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河池谱写绿色新篇章去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97%,高于全区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罗昌亮

河池日报 2011-11-03 09:55 大字

 

“山青水秀生态美”,2010年春节期间,温家宝总理到河池考察时的欣然题词,不仅是温总理对河池良好生态的充分肯定,也是河池生态的真实写照。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河池牢固树立生态建设的理念,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原则,产业选择从生态出发,人居改善从生态着手,环境保护从生态着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切实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谱写了河池生态建设和绿色崛起的新篇章。

作为后发展地区的河池,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始终恪守“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十一五”期间,河池经济发展喜人,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十四个翻番”,更喜人的是河池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降反升。据统计,2010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750万亩,排广西第五位;有林地面积达到3326万亩,排广西第三位;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600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321万立方米,人均活立木10.9立方米,排广西第三位;森林覆盖率也由“十五”期末的52.95%提高到2010年的66.97%,高于全区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全市人均林地面积达8.1亩,生态资源优势凸显,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赢的目标。

“老、少、边、山、穷”一直是河池的贴签。为做好山的文章,近年来,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河池市先后组织实施了珠江防护林工程、封山育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工程、速丰林工程等国家或自治区林业重点工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有效促进了生态的改善。

退耕还林工程不仅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更让群众得到实惠,成为扶贫帮困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2008年以来,国家共下达河池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计划总投资3.33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亿多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后,项目区贫困面貌有了较大改变,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99元,比2007年的2495元增加了1104元。

大力推动农村沼气建设。通过沼气项目的实施,使生态、经济和社会取得显著效益,有效地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为河池市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建沼气池33万户,占总农户76.7万户的43.02%,占可建池总农户56.98万户的58%。通过沼气项目的深入实施,全市每年可为22万多户农户提供优质燃料共1.25亿立方米,能源开发量约折合标煤225万吨,可节约薪柴21万吨,对保护生态、改善宜居宜业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产业引导、经济转型过程中,河池市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开展了工业节能、公共节能、建筑节能、二氧化硫减排、化学需氧量减排等五大专项行动,2008年以来共排查出涉砷的重金属企业134家,并责成整改。加快推进红水河、城区龙江河段、刁江等重点江河以及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引导有色金属、化工等重点能耗行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大循环框架,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等各种废弃物。在宜州市建设“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实施“桑-菇-肥生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组织实施优桑工程、优茧工程、优丝工程和桑蚕综合利用工程等。

经过一系列措施,全市空气质量总体向好,江河、地表水水质总体达到国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退化土地治理率达45%,石漠化治理率达49%,恢复矿山植被138.5万平方米,“山青水秀生态美”真正成为河池的优势品牌。

新闻推荐

全区关工委系统人员培训班在宜州开班 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再上新台阶

本报讯

 

(记者

 

罗昌亮)

 

11月22日上午,第9期全区关工委系统人员(五老)培训班暨“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队伍建设研讨会...

宜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