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姓十喜看民生 咏今追昔颂党恩——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一周年 ■ 唐正湘

河池日报 2012-07-19 08:10 大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泰民安、繁荣富强,取得举国瞩目的伟大成就,宜州市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老百姓得实惠,概括起来有十喜。

一喜农民种地不纳粮。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免田赋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做到。

二喜孩子上学无忧愁。宜州市城乡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进行远程教育,使山区中小学校的学生能得到来自名校名师的指点。贫困家庭孩子考上大学,做到应助尽助,2011年共资助1257人。

三喜百姓看病能报销。医疗保障到农家,到2012年,宜州市参合农民504979人,参合率达97.95%,2012年参合筹资1.46亿元,群众高兴地说:每人只交50元,吃药看病管一年。

四喜荒山陡岭变金山。到2010年,宜州市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合计109000亩,现在宜州乡村山也绿来水也清。群众说:“政策好来收入增,日子越来越火红。”“苦也尝过,甜也尝过,今天的日子最火红。春也走过,秋也走过,科学发展,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道路最宽阔。”

五喜社会保障面宽广。现在除企业职工、村干退休有保障金外,农村的农民、城镇居民也有保障金可领。2012年6月,全市农保领取人数60143人,金额330多万元。居民保领取人数1667人,金额9万多元。

六喜村通公路起新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几年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所有的乡镇通了油路、水泥路,全市所有到村委的村通了公路。交通方便,农家越来越富裕,现在农村一栋栋新房,一条条新路,展现在世人面前;“土房拆掉起洋房,四周环转绿竹行,琉璃瓦盖金闪闪,公路修到壮山乡”;这是宜州新农村的现实写照。

七喜山村用上自来水。这些年宜州人畜饮水工程加大投入,不少原来缺水的村屯,用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水荒的历史。

八喜农家通电见光明。通过农网改造,全市农村都用上了电灯,群众高兴地说:电网改造到农村,山区的老百姓家家户户用上照明灯,党的政策惠民生,山区变成新农村。

九喜移民搬迁进新村。这些年由于党的政策好,边远的山村有条件的搬迁到城市附近居住,如安马乡的肯坝、古育、古直几个村不少农户搬到外面居住。有的屯全搬到怀远、德胜政府所在地附近住,农忙进山种地,农闲在外经商或打工赚钱,日子过得真不错。

十喜新村建设展新姿。这些年不少村屯生产走上专业化,生活迈入小康,原来的茅草泥瓦房被新楼房取代,原来的羊肠小道被乡村公路取代,原烧柴火被沼气电器取代,原步行被车辆取代;二十年前文人笔下的宜山农村的傍晚是这样描写的“夕阳在山留晚照,崎岖小路行人少,望断修竹埋没处,缕缕炊烟绕林梢。”二十年后的今天,在文人的笔下,又是另一番景象。“夕阳在山留晚照,大车小车回村跑。望断修竹埋没处,昔日炊烟何处找”。

这些年宜州农村越来越好,农业生产更是喜人,特别是甘蔗、桑蚕两农村支柱产业,发展很快,给农民带来收入,成为农村家庭资金的主要来源。2011年宜州桑园达30.3万亩,农民人均种桑养蚕收入达3830元。

“黄金竹影几千秋,云雾山中水长流;千里龙江飘玉带,两岸斯民滚金球;遥望桑田三千顷,丝绸之路连五洲;歌乡美景观不尽,远方游客任来游。”这就是今天美丽的宜州。

农村变化大,群众生活提高。随着农村的变化,不少农民要求进城,宜州市委、市政府采取新区开发与旧房改造齐头并进的办法,推进旧房改造。市城区东西南北中,建设日新月异。宜州的每一项变化,都离不开党的好领导,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我们坚信:党的阳光普照,人民天下常春。

新闻推荐

群众利益放心上 落实民生不含糊 宜州农民尽享惠民政策“大礼包”

宜州讯

 

近年来,宜州市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尤其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新农合、子女教育、强农惠农资金、养老保险、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均能摆在党委、政...

宜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