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孩子学习生活的乐园 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 金十小着力打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秀学校

河池日报 2012-06-06 14:13 大字

5月30日,金城江区委书记覃荣化,区委常委、纪委书记银建林,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韦亮前,区政协副主席韦相立,以及区委办、区妇联、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人口计生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卫生局等单位主要领导到学校进行庆祝“六一”慰问活动。

金十小校长韦玲春率队赴浙江示范学校“取经”。

爱路护路有奖知识抢答。

关老爱老,蔚然成风。

深入实际开展啄木鸟检字活动。

抓好经典诵读,培养少年君子。

 

一所由铁路职工子女学校剥离划归地方管理的学校,一所以“挖掘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应得自信和快乐”为己任的学校,金城江区第十小学在创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秀学校中,把握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和学校办学发展方向,学校的转型升级、团队建设、办学质量、教研教改、党建等工作得到了家长、同行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与肯定。 

学校跟随铁路变迁

转型期间过渡艰难

2004年9月,金城江铁路小学更名为金城江区第十小学。随着铁路企业单位整合重组、流动变迁,往日铁路龙头企业办学的优越感及光环随之退却,学校生源由原来单一的铁路职工子弟变成了多渠道广招的各类学生。地方教育部门审时度势,根据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及生源“严重外流”实际,果断指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收学校。转型期的学校,不再得到铁路部门资金投入校园建设,地方教育部门因为点多面广,又处在“两基”迎检和巩固攻坚阶段,学样在短期内也没有应得的专项资金投入,学校硬件设施老化,教育教学设备更是无法进行更新添置,生源出多入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学校划归属地管理期间,需要理顺和解决的事情比想象中的多得多,学校的办学和发展一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沉着应对“剥离”

准确把握“转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逆潮中加速前行,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必须找到一位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丰富、业务精湛、能力魅力服人、娴熟地方人脉关系的“船长”来掌舵。2007年9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把时任金城江区第三小学业务副校长韦玲春调任学校校长。面对当时学校教师人心思走、铁路机关及单位子弟跟随家长工作调动,一拨接一拨转学到南宁和柳州的情况,新上任的韦玲春校长并不急着点“三把火”,而是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分析,虚心听取全体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热心教育教学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以民主集中的形式,及时找准“稳定”良方,制定并细化“准确定位——创新突破——赶超跨越”三部曲。经过深入调查了解,趋避利害,争取一切能够争取的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执行人性化管理,实施赏识教育,关爱每一个孩子,鼓励每一点进步,培养每一天自信”的办学目标,并以“务真求实”的管理作风,带领全校教师“认认真真做事,扎扎实实教学”,让“朴实、务实、求实、扎实”作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准则,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以朴素的执著,守护着“有教无类,心存至爱”的职业追求,全心全意帮助每一名学生树立自信,不舍不弃地帮助每一位学生进步、成长。

正确面对现实

调整办学思路

从铁路职工子弟学校转型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校教职工心理产生了巨大落差:瞬间失去原有铁路部门在办学上的坚强后盾 ,生源质量和家长综合素质比以往相距甚远,骨干教师想尽办法盲目外调,学校档次和办学规模降低了……面对残酷的现实和繁杂的困惑,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不埋怨,不气馁,及时组织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现状进行分析,正确面对现实,适时调整办学思路,积极探索由“争创铁路系统职工子女优秀学校”到“全力打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秀学校”理念的转变。

思路决定出路。学校经过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探索出“关爱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点进步,培养每一天自信”的办学思路,创建欢迎所有学生的学校,承认并赞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差异,具体落实和发展“全纳教育”,有效引导全体教职工平等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真心关爱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建档立卡精细

