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风起云涌地,今日虾戏稻花间 造甲开启“虾稻传奇”2.0时代

安徽商报 2018-05-27 01:00 大字

[摘要]昔日风起云涌地,今日虾戏稻花间 造甲开启“虾稻传奇”2.0时代

从三国时的兵家屯兵之地,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云起造甲”,这片土地上一直不乏可歌可泣的传奇,今天的造甲,精彩仍在继续——

造甲、旗杆、周仓、饮马塘,从一连串地名中不难看出,长丰造甲在三国时期属于兵家屯兵之地,制造盔甲、拉开军旗、屯兵屯粮、池塘饮马……千年之后,如今的造甲乡打起了另一张“甲”名片,身披红色甲壳的小龙虾,成为造甲乡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虾戏稻花间,米香龙虾肥”,造甲之虾、造甲之稻,开启一个时代的繁华。

身残志坚 双手创就虾稻共养模式

现年50岁的造甲乡双河村村民崔兴文,3岁时因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最终落下左下肢的终身残疾。而自崔兴文懂事起,从别人异样的目光里,过早地体会到了命运的不公,但同时也磨砺出了他的不服输个性。

2008年春天,崔兴文通过参加合肥市残联组织的专业培训,掌握了电脑操作技术,他从网上发现,养殖龙虾不仅不需要出重体力,而且成本低,利润大。于是外出拜师,在掌握全部养虾技术后,他三管齐下,做好水文章。即将30亩水塘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于养虾,一部分开辟成稻田养虾,另一部分用于繁殖虾苗。就这样,崔兴文成了造甲乡乃至长丰县第一个养龙虾的人。

在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双河水库不受污染,他在龙虾塘内模拟湖泊生态环境,种植伊乐藻、水花生等植物,平时既可净化水质,夏天又可为龙虾蔽荫,防止龙虾早熟。同时在喂料上以玉米、豆粕等各种野杂食为主,并自建了小电站,经常注入新水,既助龙虾脱壳生长,又保养虾稻田的水稻不施化肥。

因为之前经常在河道里逮龙虾、掏泥鳅,崔兴文知道什么样的环境里龙虾多,于是养起龙虾也就得心应手。经过十年的发展,崔兴文的龙虾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去年是四五十亩,今年扩张了一倍,达上百亩。

崔兴文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亩田可以产200斤龙虾,一斤龙虾20元,就可以卖4000元;另外还可以产600斤虾稻米,每斤6块钱,就是3600元,一亩田的收入在六七千元。

为了提高亩均效益,崔兴文还动起了脑筋。他发现早上市的虾价格卖得贵,一斤能卖上三四十块钱,而夏季的虾往往卖不到20元一斤,价格相差一倍。于是,崔兴文就摸索出一套冬季虾的养殖技术,还凭借这一技术获得了“合肥市科技创新优秀奖”。“冬季虾一般是10~11月开始繁殖,一般繁殖4个月上市,也就是次年2月就能上市,而养好冬季虾,主要是控制好水,水不能太深。”

无私奉献 带动贫困户养虾致富

在淘取了“虾金”后,崔兴文想到的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他无私地向十里八乡传授他的养虾经,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张玲就是其中一位。

张玲很小的时候,因为失火被烧伤导致右手残疾,胸腹部遗留下累累伤痕。结婚以后生育一个女儿。十多年前,张玲自己被查出慢性肾衰竭,每年的医疗费用就是很大的一笔开支,为此,张玲和丈夫进过很多工厂,打过多种工,还学会了多项技术,一门心思挣钱养家、抚老育小,日子始终紧紧巴巴的。

直至几年前,在残联举办的活动中认识了崔兴文开始养起了小龙虾之后,在崔兴文的耐心指导下,张玲的龙虾养的风生水起,如今养殖规模超过一百亩,一家过上了好日子。

今年4月份,四川绵阳的一位妇女看到网上报道的崔兴文的事迹后,辗转来到长丰造甲乡学习养虾技术。崔兴文得知,这名妇女的丈夫在地震中逝世,家里条件不好,想在绵阳开一个农家乐,养点龙虾做做餐饮。于是就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一股脑传授给她。妇女在村里吃住二十多天,临走要给他钱,但是崔兴文一分没要。帮助别人是他最大的快乐。

每次残联举办技术培训,崔兴文都毫不推辞的义务当起讲师,教残疾人养虾技术。因为老婆患有精神病,崔兴文还主动要求把自家设为救助点,定期就有医疗机构来家发放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而周围的精神病人就集中过来领药。因此,崔兴文还获得了市残联颁发的“优秀志愿工作者”。

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崔兴文还牵头与村里人成立太空莲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60多户,其中残疾人近半,在双河村创下了养虾千亩的神话。在他们的带动下,双河村家家户户都养龙虾,近千户实现了养虾致富。

