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骆越玉文化考(下篇)

南国今报 2014-08-25 00:50 大字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作者(左)在天峨县料场现场考察

●罗安鹄

上期给大家讲了红水河出土的石器及其文化背景,这期我们继续来探讨广西本土的古玉文化,希望能给收藏投资者和有收藏兴趣的市民一些借鉴和参考。

广西频现玉斧玉锛

南国今报2014年2月10日《收藏课堂》栏目登载了两件玉斧(图1),4月21日又登载了一件玉锛(图2),另外笔者在河池知名藏家莫雨翼先生处亦揣摩了数件玉斧玉锛(图3)。而且笔者在近二三十年间多次接触到藏友求鉴的玉斧、玉锛,有的长条形,有的长方形,有的为双肩或单肩,通体磨光,沁色斑斓。透光看,其肌理有絮状或纤维状结构;用钢针凿划不动,若以该器刻划玻璃,玻璃面出现较深划痕,足见硬度达6度左右;从器底打光,器身有较好的透光性(图4),若器身较厚,则其边缘打光也见其半透明状。据这些直观状况判断,为玉器无疑。

这些玉器的形制,与广西新石器时代晚期通体磨光的有肩或无肩石器几乎一致。南国今报《收藏课堂》2011年12月15日登载的双肩石锛(图5)及《广西文物精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一书中的出土石锛、石斧、石凿(图6),与上述玉器形制几乎相像。可以说,两者正处于“石玉分化”的十字路口。广西博物馆收藏的出土史前大石铲中,也有少量的大玉铲,可见此时石玉并用,足作石玉分化期的佐证。史前先民在最初的生产劳动阶段石玉不分和石玉并用,在经历了长期的生产实践后,他们慢慢地发现并认识了一种既坚韧而又美观并与众石不同的特殊石头,便给它取名叫做玉,在看法意义上及使用上与众石都不同,于是从众石中将其分离出来用于非生产领域,成为一种崭新的独立而又特殊的岩石品种,这一过程就是石玉分化的过程。石玉分化的原因是玉有三种特质:1、坚韧的质地适于打制最锐利的工具和兵器;2、质温润而泽,色纯正而美,也适于打制漂亮的装饰品;3、玉是通灵的神物。前两种特质是玉固有的物理性能和显微结构,第三种特质是由巫觋赋予玉通灵的神物观念,从而将玉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史前石玉分化大致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经历了数万年之久。

本文“上篇”(详见南国今报8月18日28版)所述的凿刻纹石片与“下篇”所述的玉器,反映的正是骆越的石玉分化期的状况。玉可在砾石上凿刻和打孔,但此时的玉器几乎全为素面无孔,足见除了切割、打磨,尚无其它对坚韧玉质加工的办法。

考古学文化认为,磨光石器的出现,特别是坚韧锋利的磨光玉斧玉锛的出现,昭示人类对森林的砍伐,而伐木与烧荒就意味着原始农耕的萌始。故骆越石玉分化期,即是骆越稻作生产的粗放耕作期。换句话说,这些素面磨光玉具与“上篇”所述的凿刻纹图案石片,均是再现骆越原始稻作文化的物质载体。

考古学界对一个玉文化形成的研判,有三个条件:1、玉器形质的创造成器;2、玉器加工技术的开发;3、软玉(即透闪石玉)矿源的存在。

对于骆越玉文化而言,它已经有了成形而功能明晰的多种玉器,着重点是要解决加工技术与矿源寻找等两大难题。

实地考察骆越玉文化

在天峨的一个料场,我们主要考察了部分重达数吨、十数吨的龙潭彩玉石,这实际上就是常说的山流水料,是从龙潭附近的沟壑溪涧中搬运而来,其中有几块有人工切割痕,特别是一块平卧的大石上有几条卅字型切割痕(图8),于是我们登上大石进行仔细考察(图9)。只见石面这些切痕皆长、宽、深,长者可达80-100多厘米,宽者可达8厘米左右,深者可达10多厘米,两条平行切割痕之间通常在5-7厘米,显然是欲从大石块上取下条形坯石。这么长宽的切痕,是用什么工具来实施的呢?牛筋经干、缩之后难有这么长和宽,这很可能是用较粗的长麻绳,在切割处湿铺“介质”解玉砂(内含石英及玛瑙等硬质物颗粒),然后像拉大锯一样,边滴水边拉动沾满解玉砂的麻绳,慢慢切割出长、宽、深的凹痕,由于速度慢,切割时也是抛光,因此切痕的底部及边缘都极其光滑,肉眼看不到任何切割痕迹。第二步,是将两平行切痕中的石条,锤打出长如豆腐干块的条块,若无切痕的“规范化”作用而直接在石面锤击,打击出的石片会薄而无规则,可见两平行切割痕就确定了长条坯石的宽、厚和初形。第三步再切割坯石,如图7所展示那样,取得半成品。第四步是修整打磨半成品而成玉器。在从原石锤取坯石时,根据民族学的启示,先民可能先用火烧,再泼泠水,使石裂后再锤取坯石,由于有两条或数条深、长、宽的切痕规范和控制,火烧石裂不会漫无规栏。

