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 建设乡村美丽新貌
记者与村支书一起到村里走访。
走访脱贫的村民。
体验时间:
12月10日
体验记者: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
体验地点:
长丰县陶楼镇陈圩社区
陈圩社区,地处长丰县陶楼镇东北部远郊。在2016年,陈圩社区所有贫困户就摘掉了“帽子”,如今,这个小村庄形成了一幅环境整洁、风景怡人、百姓安居乐业的美丽景象。这样一个从区位、资源上都不占优势的小村庄,一切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带着疑问,我跟随陈圩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良全,开启了挂职村支书的一天。
A
美丽乡村建设先在思想上“动工”3个月
见到我来,陈贤德立马放下手中剥了一半皮的山芋,略带疑惑地站起身来。我赶忙上前握了握他的手并表明来意,他却略带羞涩地下意识抽回手在裤子上蹭了蹭,说了句“不好意思,我手有点脏”。这一刻,面前这位看起来朴实憨厚的50多岁的陈圩社区村民陈贤德,成为了我“上任”村支书后遇到的第一个“导师”。
故事要从一年前说起。那时,“野蛮生长”的杂草、“无法下脚”的泥地、“肆意横流”的污水、随意堆放的垃圾和杂乱无章的私建房屋,几乎就是陈圩社区中心村的“全景”,用陈圩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良全的话来说,那时的陈圩村“到处是杂物,一眼望不到头”。
针对该情况,2018年,陈圩社区“上马”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然而,“大动干戈”的建设计划,让中心村不少居民表示迟疑甚至反对,陈贤德正是其中最顽固的反对者之一。后来虽在多方努力下征得了他的同意,但从那时起,陈贤德的态度一直被村干部们挂在心上。我“上任”的这天,正是自今年11月美丽乡村建设完工以来,对村民“体验”成果一个月后的一次重要“回访”。
“房子我都建好了,让我扒了重新修,这我怎么能愿意。”
果然,谈起当初,陈贤德还是心存芥蒂。原来,当初陈贤德在家私自盖了间小房,但无论从建筑角度还是环境角度,这间房都既不美观也不“好用”,而这间房,也正是他坚决反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不过吧,现在看来,值。”陈贤德弯腰又拾起了那块山芋,紧接着说道,“路好走了,收个庄稼,小车直接开到门口。那小房子村里帮我一块‘收拾’了,你别说,还真规整了不少。”陈贤德说。
听到这,我算是松了一口气。我看出来,同样松了一口气的,还有陈良全。
中心村54户人家,近一半对美丽乡村建设持观望及反对态度,一年前的难处,陈良全记忆犹新。“村民的顾虑我理解,这么多年,老百姓们习惯了那样的生活,改变谈何容易?”
“我意识到,要改造乡村,先要改造思想。”陈良全深知问题所在,之后立刻发挥中心村5位党员的作用,让他们登门向村民们详细讲述改造的原因等。此外,多次组织村民集体前往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的乡镇参观,让他们和当地村民交流感受。“最远的一次,我们去到了巢湖。”
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围炉夜话”与“实地考察”中,村民们都逐渐转变了态度,建设项目得以正式开工。建设中,在这近11万平方米的中心村,完成了道路建设、绿化亮化提升、河沟渠塘清淤、污水处理站建设等工作,完成垃圾清理约28吨,清除荒草2300平米,拆破拆旧50余处,整治乱堆乱放70余处……“项目从启动到完工共用了8个月,其中3个月就是在改造百姓们的思想。好在思想和项目都‘美丽’起来了。”
B
结束吃井水历史今年每家都通上了自来水
实际上,光听陈良全的描述,我还真想象不到一年前中心村“难以下脚,到处是杂物,一眼望不到头”的样子。因为此刻在我的脚下和面前,是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层次分明的绿化,小桥流水的景观,五彩斑斓的墙绘,创意十足的文艺装置,还有中心区域一块布置着长椅的休闲小公园。陈良全说,现在每天晚上,许多人会带个小音箱,在小公园里跳广场舞,可热闹了。我心想,这周围的房屋要是都盖得再高点,不就跟城里的小区一样了,但是不知道居民们的家中是什么样子。
仿佛看出了我的疑惑一般,陈良全提议,“咱们去村民家里看看吧,乡村建设,可不是‘面子工程’。”
路上,陈良全向我介绍,以往,陈圩村家家户户都靠井水生活。然而,陈圩村地处典型的易旱不易涝地区,若遇上如今年一般干旱的时候,那可就难办了。更何况,如今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负重挑水着实是一件难事。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村里开始大规模修建供水管道,今年11月底,全村500多户人家,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
今年59岁的陈德云,是村里率先一批“尝到”自来水的村民之一。一进家门,我先是看到了院子中央的一口井,掀开井盖往里望了望,干燥的井壁显示着它的“失宠”。而在厨房的一边,则是一条管道和一只新安装的水龙头,地下放着一只红桶,接满了清澈的水,我打开龙头接了碗水尝了尝,感觉和自己家里的自来水没什么区别。
见我是来看水的,陈德云笑容满面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家10月份通的自来水,可好了。”陈德云说,以往遇上“天气不好”时,那井水经常只够吃喝,灌溉、洗澡就没水了,如今水源稳定,不用挑水,扭一下龙头,想用就用。“另外,这水质也好。”说话间,陈德云拿起了一只红色的瓢,“就这个瓢,以前用井水时总是结了一层层的垢,我得用钢丝球来回擦。现在你看,多干净。”
话说完,陈德云又拉着我到了另一个房间,“你看,这是村里帮着我们修的厕所,马上就完工喽!”
