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河池市为民办实事工程之社会保障篇—— 社保惠百姓 点滴见真情本报记者 黄开均 通讯员 莫丹梅

河池日报 2017-02-13 00:00 大字
 

编者按: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多年来,河池市一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都把为民办实事工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不断织牢民生安全保障网,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件件民生实事,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通过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全面展示河池市为民办实事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我们一家人在去年8月拿到低保后,家庭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在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的鼓励下,我养了50只鸡和1头牛,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今年春节前,南丹县芒场镇蛮降村45岁的贫困户莫仁林,住进了刚建好的砖混楼房。

和莫仁林一样,2016年河池市新增22.2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发展产业没了后顾之忧。至此,去年河池市共有35.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到低保政策。

这得益于河池市去年8月出台的《河池市加快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得到有效衔接。

该《方案》规定,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对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按政策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和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对依靠扶贫开发暂时无法脱贫或脱贫后再返贫的家庭和人员,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或临时救助范围,给予相应救助保障。

受益的不仅仅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河池市强化落实社会民生保障,城乡低保救助工作正常开展,全市有44.81万名生活困难群众被纳入城乡低保保障范围。

“原来每个月只有125元,现在提高到了140元。”蛮降村洞塘屯的王老前2016年年初就享受了当年的低保政策。2016年8月,王老前到银行领取低保金时发现,当月的低保金多了15元。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2016年7月1日起,河池市相应调整了城乡低保对象的补助水平:在册城市低保对象每人每月提高20元补助金,月补差标准由原来的280元提高到300元;在册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提高15元补助金,月补差标准由原来的125元提高到140元。

据统计,2016年全市累计救助低保对象419.85万人次,发放低保补助金61288.82万元;城市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助为292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36元,达到自治区下达的指标数。

这是河池市社会保障惠民的具体体现。2016年,河池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力推进社会民生改善,织牢民生安全保障网,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残疾人保障方面,河池市继续推行残疾人托养“阳光家园计划”补助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为生活困难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补助,改善这部分残疾群众生存发展条件,不断满足残疾群众托养服务基本需求。

据悉,2016年,该项目补助标准从每人1000元/年提高至1500元/年。2016年,河池市共为1910名残疾人发放托养服务补助,其中,1810人为自治区目标任务,100人为市级自筹资金,共发放补助资金281.5万元。

“除宜州市有一个70多人的残疾人托养机构外,其余县(区)还没有相应的托养机构。”据市残联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河池市残疾人托养补助资金主要通过银行代发,直接打入补助对象的银行账户,“随着条件的改善,我们也要逐步转化为机构托养。”

新闻推荐

宜州警方破获一起毒品案

据新华社南宁9月19日专电(记者夏军)记者从广西宜州市公安局了解到,近日该市警方端掉一个隐藏在偏远村屯的制毒窝点,当场抓获制毒人员2人,缴获疑似冰毒成品16公斤、半成品49公斤、制毒原料120公斤和制...

宜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