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河池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通过新建学校、分流入学等方式,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问题 2万名山里娃圆入城上学梦本报记者 黄开均 杨天宇 通讯员 韦乐
2月21日,罗城·深圳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读书。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易地扶贫搬迁的“河池速度”,让红土地上16.86万名贫困群众挪了穷窝。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仅考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否达标,更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根本任务。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固然必不可少。然而,搬进了城,子女能否入学、去哪上学,这份不安始终萦绕在搬迁群众的心头。
据估算,在这场易地扶贫搬迁“大迁徙”中,河池约有2万名学生随父母出山入城。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问题,成为稳定民心的“大考题”。
新建学校安置房变学区房
“新学校教学条件、校园环境和住宿条件比以前好多了。”2月20日上午,天峨县第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天峨二中)7年级学生罗宇婷刚刚上完自己在新学校的“开学第一课”,高兴地说道。
2018年12月,天峨县八腊瑶族乡老鹏村的罗宇婷随父母搬到了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长安家园。如今,父母在长安家园当起了保洁员,罗宇婷则报名进入天峨二中就读。“以前在村里上学,走路到学校要两个多小时。”在学校篮球场上,罗宇婷指着能隔路望见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说,“现在上学方便多了”。
2018年11月16日,一期投入1.4亿元的天峨二中正式启用,纳直、八腊、岜暮、坡结、下老等5个乡级中学的2131名学生和103名教师被整合到二中,其中建档立卡学生606人。这所位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里的中学,不仅成了5个乡中学生的新学校,更是搬迁群众子女上学的“指定学校”。
天峨二中校长杨秀召介绍,今年春季学期,由于安置区小学尚未建成,为满足搬迁群众需要,该县借用二中教学设施并调配教师,临时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小学生260人。
据了解,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天峨县坚持教育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规划在新城区建设1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初级中学。目前,天峨二中已投入使用,幼儿园预计今年6月完工,小学已正式动工建设。
截至2018年底,入住长安家园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683户7381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130人,已全部就近入学。
“去年小儿子在纳直中心校读完六年级,今年也接到二中来读书了。”2018年2月,纳直乡纳直村甲法屯的董玉荣搬迁入住长安家园。一年过去了,董玉荣如今在天峨二中食堂务工,月工资超过2000元。“以前在村里,不管刮风下雨都要接送孩子上学,现在压根就不用操心读书接送问题,安置房都成学区房了。”董玉荣说。
分流入学子女读书不再愁
2月20日,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王金成的儿子王文松按时来到学校上课。让王金成高兴的是,儿女们不用像以前一样跟着自己“游学”了。
王金成原先住在南丹县中堡乡拉纳村拉纳社区,家中6口人,上有老父,下有两儿一女,因家中缺土地、缺技术且无稳固住房,在精准识别中被认定为贫困户。
由于常年在外务工,北至河南石家庄,南至南宁上林,都留下了王金成夫妇的足迹。其间,儿女上学的地方也跟随夫妻二人务工地点不断变换,即所谓的“游学”。
2017年11月,王金成一家搬进了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区,一家人有了住房保障,加上夫妻二人的务工收入,王金成家于2017年脱贫摘帽。2018年3月,在帮扶干部的帮助和动员下,王金成的儿子王文松、女儿王文美转学到南丹县城区的山口小学,幼子王文周也转至县城区幼儿园。
“子女有这么稳定、优良的学习环境,我们在外务工更安心了。有机会的话,我们一定回南丹就近务工,方便照顾家里老小。”王金成说。
据了解,为妥善解决易地安置家庭子女入学问题,2017年以来,南丹县共投入3.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移民安置区周边学校22所。此外,为落实“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搬迁项目配套的学校建设工程,该县于2018年通过贷款融资1.1亿元,新建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该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后,将增加学位1600多个。
今年春季学期,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县直学校也迎来了700余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为了让搬迁群众子女顺利入学,该县各县直中小学在寒假前做好各项工作,充分了解易地搬迁学生的家庭情况,解决学生入学存在的困难。根据搬迁户报名情况和县直各中小学的办学规模,按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分配到各学校。今后,该县还将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户不断入住的情况,全部接纳搬迁群众子女入学。
配套完善搬迁群众稳下心
在县城区顺利入学的,还有凤山县巴烈扶贫移民新城安置点的搬迁户陈祥贵的3个儿女。
由于常年在外地务工,陈祥贵对3个儿女的读书问题很头疼。2018年,陈祥贵从金牙瑶族乡内里村搬进了安置点新家,儿女们也从乡下转到县城读书。
“搬过来以后,学校离家也就十来分钟的路程,我在外面打工更放心了。”陈祥贵说,移民新城里,学校、医院、市场等配套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家里的老人平时也在县城帮忙照顾孩子们,我的心也逐渐稳了下来”。
截至2018年12月底,巴烈扶贫移民新城安置点2255套安置房已全部竣工,搬迁入住1985户9178人。作为安置点公共配套设施,幼儿园、小学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同时完工,并已投入使用;初级中学完成前期工作,凤山高中巴烈移民分校已开始招生上课,搬迁群众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
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新区“仫佬家园”里,随着春季学期开学,罗城·深圳实验小学里书声琅琅。“我们家已经搬到‘仫佬家园’,这里的学校很大很漂亮,上学也很近。”五年级2班的学生张欣妍说。
据了解,罗城·深圳实验小学是罗城县第二小学西校区,占地30亩,计划办学规模为24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1080人,已于2018年9月投入使用,目前开设一到五年级共12个班级。
“上学期520多名学生都按时回校注册上课,这学期预计新增学生230名以上。”该校校长蔡讛琳介绍,该校不仅实现了仫佬家园2560户移民搬迁户和周边片区居民的子女就近入学,同时对优化县城区校网结构、破解城区小学“大班额”起到关键作用,有效缓解学位压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据了解,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河池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照有关教育发展规划、中小学(幼儿园)校点布局结构调整方案,构建易地扶贫安置点中小学配套建设机制,统筹资金保障学校项目建设,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同时,各县(区)加大教育、扶贫等部门和各乡镇的沟通对接,核实、核准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就读人数、就读班级,通过新建学校或分流入学等方式,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妥善安排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此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还可以享受各级各类政策性资助,杜绝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因学返贫,彻底解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问题,不仅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还能提高孩子们的受教育年限,降低辍学率。”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认为,山里娃进城上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搬迁群众子女的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进而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穷根,真正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
新闻推荐
▲更新乡文里村春节孝老敬老活动。韦联毅摄▲纳直乡那里村村民吹唢呐迎新春。罗升摄▲移民群众迎春晚会现场。潘树红摄?...
天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