矿源及加工工艺的明确,骆越玉文化的面貌就全面烘托出来。这种以条形磨光素面玉斧玉锛玉凿为主的骆越玉器系列,到秦汉就几乎见不到了,西汉罗泊湾汉墓等各地汉代墓葬,出土的玉器与中原几无二致,这与秦汉以来,特别是汉武帝击灭南越实现一统之后,加大了汉越之间民族融合的历史衍进步伐是一致的。同时,汉通西域,新疆优质和田白玉逐渐取代各地地方玉种,成为中华玉文化的主流,骆越玉器及其矿源渐渐湮没于莽莽历史长河之中,被人们所遗忘。

从石玉共出的遗址和墓葬测年来看,骆越玉文化的形成期(即石玉分化期),大约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成熟期约在商周时期,衰落在春秋战国,消失在秦汉时期。

这套长条素面的玉斧玉锛玉凿系列玉器,多出土于江河的河床或岸边台地,几乎不见于墓葬出土,其功能大概以祭祀山川的“礼器”用途为主。作为一器多用的历史时期,也兼有砍伐林地及栽种收割的农耕工具作用,又因其坚韧锋利,也不排除作为兵器的可能。

骆越玉文化虽然时间较短,比较稚拙简约,但它仍然折射出骆越时代的政冶、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多方面的信息,它也是中华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灿烂华美的一章。(完)

(作者为柳州市艺术品鉴赏学会会长,研究员。图片由作者提供)

广西软玉成玉石界新秀”

2011年9月1-2日,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共同举办的“玉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会议云集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近3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玉石企业家代表。开慕式上,10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大会主题演讲。北京大学教授王时麒以《中国软玉矿床的空间分布及成因类型和开发历史》为题,介绍了中国的软玉(即透闪石玉、或称和田玉)矿床,其中规模大质量好的软玉矿床分别在新疆、青海、辽宁,最引人关注的是,王教授宣布:“最近在广西、贵州透闪石玉资源的发现,成为玉石界的新秀”,引起珠宝玉石界的轰动。

广西、贵州软玉资源,指的就是从贵州罗甸,广西天峨、大化一带的红水河两岸的透闪石矿脉带。早在2008年,王时麒教授就对大化彩玉石作了科学检测,认为:样品主要为纤维状的透闪石,呈交织结构;微裂隙发育,充填褐铁矿,呈网状构造;密度测定为2.87(g/cm3);硬度测定为摩氏硬度6度;红外光谱捡测主要矿物为透闪石。鉴定结论为透闪石软玉(按矿物学定义,即为和田玉)。

广西观赏石协会会长、地质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士中在考察天峨龙潭彩玉石后,撰文推介:龙潭彩玉石中,有部份属透闪石玉—和田玉,有部分属阳起石玉——(新疆)玛纳斯碧玉。龙滩彩玉石也具有大化彩玉石的优点,石质坚硬而韧,硅化程度高,硬度也在6度左右。石体量以中型及大型居多,有的岩体内有透闪石脉,形成透闪石软玉带。

王时麒教授还亲赴红水河流域的贵州罗甸、广西天峨等地考察玉石资源,找到原岩,初步确定透闪石矿脉带。也如新缰和田玉矿一样,分山料(原岩)、山流水料(原岩崩落滚到山麓的无根石)、籽料(卵石)。

过去,广西红水河及邕江、右江乃至柳江中下游一带出水、出沙滩的色彩斑斓的玉饰、玉工具,文博界及藏界均笼而统之称为地方杂玉玉器,现在已基本找到了它们的矿源,而且是透闪石玉矿。说明这些玉器的本土性,优质性。

南国今报2014年2月10日《收藏课堂》,登载朱先生送鉴的一块黑略黄的大化石(图7),经灯捡、硬度、目测等常规观察,应为一块地方玉。其上截面呈三角的隆起部分,清晰可见切走了两块条形的玉片,留下切割长条形石片的平切割痕;其正面的毛石面上,还有一条深深的切割痕,这是从另一侧切片未完成而留下的凹痕。这里透露出骆越制玉的原始工艺信息,引起笔者深深的关切。为了进一步较全面地探讨骆越制玉的工艺技术,笔者应河池知名藏家莫雨翼先生的邀请,冒着三伏酷暑奔赴河池天峨。

新闻推荐

新手驾车冲下悬崖当事司机和副驾驶室女乘客不幸身亡

小轿车摔落道路边缘,差点再次跌下悬崖。今报通讯员杨继武 摄今报南宁讯(记者蓝锋 通讯员杨继武)8月30日晚10时30分左右,位于天峨县六排镇纳州坳往令当村的盘山公...

天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峨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