出鬼没地炸碉堡、端炮楼,打得日伪不敢露头。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新四军的游击队,为游击队筹款筹粮做棉衣,收集情报送交通,掩护伤员运武器,为赶走日寇、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优美田园诗画

历史,记载了罗塘乡的沧桑变迁;铭记历史,罗塘人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初春,漫步罗塘,麦苗青,菜花黄,纵横的乡间小路、清澈的沟渠水塘,整齐的农家小院相互交错,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诗画。

比田园风景更美的,是罗塘人民的心情。灵气的瓦埠湖孕育了罗塘人民的聪明和才智,近年来,罗塘人民突破传统观念,大胆革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乡制宜,通过种植香瓜,传统务农的罗塘人拿到了一把“金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致富的大门。

陈玉洁介绍说,小香瓜,易种植、产量高,而罗塘乡是沙质土壤,土地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种植小香瓜。从上世纪60年代起,罗塘人的田里就出现了香瓜的身影,但那个时候的香瓜种植规模小,仅仅夹在田间地头的一隅,主要是为了供自家食用。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分田到户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的罗塘人有了自己的耕地,不再单纯地依赖传统的农作物解决温饱,而是分出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香瓜。有着多年大棚种植小香瓜传统的罗塘乡拐集、张岗、戴庙、叶集、罗塘等村(居)农民通过多年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种植经验,所产小香瓜,果形好、口感佳,上市十分抢手,效益显著。“落花甜”、“羊角酥”等叫得上名的香瓜在拐集的集镇上热销不断,也正是从那时起,罗塘香瓜第一次有了小范围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在罗塘乡党委的领导下,罗塘以市场为导向,走科研之路,大力发展塑料地膜,塑料大、中棚种植香瓜,积极引进优质品种,带动了周边数千亩的香瓜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香瓜也成为罗塘乡脱贫攻坚的主产业。

为了进一步增强罗塘乡的香瓜品牌效应,长丰县委宣传部与罗塘乡举办了一系列宣传和品牌推广活动,在拐集村举办罗塘乡小甜瓜旅游节,罗塘香瓜有了自己的LOGO,罗塘乡也取得了“香瓜之乡”的美誉。

香甜翠爽的香瓜背后,是罗塘乡越来越美的乡村景致和百姓们甜美幸福的事业生活。古色古香的文化墙、笔直宽敞的柏油路、镶嵌在房屋中间整齐的花木,脚下流水静静淌过。一边是田野,一边是林立的住房,人在乡里住,景在乡间绕。走进罗塘,空气中都充满甜蜜的味道。

□洪欣 李云胜

新闻推荐

合肥警方开展“筑安3号”行动 一周出动警力3万余人次

本报讯记者从合肥市公安局了解到,5月18日起,警方在全市范围开展代号为“筑安3号”的社会治安集中管控清查统一行动。截...

长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