熟知学生情况

“按照学校新的管理要求和韦玲春校长的管理目标,我们现在的德育、政教和班主任工作量,不知是以往的多少倍……原铁路职工子弟留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新转入的学生五湖四海,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教育,以德为先,致力培养学生立德立志,做人做事……在韦校长的正确有力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承蒙上级领导和辖区社会各界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教师队伍得到稳定和加强,全校学生由5年前的3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人。可以讲学校已成功平稳转型,并且漂亮转身……”在铁路中小学工作近30年的文恒寿副校长面对笔者,底气十足。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成立了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政教处以及各班主任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做到“二清”(清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基本情况,清楚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和“三多”(一是多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交心谈心,争取一周一次,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二是多开展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如任课教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阳光帮扶,关注他们生理、心理问题,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或组织同学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过生日,以体现集体温暖和人文关怀。三是多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监护人沟通,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班主任定期与其监护人联系,及时沟通情况)。同时,要求各班主任主动做好监护人的工作,使他们正确对待子女教育问题,掌握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鼓励家长定期校访,认真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多与老师交流,切实消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学校还通过召开家长会、邀请专家或教育有成效的监护人进行体验讲座与经验交流,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有效途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实施关爱激励教育

营造温暖大集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生活条件较艰苦,缺少来自家庭、社会应有的关注与关爱。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从事的是重体力、无固定岗位工种,劳动报酬和经济收入偏低。受经济和生活条件限制,他们在城里买得起房子的很少,多数都是租住简陋的民房,有的甚至只能找一些破旧建筑的角落作为安身之所。可想而知,许多孩子缺少自己独立的学习与活动空间、书桌台灯之类必要的学习条件。除此,家庭还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没有电脑、学习机之类高科技的学习工具,没有丰富的阅读书籍,甚至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家庭除了学校发的课本、练习册之外,再无别的书本。父母很少与子女一起参加活动,甚至许多父母从没有带子女去过书店、公园。孩子的精神生活相当贫乏,缺乏有益于健康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情趣。

为此,在学校党支部、工会的带领下,学校有意识地把现实的处境纳入校本教材,在实施关爱激励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造成暂时的困难是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和没有掌握现代生活所必备的劳动技能,教育学生既要体贴父母感恩老师,更要从小加倍珍惜学习机会,长大了更好地为家人亲戚争气,为老师学校争光,为社会多作贡献。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学校全面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结对谈心、帮扶等系列共进活动,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与战胜生活中的困境。学校利用举办读书节活动,发动师生和家长为班级图书角捐书,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给品学兼优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赠送礼品;学校工会和少先队还组织开展“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关爱活动,以爱心做纽带,用尊重、关爱和激励,把他们凝聚在星星火炬队旗下,快乐学习,茁壮成长。

实施赏识教育

同享成功乐趣

相对而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成绩和个人兴趣特长等方面通常会比城里的孩子要逊色,为培养其自信心,学校倡导赏识教育。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学校在正大门入口处,树起一排醒目的大字“从欣赏开始让自信闪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学习和生活的成功乐趣,让其更自信,更阳光。比如,学校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贴在展板上,并适时更新,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出现令人惊喜的效果,营造了自我欣赏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有位同学一次考试成绩比以往有进步,科任教师在全班表扬他,把他作为榜样,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并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该同学在之后的学习中刻苦努力,取得了令同学和家长意想不到的进步。城里的孩子不少在家都是小公主、小少爷,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普遍比较差,他们对劳动只有三分钟热度,遇到苦、累、脏的活往往本能地躲避。该校充分挖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具有熟练的劳动技能和具备良好劳动习惯的特点优势,教育他们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信念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心。

狠抓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心灵深处不免有“矮人一截”的自卑感,容易表现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集体意识、利他意识弱,存在不信任他人,不主动与人为善与人为友等不健康心理状态。加之亲子沟通频率较低,很多家庭的父母待忙完了一天的事情,即便有心,也没有时间与精力详细过问孩子在学校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有不少孩子进城之前,还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城里打工多年,稍稳定后才接孩子进城。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长期与父母缺少交流,处于孤独寂寞状态,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性格往往会向自卑、孤僻方向发展,更加剧了与父母的疏远。

