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家乡小河垃圾“筑坝”触目惊心,28岁小伙创作微电影—— 汇聚“环保正能量”■ 本报记者 韦孟生 权晟 通讯员 覃芳梅

河池日报 2013-04-16 13:23 大字

清理后的小河重现清澈。

三岔镇工作人员在清理垃圾。

 

老高是生活在农村的留守老人,老伴去世后,他来到年轻时与妻子相遇、相知、相恋的小河畔、石桥边。承载着那段清纯爱情的小桥流水,早已被村民随意丢弃的垃圾覆盖。面对旁人的不解,老人抡锄挥铲独自一人清理“垃圾山”,并用手推车将一车车垃圾运送到1500米外的垃圾填埋场,誓言要为子孙后代留住青山碧水……

导演并拍摄制作这部桂柳话微电影《母亲河》的28岁小伙樊祖韦,日前收到好消息——4月1日,他将电影上传到各大网站后,点击量迅速攀升,引发网友对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的关注和热议;4月2日,在影片取景拍摄地宜州市三岔镇,当地政府迅速组织工作人员和群众50多人,租调大型钩机,把影片中的“垃圾山”清理干净。

“拍电影,不仅是要为家乡环保出份力,还希望能引发大家关注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和处理问题。”樊祖韦说,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三岔人”,镇上的小河曾是当地孩子们嬉戏的乐园,村民的生活用水也全靠河里的河水。离开家乡闯荡十多年后,他回到三岔镇,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发现由此产生的环保问题。

“主演老高是我的父亲,所有演员都由亲朋好友义务参演。”樊祖韦说,春节前,他回乡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筹划剧本,拍摄“空镜头”;又用一个月召集镇上的老人拍摄“老演员”的戏份;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他又抓紧用一个月拍摄“年轻演员”的戏份;最后,用一个月对电影进行后期剪辑制作。没有拍摄资金,演员全部零片酬,只有一台带摄像功能的相机,他完成了这部时长20分钟的微电影的所有拍摄。

《母亲河》引发的关注,经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后,引来广大读者和网友纷纷为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建言献策,汇聚“环保正能量”。

“要治标,更要治本。”三岔镇三岔村村民乔健军说,他的农田在河水的上游沿岸,过去垃圾“筑坝”,每逢大雨,他的农田就被淹。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他希望当地政府尽快召集镇上居民和周边村民,协商统一垃圾清理费的缴费标准,聘请专职保洁员,开展垃圾日常收集和清理工作。

“如果要对河岸进行美化改造,我愿意出10吨水泥。”村民乔永丰说,听说政府清理完垃圾后,要把河岸硬化改造成群众娱乐休闲的场所,他表示愿意出一份力。

“群众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三岔社区党支书、主任韦继祥说,下一步,社区将针对垃圾清理工作出台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收费规定,将社区内900多户共2300多人,纳入这一管理中,确保群众的生活垃圾能及时清运。

“《母亲河》热播后,群众的环保意识在提高,形成了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三岔镇宣委、副镇长潘玉成说,政府将加强环保宣传,力争确保村屯的各个垃圾集中投放点的日常清理工作,同时增建垃圾焚烧炉,确保“母亲河”清洁卫生,让群众满意。

新闻推荐

市政管理局帮扶红山村

宜州讯 4月8日,宜州市市政管理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联系点北牙乡红山村,给联系对象发放“党员联系卡”,送上慰问品、化肥等物资。   ...

宜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