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合肥乡村振兴迈出坚定步伐

合肥日报 2019-09-04 00:46 大字

昨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发布合肥市乡村振兴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迈出坚定步伐。

农业强——

都市现代农业活力四射

产业结构单一、粮食产量低、机械化水平无从谈起……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合肥农业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合肥,都市现代农业活力四射,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不断攀升。

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301.35万吨,较1978年增长86%,年均递增1.9%;肉蛋奶总产77.6万吨,较1978年增长11.2倍,年均递增7.4%;水产品总产21.6万吨,较1978年增长44.7倍,年均递增11.8%。全市粮食亩产382公斤,油料亩产200公斤,棉花亩产49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1.02倍、1.88倍、1.37倍。

机械化方面,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85万千瓦,较1978年的51万千瓦增长9.5倍;各类农业机械发展到54.5万台,比1978年的8.3万台增长5.6倍,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1.7%。农业结构方面,197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84.5∶0.5∶14.5∶0.5,2018年为52.7∶4.6∶26.9∶15.8,产业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向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形成优质粮油、草莓、蔬菜、生猪、家禽、乳制品、淡水产品等十大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市现代农业活力持续增强。”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夏伦平介绍,合肥市注重抓产业融合,坚持生产、生态、生活、生意“四生融合”,突出“生态宜居产业旺,生活美好展新颜”主题,下好先手棋;推进虾稻产业“3115”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六大行动计划”,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契合,与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跨界融合,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产业融合体系。

与此同时,合肥市注重抓提质增效,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争创庐江国家农业高新区,高水平建设中国农科院食品创新研究院,加快长丰草莓、大圩葡萄、合肥龙虾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系列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培育更多在全国叫得响、在国际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拳头品牌。

“合肥市注重抓业态创新,大力挖掘城市居民的田园和乡村情结,植入历史传承文化元素,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意农业、加工体验、订制认养等新业态。”夏伦平说。

农村美——

美丽幸福家园遍地开花

壮丽70载,合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节节攀升。

按照城乡融合要求,近年来,合肥市补齐农村路、水、气、网、电等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60.57千公顷,比1978年的298.8千公顷增长54%;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达82.7%。农村用电量17.12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403.5千瓦时,分别比1978年增长11.2倍、8.8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合肥市坚持全域推进、内外兼修,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人民群众幸福新家园。合肥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坚持“六主六辅”合肥改厕模式,抓好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观摩推广;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统筹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全面整治,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淮海大道,一路高歌猛进

和合肥老城区的道路相比,位于新站区的淮海大道是一条新马路,西起新蚌埠路,东至文忠路。一当我们向当地人打听这...

长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长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