为此,学校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整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养成爱校爱家、关爱集体、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的习惯,增强学生学会合群与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全面提高学生抗挫、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其次,从“育人”的最终目的出发,注重情感教育,对学生施之以真爱,从生活、学习等方面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让其切身感受到大家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积极性,激发他们身上潜在的自信心,点燃他们的自强火焰,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认识自我,挖掘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 

重视细节德育

培养良好习惯

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行为及生活习惯差,学校对症下药,从细节德育入手,通过阶段强化教育、家校联动跟踪和温情感化等措施,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下工夫。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其养成教育划分为“怎样走、怎样吃、怎样穿衣”等10个具体目标,每个具体目标中又设计10个细节,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细节德育”,因人而异制定出转化步骤和培养计划,空洞的德育口号就这样被“细节德育”分解成了学生的一言一行。

为了防止“习惯反弹”现象的发生,学校分年级、分时段进行细节落实,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的方式进行考核落实,促进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同步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在实践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在探索中总结提高,如今,金十小研究适合本校并不断得到完善的“细节德育”校本课程,已在学校普遍推广运用。学生的整体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见面主动问好的多了,自觉清洁校园的多了,互帮互助的也多了……细节德育虽然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预示着他们正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校风和学风也渐入佳境。

家校紧密沟通互动

合力提高教育成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子女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无可替代的显著影响。因此,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接受良好、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需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受文化素质、家庭经济条件、所处环境等因素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或观念陈旧,或教养方法不当,或严重缺失。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亲子观、育人观、成才观,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功能全面影响孩子,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密切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学校和家庭教育协调同步。

此外,学校还适时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优秀教师代表、模范家长代表、市交警大队干警、所在区派出所民警、疾控中心医师等组成报告团,开展面向全校师生家长的专题讲座活动。向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进行身心健康、法律法规、家庭教育观念、家教方法经验等方面的交流学习及培训提高。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辅导活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得以更新,教养方法不断改进,师生、师长与亲子关系更为和谐融洽,“合力教育”在该校打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秀学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多途径全方位整合资源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扎实

金十小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中,着力从实用、实效和细节上下工夫,着眼长远、着手现实,力争美化、绿化、净化、文化有机协调。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和一牌一匾都视作教育载体,合理布局,精心配置,让文化融进校园每个角落,让环境发挥出教育功能。近5年来,学校多方争取、多渠道筹资,先后投入建校资金共计100多万元,对学校足球场、环形跑道、综合楼、教学楼、学生寝室、学生食堂以及舞台进行了科学整修和适度超前改扩建。逐步完善校园网络互通共享,所有班级新配备多媒体设备。学校持之以恒开展“荐书——送书”和“师生家长经典诵读、齐心创建书香校园”系列活动,通过搭建和创设“推荐书目美文,互赏互评互动”平台,在日常引导师生、家长以经典为伴,读好书、好读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坚持每日诵读经典美文,在读书交流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修养和品位,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营造一个书香弥漫的精神家园。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足球场、环形跑道、排球场、篮球场等学校资源,精心组织策划和实施,让“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主题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常态化、规范化和文体化。每天早上的大课间时段,全校师生走向户外,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和文艺组分职责、分区域、分项目、分时段灵活主持下,师生们踊跃参与到足球、篮球、排球、健美、跳绳、滚铁环、跳高、跳远等自己喜爱的大课间活动中来,全员体会、共享阳光体育伴我健康成长的乐趣。

在文化、体育育人的熏陶下,学校逐步迈入理念先进、管理精细、特色鲜明、教风严谨、学风浓郁、校风纯正的办学治校之路。如今校园绿树成荫、花红柳绿、特色文化浓厚,书香四溢、和谐幸福。金十小的师生将以富有活力、自信自豪的身姿和状态打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站在服务城市发展高度