“稻虾共养”提升水稻质量安全

每到龙虾季,关于龙虾脏、重金属超标的新闻就会刷一波。崔兴文很无奈地告诉记者,其实龙虾并不脏,反而对生长的水质要求很高,如果水里的农残、重金属超标,龙虾会自动“逃离”。所以大家都喊龙虾是“神虫”,“神”的地方就是,你对它好,它就来;你对它不好,它就走。有的食客吃龙虾的时候觉得个别龙虾腹部很黑。崔兴文解释道:“其实这样的龙虾已经抱卵了,从养殖的角度来说,这种虾最好,根本舍不得出售,要留下来产子。”

从另一个角度说,长丰的龙虾都是“稻虾共养”模式,水质好,养殖出来的龙虾也干净。记者在造甲乡看到,“稻虾共养”就是在稻田的四周开挖宽2米左右、深1.2米左右的沟,然后,在沟中注水,再将虾苗放入沟中养殖,而田中央则种植水稻。

长丰县素有“皖中粮仓”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长丰现有养殖水面12.6万亩,稻田种植面积85万亩,同时境内有池塘、水库、湖泊、河沟等多种类型水面,水域资源丰富,为“稻虾共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一方面,小龙虾“帮忙”吃掉虫子,其排泄的粪便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另一方面,水稻收割后的秸秆粉碎还田发酵,又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饲料……长丰县龙虾协会负责人表示,通过“稻虾共养”提升了水稻质量安全水平。稻虾综合种养以有机肥料作为基肥,以龙虾的粪便作为追肥,从而大大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限制或杜绝了农药的使用。稻虾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品质显著提高。

“稻虾综合种养显著地减少化肥用量,同时,有机肥和微生物制剂的使用促进了土壤的恢复,小龙虾打洞等活动也有利于施肥的均质化,保护和改善了耕地。”该负责人称,稻虾综合种养通过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渠,还大大增加了稻田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而且减少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制品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的面源污染,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返乡创业 90后小伙推动稻虾品牌化运营

现在造甲的小龙虾应该是“虾不离稻、虾稻高产、虾好稻好”,实现“稻虾”“虾稻”双双增收。为了打响小龙虾和虾稻米品牌,借助互联网,扩大影响力,加快产业融合,90后小伙徐亮学成返乡,成立牛耕天农业科技公司,打造种养、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

记者在徐亮的农产品展示间看到,虾稻米制作成5斤、10斤重的手提装,每斤虾稻米7~16元。同时,徐亮独辟蹊径,把虾稻共作产出的龙虾加工成真空熟食产品,让消费者可随时品尝到地方特色龙虾。徐亮表示,目前他生产的“徽虾农”虾稻米、“徽过劲”熟食龙虾销售火爆。2017年,徐亮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各类食用油、土菜、蛋、花生、乡村腌制咸货,产值达到了400多万元。今年有望突破800万元。

徐亮团队还利用众筹模式,在网上预售虾稻米,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还扩大销路。首期预售,有110多名客户参与。不仅自己发展,还带动全乡发展,据介绍,公司的签约基地有300亩,销售覆盖3000亩,乡里乡亲遇到销售问题,都可以找牛耕天。

通过“乡青计划”和合伙人制度,徐亮不断培养和吸纳年轻人加入团队,来乡村创业。他还计划打造网络平台,依托虾稻产业,将当地的红色文化、双河水库等自然风光资源结合,发展乡村文旅,提高虾稻产业的附加值。

中国科学院注入科技生命力

造甲乡如火如荼发展的新农村经济,也吸引了中国科学院的关注和加盟,良种择田而育,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和中科院遗传所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共同研究培育出的优良水稻品种“科辐粳9号”,正在造甲试种推广。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副研究员刘斌美介绍说,“科辐粳9号既有籼稻外观,又有粳稻口感,属于晚粳稻类型,因为具有感光性抽穗灌浆,在光照强、温差大的秋天,有利于优良品质形成。”该品种不仅破解了水稻“高产不好吃、好吃不高产”的难题,亩产可达1000斤,比一般的优质品种米产量高了将近一倍,而且它做成的米饭油亮,软度适中,适口性好,有回甜味,冷饭不回生。

更为难得的是,“科辐粳9号”作为一款“科技米”,由于应用了杂交育种技术,也消除了消费者对转基因安全性的担忧。

造甲高科技农业的2.0时代,已经到来。 郑茹 曹涛/文 卓也/摄

新闻推荐

看“升级”电网是否在你家门口

今后,对于肥西上派、肥东新城、长丰北城等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及人口密集区,将进行电网重点“升级化”改造建设。记者从合肥供...

长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长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