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态的成本 应该正确看待罗力玮

河池日报 2019-12-05 17:35 大字

据报道,为改善红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天峨县积极探索饮用水源地两岸退耕还林模式,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生态公益林补助,解决退耕农民的收入问题,实现森林资源、农民收入、生态承载能力的同步增长。(《河池日报》12月4日)

而就在上周,《河池日报》报道,天峨县多个部门于11月25日采取联合行动,依法查处了该县下老乡一处非法采石场,制止其非法开山采石的行为。两则来自天峨的报道,一则关于山,一则关于水,颇为恰当地回答了“如何改善生态环境,让山变绿水变清”这个时代之问。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河池独特的生态优势,这样的优势堪称“金不换”,不过历史上“一门心思向钱看”、无视环境承受力的片面发展观念也曾把河池引入歧途,产生过惨痛的教训。警钟轰鸣,河池及时汲取教训,纠正错误。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河池的一项共识,河池的环境质量也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持续的改善。

环保之弦必须时刻绷紧,因为稍有松懈便有可能前功尽弃。应该注意的是,让环保之弦松懈的因素仍远未消失。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政策,几乎每一项社会政策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环保也不例外。比如一些地方严格执行环保标准、严禁在特定区域开山采石之后,某些从事建筑等行业的人就觉得,石料不像以前那样“容易搞”。而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近期因为长江干流等水域限制挖沙作业,造成身为重要建筑材料的河沙价格猛涨,甚至一些建筑工程项目都因为缺乏河沙而进度拖延。

保护生态环境对某些地方而言,还意味着告别、拒绝某些能够带来“现金流”的产业和项目,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这样的机会成本虽然不能反映在会计账目上,却能累及地方的经济数据。

这些或可见或不可见的成本,很可能就会让一些地方失去应有的定力,将其诱离正确的发展道路。失去定力并不是因为改善生态的成本大得无法承受,而是因为眼界格局太小,只盯着小小沙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许不是所有地方都能用这些效益来“变现”,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整个社会的心态和大众的福祉都是重大的利好。

改善生态有其成本,但成本带来的压力也并不是无法减轻。国家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助制度,就为那些因地表“绿化”而出现“财政赤字”的地方和个人提供了一种补偿“生态成本”的机制。对那些为改善生态付出代价者进行合理补偿,这样的机制显然很有借鉴意义。

同时,有关部门也可以考虑通过适当合理的规划,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为合法适度的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提供支持。我们不可能回到完全彻底“零污染、零排放”的原始社会,社会要发展,就需要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但我们也不想重蹈“牺牲生态谋增长”的覆辙,这一矛盾的应对之道概括起来就是“合理开发、有效监管”,而这其实也是抑制非法开采建设活动的途径之一。

新闻推荐

应急管理局: 把民生实事 办到百姓心坎上

天峨讯“我们的房屋终于换上新的门窗了,太感谢你们啦!”11月15日,天峨县更新乡边里村百化屯村民黄妈车双手紧握天峨县应急管...

天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