彰显优秀学校特色办学

学校树立“没有不及格的学生,杜绝不合格的老师”育人理念,本着“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执行人性化管理,关爱每一个孩子,鼓励每一点进步,培养每一天自信”的办学目标,把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综合素质摆在创建特色优秀学校的首位,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练素质结合起来,强化“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师德意识。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学校常常提供师生展示的平台,如每周升旗仪式师生同台演讲,每天心灵故事师生共同演说,文体汇报师生一起演出等等,就是在这些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潜移默化地感召和熏陶学生。

金城江辖区企业剥离地方管理的学校,大多位于河池城区周边,都面临着转型“挑战”, 如何克服困难,重新树立“剥离”学校师生、家长的信心,把学校目前“后进”漂亮转身为下一步的“后劲”,并迎头赶上城区优秀学校,相关学校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金十小意识超前一步,行动快人一步,应时应地把握发展先机,主动站在服务城市发展的高度,通过进行特色办学,全力创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秀学校。

“为了把有限的培训资金用在刀刃上,本学期开学初,韦玲春校长又出面牵头,联合城区5所规模较小的学校,邀请来自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的专家为教职工进行了‘如何做一名职业化的教师\’专题讲座,实现教师与专家零距离、兄弟学校教师之间同堂交流和互动,大家感受颇多,获益匪浅。我校类似创新活动的巧妙策划和成功举办,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赞许……我们渴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派选更多优秀教师过来,在教育项目、办学资金、各类培训和课题研究机会上多给我们十小倾斜,多给我们关照……韦玲春校长办学治校思路,走打造外来务工子弟示范学校的路子非常鼓舞人,吸引人。”面对笔者,该校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韩小兰副校长,对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充满憧憬。

学校根据打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秀学校全局的需要,一方面有计划加大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另一方面加强外出学习的管理力度。每一位外出学习的教师都带有目的和任务,都必须刻苦努力学习,善于交流取经,要求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外出学习体会,在教师集中业务学习时,选择适合的形式进行专题汇报,通过一人学习,大家受益的学习方式,在机遇、过程、结果“三平等”平台上,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学习新知识、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营造立足岗位争优秀和你追我赶比先进的良好竞争氛围,在“传-帮-带”团队精神的激励下,力求共同进步和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五年来,学校教职工中有35人次荣获市级以上各类荣誉称号,学校连续5年获得河池市小学毕业测试教学质量超标奖。张璇、莫艳兰、廖芳玉、刘芳等教师参加市、区级的教师基本功综合大赛等教育教学竞赛,夺取好成绩;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竞赛,市区级的演讲、舞蹈、器乐、书法、绘画、摄影、手工等比赛,屡获佳绩。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有近100篇获全国、自治区、市区级评比一二三等奖。学校荣获自治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贯彻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优秀学校、小学心里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先进集体、广西教育学会重点科研成果评比“先进单位”;河池市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小学毕业测试超标奖、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学校;金城江区文明单位、中小学规范管理“十佳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设先进单位、主题班会活动先进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铁路爱路护路安全学校”;夺取广西“新童谣、新儿歌”创作表演大赛河池市城区选拔赛金奖。韦玲春校长获评自治区常规管理先进个人、金城江区优秀教育工作者,韩小兰副校长获评河池市“两基”建设先进个人、金城江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文恒寿副校长被评为河池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学校安全管理先进个人,韦瑞林、廖丹荣被评为河池市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

“无山之巍峨,不妨选择一方平地;无海之壮阔,不妨选择一条小溪”。欲打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秀学校的金十小,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借助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主题实践活动东风,紧紧抓住金城江列为广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契机,以狠抓特色管理、特色办学、特色教学、特色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全力为这群淳朴的孩子打造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我们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金十小必将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姿,展现在基础教育这块百花园中。 (蓝 腾 文/图)

新闻推荐

河池市开展活动纪念世界环境日

 本报讯 (记者 权 晟) 为纪念“6·5”世界环境日,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今年“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的主题活动,宣传河池市正在实施的环...

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河池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