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山歌 忽然响起东 西
混迹于文坛,但见许多投机文人,不仅羡慕当官的,而且还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尽办法弄个一官半职。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文坛不好混了。曾经的名利让给了影视明星,曾经的荣誉和尊严让给了官员。写作在投机者的眼里变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是,蓝瑞轩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身在官场却对写作从不放弃,甚至越来越喜欢。他把别人打拖拉机和唱卡拉OK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他逆行的背影证明:写作是内心的需要,是某些人去不掉的基因。他的写作发芽于20年多前,那时他还在某县当秘书,除了写材料和发言稿,还写些带文艺腔的“豆腐块”,寄到我供职的报社请我指正,其实就是发表。在我发表过的文章中,有一篇印象深刻,叫《麻雀难找旧屋檐》。这是一篇关于河池地区旧房改造的文字,却有着非常诗意的标题,其创作才华已隐约可见,或者说已急不可待。后来,他到我的家乡天峨县任职。那些我无比熟悉的山川景物,被他一一描写,包括我,也成了他描写的对象。无论是“初游川洞”,还是“在湖底行走”,他对自然的鬼斧神工充满好奇,对即将被淹没的土地展开想象。他在思考,在记录,在公务繁忙的缝隙写下点滴感受。而这些碎片似的感受一旦积聚成恰当的能量,就释放出来,变成散文,变成短篇小说或中篇小说,散见于《花城》等文学杂志。2009年元月,他调回他的家乡大化县工作。因为对他写作基因的好奇,我专门去了一趟他的出生地七百弄。远远地就看见一座座山,很高,很尖,很密。山体是石灰岩,地貌是喀斯特地貌。除了山麓的耕地是庄稼的颜色,其余都是绿,像一层厚厚的苔藓,绿得深,绿得重,或者就是墨绿。那些墨绿是灌木、草和藤,它们紧紧抓住石缝里有限的土壤,拼着老命生长。有些灌木的根扎在悬崖的半壁,身体却一路攀升直冒出崖顶,去跟别的植物抢阳光。于是,紧紧贴着崖壁的一根根木就像一根根藤,为了生存不得不变异。瑞轩兄也一定有过这些灌木的经历,他曾经也要抓住有限的土壤,去跟别的植物抢阳光,为了生存不得不变异。否则,一个深山中的瑶族子弟,何以能够走出大山,还能写作?七百弄的山是密密挨着的,又高又多,因此就挡了视线,给人以四壁合围的孤独感。把这种孤独慢慢地洇,也许就有了绝望,仿佛与世隔绝。而这种绝望与孤独,却是写作最好的酵母。虽然,现在的瑞轩兄看上去已经不孤独了,但是我相信他的骨子里并不喜欢表面的热闹。爬上七百弄的山顶,但见上千座山峰一下拥来,像大海的波涛。那是一种气势,也是一种比天空还要宽的宽。山在这里集结,变成了山群,一直连到天边,和白云霞光融为一体。久久地看着,只有云,只有蓝天,与山群为伴。尽管气势磅礴,却还是显得寂静。一片阳光投射下来,只照着某座山的半张脸,但群峰侧目。一只蚂蚱振动翅膀,仿佛音乐,它们都树起了耳朵。一场雨落在某个山头,群山都像洗了澡。是不是因为太遥远所以寂静?是不是因为太辽阔所以无声?因为寂静,山群显得更为辽阔。因为无声,孤独变得无边无际。正在孤独的时刻,远处的山丛升起一柱炊烟,那是农家烧饭的信息,山间立刻就有了烟火气。忽地,一曲瑶歌传来,山里总算有了音乐……我终于明白,瑞轩兄为什么要写作了。他就像大山里的那柱炊烟,告诉我们人间的消息;他就像忽然响起的山歌,为这寂静的山群添一点声响。
新闻推荐
韦明正在办公。【点赞人物】广西第一书记扶贫产业园运营总指挥长韦明正【点赞事迹】在生鲜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逐渐站稳脚跟,名望颇高。心系贫困山区,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两年前由他主导建立的广...
天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