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族传统文化: 扎根校园方能扎根社会■罗宗肯

河池日报 2011-12-07 09:53 大字

 

近年来,金城江区第五小学积极挖掘河池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特点,通过科学的方法,将传统文化精华渗透到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在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当前,民族文化的抢救、挖掘与传承,迫在眉睫,但困难也显而易见,谁传?谁承?谁保护?都不是轻易能够回答的问题。一些民族传统项目,虽有传承人被政府登记在册,给予资助,但毕竟凤毛麟角。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然是这个民族一代代人广泛参与的结果。传承人的制度,固属必须,但只可保留火种,难收燎原之效。必须探索新路子,才能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学校不愧是文化薪火相传的宝地。一种文化一旦进入课本和课堂,进入成千上万儿童少年的心灵,这个文化必定获得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儒家文化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血脉,学校教育便是第一大功臣。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儒家经典就进入了教科书,从儿童启蒙到稍后的科举考试,处处绕不开儒家经典。这些人无论后来为官为民,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起实践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生生不息,这才有今日儒家文化的洋洋大观。除此以外的其他文化,也大多遵循着学校教育的模式。

提出让民族传统文化扎根社会,可能有人说是个伪命题。其实,民族传统文化扎根社会只是过去时,而非现在时,更不是现在进行时。否则我们又何必为保护伤脑筋!扎根才能抽枝散叶、开花结果,民族传统文化今日扎根学校,预示着日后扎根社会,一个百花盛开、春色满园的民族传统文化景象,也就可以期待。

无疑,金五小等一些学校是富于文化使命感的,即便单纯着眼于学校教学,他们仍算得上明智过人。当众多旁观者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已在收获教学和科研的双重果实。

民族文化进校园让“谁传谁承”的问题有了答案,接下来的任务是,动员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壮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队伍,让河池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新闻推荐

河池市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任务完成 全年放映20666场次,获补贴经费359万元

本报讯

 

截至11月30日,河池市农村电影公益放映20666场次,占总任务的115.04%,观众总人数达237万人次,获补贴经费359万元。各县(市、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