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秀桥掩不住的民俗风

桂林晚报 2013-01-22 09:00 大字

游船缓缓转过又一道野趣横生的水湾,横跨江面的风雨桥映入眼帘,一条石船静静“泊”在水边。这里水域开阔,两岸有叠石造景,在依依垂柳的掩映下,西岸几栋飞檐翘角、粉墙黛瓦的小楼显得别有一番风情。

细看这座风雨桥,由桥、廊、亭三大部分组成,檐角飞翘,顶盖青瓦,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待游船穿行其下,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这座风雨桥的桥身,竟如同桃花江迂回曲折的水道一般,也呈现出一道“S”曲线,更添几分婀娜。

听岸边的鲁家村村民说,原本桃花江上本没有这座风雨桥,连通东西两岸交通的,是老旧的2米多高的滚水坝。在桃花江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中,桃花江上21座堰坝全部被拆除。考虑到鲁家村的悠久历史和民俗民风,以及附近景观设计的田园野趣,建设者便借鉴了侗族风雨桥的特色,新建了这座桥。因旁有清秀山,故名为清秀桥。

“S”形的清秀桥堪称桃花江上最“个性”的桥梁,它运用青石、木料等建筑材料,采取“做旧如旧”的手段,犹如桃花江上的点睛之笔,衬托出了两岸特有的民俗风情及历史韵味。

除了清秀桥,岸边被誉为“桂林城内最美乡村”的鲁家村,也是桃花江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代表。

鲁家村历史悠久,该村村民原为明代从江西南部迁来的欧阳姓人家。来的时候,他们分为5家,因而,这里俗称“伍家村”。因“伍”字与“鲁”字发音相近,人们渐渐把“伍”误读为“鲁”。经历不少岁月,伍家村被叫成了鲁家村,欧阳的姓氏也变成了阳姓。

鲁家村在桂林可谓名震一方,不但因为周边秀丽的山水,更因为居民制作的地方风味豆腐、豆浆制品。“走,到鲁家村吃豆腐鱼去!”这对于许多市民、游客来说,是一道耳熟能详的菜肴。

然而,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鲁家村的后续发展开始面临诸多“瓶颈”:房舍破旧、布局杂乱、功能不全、档次不高……为改变这种局面,鲁家村的改造被列为桃花江综合整治配套工程。

经过精心施工,新鲁家村从原址向北平移20米进行了重建。飞檐翘角、粉墙黛瓦,一大片糅合桂北民居及徽派建筑特征的新楼房拔地而起,鲁家新村内外洋溢着浓浓的民俗风情。再看那新修的水车、豆腐坊、石磨广场、莲塘以及绿化带,鲁家村已具备了汇聚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基本条件。

2011年4月,首届“三月三”歌圩节在新建成的鲁家村盛大开幕。清秀桥周边熙熙攘攘,来自桂林市各县区以及柳州、河池、来宾、百色等地的山歌队倾情对歌,换来阵阵掌声。鲁家村内的旅游文化美食一条街上,市民们尝到了记忆中的鲁家豆腐系列美食。去年“三月三”,第二届民族歌圩节山歌大王争霸赛如期在鲁家村激情开赛。桂林的歌手来了,广西各地的山歌高手来了,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歌手也专程赶来,参加了擂台赛。

站在清秀桥头,欣赏着焕然一新的鲁家村,我们相信,桃花江畔正崛起一块全国一流的山歌交流之地。而这条美丽江河的华丽转身,意义不仅仅在于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不仅仅在于让村民增加收入,更在于让更多市民和游客品味到桂林民俗文化艺术的深厚内涵、能够共同见证民俗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相关景点

石材船形舞台

位于鲁家村村口江边,造型空透古朴,与鲁家村相互映衬。在此舞台上,经常演出桂剧、彩调、文场、渔鼓、零零落等桂林地方戏曲,进一步彰显了桂林的民俗文化。

巫山脚村

巫山东南麓有巫山脚村,因旧时多巫姓居民而得名。这是个历史悠久的、至今仍利用传统工艺制作米粉的村落。现在,村内仍散置着大量榨米粉的工具,由此可推知过去村内制作米粉的规模。这一带的村落还延续着唱龙船调的传统。桃花江龙船调与漓江龙船调,被并称为桂林龙船调的两个体系。村民们还喜欢唱山歌,歌词里常常表现的是制作米粉的情景。

新闻推荐

“关爱山川河流·共建美丽家园”喀斯特地貌漓江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启动 近千名志愿者投身保护喀斯特

本报讯(记者梁亮)昨天上午,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自治区区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桂林市委市政府承办的“关爱山川河流·共建美丽家园”保护喀斯特地貌、...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