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非遗保护时不我待□ 罗宗肯

河池日报 2009-12-14 10:33 大字

 

耗时二年有余的“翻箱倒柜”,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彻底摸清,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740个,6个列入国家名录,部分项目如花竹帽、傩文化等濒临消亡。

依据这一结果,河池非遗家底委实不薄。除了说明我们的先人创造之巨,对后人馈赠之丰,也证明我们多年的呵护,劳苦功高。如若不然,在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不知还有多少文化遗产,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沦落为文化遗憾。对此,我们感到几分自豪、欣慰。

然而自豪与欣慰挡不住忧患的来袭,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过于脆弱,消亡似乎难以逆转。

以花竹帽为例,传承无人,“香火”不继的呼声,已经叫了不下十几年。然而如今花竹帽艺人依旧是硕果仅存,而且是垂垂老矣。傩文化的境遇相似,千呼万唤,望穿秋水,总是望不来传承人的身影。还有相当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也是门庭冷落,日渐式微,不复往昔繁荣景象。

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与文化消亡赛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步伐还小,速度应该快些,再快些。

在一场空前紧急的文化遗产抢险救援中,政府始终是最为坚定有力的主导力量。财政支持,若干年来未曾间断,随着经济的增长,支持的力度应该也有可能大大加强。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怀揣吹糠见米的功利之心,否则财政来源极易变为爱给不给,时断时续的恩赐。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其特殊性。如果说投入足够资金,就可以使前者很快得到维修和保护,那么后者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难就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往往是艺随人走,人亡艺消。或者是时过境迁,人们不再热衷。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以人为本,把更多的功夫下在人身上。

当前通行的传承人培养,看来是一条捷径,但不能到此为止。没有广大市民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离开广泛的社会基础,抢救与保护曲高和寡,预期的目的难以达到。这就要求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民众认识。可以说,非遗保护的程度,最终取决于民众的参与度。

一争时间,二比耐力。这场赛跑,我们只能赢,一定赢。

新闻推荐

河池学院召开第一次党代会

本报讯

 

12月11日至12日,中共河池学院迎来了升本后的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150名党员代表参加,共商河池学院发展大计。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高...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