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桂西北的“国展” ——记宜州合寨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筹备工作

河池日报 2010-11-24 10:14 大字

 

“国展”引起世人关注

今年8月到宜州后,唐鸣教授一直很忙碌。他和他的团队所承担的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展览空间设计工作,经过紧张的筹划,目前进行到入场布展阶段。

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大队(现为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选举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揭开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崭新篇章。历史走过30年,村民委员会制度传遍大江南北,深入人心。2010年5月21日,国家民政部发文,支持在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的宜州市建立国家级反映村民自治发展历史的史料展示场馆,并为规模浩大的全国史料征集活动制定详细方案。在桂西北举行的这场“国展”引起世人关注。

“场馆基建对广西来说并不是难事,但史料征集必须借民政部之手,举全国之力。”负责史料征集筹备任务的宜州市民政局蓝建恒说。

民政部发文后,6月,大量反映农村村民自治发展历程和业绩的图片、文件、实物不断从全国各地寄来。如何筛选和布展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问题。宜州市有关领导开会讨论决定:“请最好的专家来!”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是我国唯一从事农村政治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基地,实力最强。“我们一眼就瞅准了。”蓝建恒说。

8月,研究中心派出两位专家到宜州考察,并与宜州市民政局签订协议,承担“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展览空间设计研究”课题。

史料征集做到应收尽收

紧接着,以华中师大政治学研究院副院长唐鸣为首的由2个博士生导师、2个博士、4个硕士研究生组成的专家组奔赴宜州参加史料征集工作。

除了从全国各地陆续寄来的史料外,专家组还列出一张长长的名单点名征集。

五牙子章是专家点名要来的宝贝之一。为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倡导农村变事后理财为事前理财,凡大项财务支出,由理财小组先讨论后执行,采取审核印章监批制,由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5名村组理财小组成员,将刻制的理财小组审核印章分成5份,小组成员每人掌管1份,称为五牙子章。村里所有开支发票都必须经财小组成员逐一审核加盖审核印章后,方由村委会主任签字审批入账。

“在村民自治发展史上,这无疑是一个大胆创新,展示中心不可能缺少这一有力物证。”唐鸣说。

史料征集也有意外收获。青海省民政部门专门派人从青海坐火车到桂林,辗转宜州送来一张土改时期的地契。

“现在土改地契这样的实物不多见了,对展馆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唐鸣对此津津乐道。

场馆设计突显地方特色

胡忠山教授是村民自治展示中心的文本和空间设计总策划。“此次来宜州的专家有两批人,一批是做内容,一批是做空间平面设计。”胡忠山说,“我们的设计既要反映出村民自治的发展,又要突显地方特色,还要让老百姓看得懂。”

走进展示中心,10个展馆中几乎每一个场馆都可以见到铜鼓、绣球等代表广西民族特色的雕刻或装饰。第一个馆反映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合寨村委会产生和发展历程,名曰“首创之功”,大型浮雕《香樟之约》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截至目前,从全国征集到的7000多件史料中,图片、资料、电子材料有6000多件,实物有1000多件。

“美中不足的是实物史料的比例不高。”胡忠山说,“我们就用影、像、声、光进行弥补,有些展品是按实物比例复制出来的。”

据了解,宜州发现了8块历朝历代留下的镌刻有村规民约的石碑,但当地村民把石碑当作“神明”供奉,不可能捐出。于是,专家仿制了其中4块,有一块是嘉庆元年的村规民约石碑,重达500多公斤。

村民自治的研究基地

国家民政部把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定位为反映村民自治发展历史的史料展示场馆,弥补我国村民委员会和村民自治没有专门展示场馆的空白,使之成为我国村民委员会建设的历史课堂、研究基地、实践样板和对外窗口。

“它的地位是其他展馆无法比拟的。”胡忠山说,“即便是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所要展示的内容也仅是一个村。这里却是全国的,是‘国展\’,在内容上也是最丰富的。”

据悉,目前整个布展工作仍在紧张进行,预计11月底结束,11月25日场馆有望试运行。

(记者

 

沈应佳)

新闻推荐

抗冻救灾 力保畅通 ——河池移动公司南丹六寨路段抗冻救灾侧记(上)

中国移动广西公司河池分公司应急通讯车赴现场开展服务。 记者 高东风 摄 抗冻救灾 力保畅通 ——河池移动公司南丹六寨路段抗冻救灾侧记(上)

 

1月1日18时...

宜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