虽然还没建好,但已经能看出,这间新的厕所并不是设“茅坑”的旱厕,蹲槽已被冲水便池取代,总体与城市厕所差不多,卫生程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陈良全介绍,厕所入户及改建项目,如今也在村里每家每户开展。
临走时,陈德云站在门口招呼着,“书记你们来家里吃饭啊!”陈良全摆摆手说,“饭就不吃了,下次来,再看看你家这厕所建到啥程度了!”我走在后面,听见原本在一旁一直没说话的陈德云老伴,口中喃喃地说了一句,“现在这村里头,对我们真是没话讲。”
C
“因户制宜”新产业助力全村贫困户脱贫
在这个全村人口不足2000人的小村庄,58户11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曾让陈良全很忧心,这其中,55户都是因病、因残致贫,“帮助他们脱贫,仅依托传统种植业是不行的,一定要靠新的产业。”然而因固有资源缺乏,又地处陶楼镇东北部远郊,陈圩村的产业基础一度相对薄弱,面对这一矛盾问题,陈圩社区采用的是“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之法。
家住村东头的陶余爱患有癌症,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和老伴两个人的生活一度极为困难。2014年,村里引进了稻虾共养产业,陈良全率先便想到了陶余爱。“他家临近陶楼坝水库,水质好。”在村里的帮助下,陶余爱申领到了项目奖补资金,又经历了集中培训,2015年年初,陶余爱在屋子后面开辟了40亩稻虾共养区域。
“田里都不能打农药,喂饲料的时间也要注意……一开始遇到好多问题,他们知道了就带人天天来,一边帮着我弄一边手把手教我。”陶余爱指了指陈良全说道。之后,那第一次的“收成”也让陶余爱惊喜不已,“一亩的稻子加虾,能收入3000块钱!”尝到了甜头,陶余爱赶忙叫子女回家帮忙,将原先40亩的共养地,拓展到150亩,仅用了两年的时间,陶余爱家脱贫了。
在陈良全带领下,我此次前来,是要告诉老两口一个好消息,目前,村里有一户很成功的稻虾共养典型,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还有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村里想邀请陶余爱“入伙”。“他们对品种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但会给你们做指导。种子之类的成本也会高一点,但他们会保证收购,而且收购价比你们现在卖的要高很多!”听我说完,陶余爱拉着老伴商量起来,不一会儿抬起头说:“好事情啊,好事情!”
像陶余爱这样利用“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开展新型产业脱贫致富的例子,在陈圩社区还有很多。陈良全介绍,村民钱潮云老公很早就去世了,自己左腿又患有二级伤残,几乎没有劳作的能力。村里知道后,帮她在屋子旁建上了光伏发电系统,让她坐在家里就能有收入。
与此同时,对像陶余爱、钱潮云这样的因病、因残致贫的村民,村里还一直提供医疗上的帮助,一方面,利用健康扶贫政策帮他们减轻医疗负担,此外,带领家庭医生定期去家里给他们做日常检查。“像陶余爱,在政策的帮助下,如今看病维持现状自己已经花不了多少钱了。”陈良全说。
医疗有救助,致富有产业。2016年,陈圩社区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帽”。在致富之路上,村里还一直想着法儿给大伙带来更多的好消息。
■记者手记“把不好办的事办好”
去陈圩社区头一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连串问题在我脑海交替浮现。
“对这样一个区位、资源都不占优势的小村庄,它究竟能‘做’什么?”“村民们能接受我这个‘一天村支书吗’?”“我该怎么做能让村民们满意?”……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村支书上任前都难以入睡,但我确定的是,只要“端起了这碗饭”,哪怕只有一天,心头就会有那么一种沉甸甸的牵挂。
第二天一去,看到陈良全案头一本本“挤”满了文字的工作日志,和其与村民聊天时熟络的模样,我心里便有了底。陈良全告诉我,自己从来没有什么“当了官”的感觉,“我就是想,别的村子能搞好,我们村为啥就搞不好?”
2014年担任村支书以来,陈良全“搞得”挺好。这话不是我说的,更不是陈良全说的,是陈贤德、陈德云、陶余爱们“告诉”我的。我在想,美丽乡村建设也好,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也好,落在老百姓身上,就是见诸于细节,日复一日逐步提高的生活质量。它可能是让载满庄稼的小车能开到家门口的那条水泥路,也可能是轻松一拧随开随用的那只水龙头,还可能是田里那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在我看来,再多的奖牌、再华丽的辞藻,都不如陈德云老伴轻声喃喃的那句,“现在这村里头,对我们真是没话讲。”
陈良全的路还很长。临走时,他急着赶往中心村,我问怎么了,他说之前经过那里,发现不少人家又在门口堆满了垃圾,他得去收拾收拾,再和他们说道说道。我又想起陈良全跟我说的一句话,“一帆风顺的事儿谁都会干,我们做书记,就是要把不好办的事办好。”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文
卓旻/摄
新闻推荐
“今年旱情严重,我提议抓紧冬春农闲时节多修水渠和当家塘。”12月10日,下塘镇陶新村老党员陶有余在会上建言。自第二批...
长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