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割不断 修路续乡情 金城江区保平乡瑶洞原居民自筹资金近百万元修通家乡路 本报见习记者 包诗璞 黄荞丹
瑶洞屯通屯道路硬化施工中。彭昌伶 摄
清朝嘉庆年间,李氏族人一行担物将雏来到金城江区保平乡长洞村瑶洞屯;上世纪80年代起,李秀森、李永刚、李永高、李永源等人先后通过读书、务工等方式走出大山;2017年,乡愁难断,李永高退休后与兄弟开始筹划打通回家路,重返瑶洞故土……
2021年,他们自筹资金近百万元,历经五年时间,一条化解乡愁的回家路终于修通并硬化。今年国庆假日,深山中的瑶洞屯传出“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李氏60多位族人喜笑颜开把家还,共同庆贺硬化后的道路通车。
心怀梦想走出山区
回忆起当年在瑶洞山区的生活,现年72岁的老人李秀森心有余悸。上世纪80年代,李秀森为公社代养公牛,一天牵牛回家走过“卡挖梁”上蜿蜒狭窄的小路,一不小心,公牛跌下百米深谷一命呜呼。而在此前,他已经在此处跌落一匹搬运物资的马。两度遭遇险情,令李秀森每次路过“卡挖梁”,都不免心惊胆战。
李秀森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瑶洞共有四座简易搭建的石木结构的房子,七八户李氏族人共同居住在一起,人口50多人。当时环境所限,除门前几亩稍平的土地之外,其余都是开垦山脚下的边坡耕种,因为是旱地,只能在石缝中种植玉米、小米、红薯、木薯、火麻等,此外,还养殖猪牛羊鸡鸭等禽畜。每逢圩日,须步行三四个小时,担着杂粮和家禽到保平街交易,以此维持生计。
李秀森的兄长李秀槐夫妇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养育了李永刚、李永强、李永高、李永源、李永尚、李永录六兄弟。
“当时家里条件苦,打满了补丁的衣服兄弟几人轮着穿。”回忆当年求学的情景,李永刚说,需要步行数小时前往九圩读书。到了晚上,在简陋的石屋里,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李秀槐在油灯下陪孩子做功课。
有了父亲的鼓励,六个孩子读书非常勤奋。1965年,李永刚考上了广西农业大学。其余兄弟也分别读上高中、中专、大学,走出了瑶洞,走上了教师、医生、金融等岗位,并先后光荣入党。“一门六子皆成才”一时成为当地美谈。
后来,李秀森一家也于2005年迁到金城江城区。背井离乡后,瑶洞只留下了两座石屋。
乡愁难断凑钱修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贫困山区的扶持,贫困地区大多实现了道路村村通、屯屯通。遗憾的是,从长洞村龙爱屯路口到瑶洞最后不到1.7公里的道路,因为属于住户不满20户的自然屯难以申报屯级路建设项目。那几年,李氏族人回家,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村屯的群众把车开到家门口。
2017年秋,已退休的李永刚、李永高、李永录等兄弟相聚时,经过协商。决定通过家族自行集资修路。
“虽然一族人分居南宁、桂林、玉林、金城江等地,但瑶洞是故乡,每年都得回乡走走看看。”谈起家族集资修路,提议人李永高充满了感慨:“道路不通如鲠在喉,所以族人宁可节衣缩食也要集资修路。”
2017年底,李氏族人共集资45万元,龙爱屯群众从退耕还林资金中挤出3.5万元作为帮助瑶洞的修路资金。当年12月6日,瑶洞路终于开工建设,钩机轰鸣、重锤敲击、爆破声震动山谷。
由于“卡挖梁”路段地势艰险、施工难度极大,为保障施工安全,李永高、李永源等人不时回到瑶洞关注修路情况。2018年8月,历时9个月,这段大石山中艰难开辟的屯级路终于修通,但路面还没能硬化。
再次捐资硬化道路
因大雨冲刷,砂石路面容易受损。2020年,李永高再次提出硬化瑶洞道路的建议。于是同族人再次集资30多万元,龙爱屯也拿出7万元公益事业资金支持,2021年4月,开始对瑶洞屯的道路进行硬化。
因为乡愁难断,李永高说他每年都想回瑶洞长住一段时间。有人居住,烟火熏过的木头能防潮耐虫,祖辈倾注了许多汗水建起的老房子可以保存更耐久一些。对于父辈的想法,李永高的儿女们也表示支持。
李永高的儿子李鸿程,在邕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他计划按乡间风貌修缮好祖屋,按照生态宜居环保的要求规划瑶洞的发展,吸引周边一些农户到瑶洞植林种果,发展生态种养业,共同开发利用好家乡的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河池固定资产投资突飞猛进 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1%,增速排全区第一
本报讯受益于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和重点领域投资潜力逐步释放,河池市投资运行持续向好。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
河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河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