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辈子 一件事 80岁的她仍为彩调流汗水

南宁晚报 2017-05-16 04:17 大字
骆锦云老师

曲折艺术路 从未想放弃彩调

骆锦云,出生于1937年,柳州融安人,13岁起学习彩调,现为广西彩调艺术团艺术总监。如今80岁的她有恙在身,行动不便也经常拄着拐杖坚持去彩调艺术团指导和编排节目。5月9日,骆老师跟我聊起了彩调,话题一打开她便陷入了当年的回忆里滔滔不绝。

骆老师13岁学习彩调,15岁考上当地的彩调班,进入广西民间彩调团。从1954年开始,彩调团经常外出演出,在当年戏曲是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骆老师一辈子最荣幸的事就是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表演。骆老师回忆道,1960年广西民间彩调团受邀去中南海表演《刘三姐》,因彩调的演出形式和演出内容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所以四进中南海做汇报演出,还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刘三姐》从此名声大噪,红遍大江南北。至今骆老师家里还摆放着当年在中南海演出团与朱德元帅合影的照片。她说:“这是我最宝贵的一件物品。”骆老师对彩调也有遗憾,在当年的时代环境下,骆老师离开彩调团7年。幸运的是,7年后,骆老师又重新回到学校继续教学,从此,骆老师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彩调。

旧瓶装新酒 彩调也要有创新

在成立彩调艺术团的前三年,骆老师与彩调爱好者都在公园里练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在区老年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于2010年7月成立彩调艺术团,成员有民间艺人,也有喜爱彩调的区、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的退休干部共30多人。艺术团平时除了参加各类型的比赛,还走出学校到各县份进行学习交流。先后到宜州市、罗城县、平果县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联欢。

骆老师说,彩调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彩调经久不衰是因为彩调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演出的剧目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所以彩调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大部分年轻人不接受这样的歌舞形式,传承的问题一直是骆老师的心头病。为了跟上时代,让彩调有创新,在去年的桂北彩调联欢会中,彩调艺术团将《刘三姐》中的“盘歌”“采茶”及《三王打鸟》中的“四门摘花”等优美曲谱,通过为原来的曲调谱上新词,实现了“旧瓶装新酒”的崭新蜕变。耳熟能详的旋律此起彼伏,咚咚锵锵的锣鼓欢腾跳跃,在联欢会上展示了彩调艺术的独特魅力。

活动中心彩调团的成立,给爱好彩调的退休干部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发挥特长的平台,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快乐,找到了健康。我们也希望彩调在各位前辈的努力下,让富有民族特色的彩调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蒋 茵)

新闻推荐

百封家书传好家风

宜州讯“孩子,你要做个品德高尚的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全的人却不能用知识弥补。”这是宜州市第一小学一名学生家长写给女儿的一封家书。在QQ、微信聊天普及的年代...

宜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